正文 第51章(3 / 3)

四輔臣中尤其是鼇拜其人,論事專橫拔扈,陰險詭異,野心勃勃,簡直就是第二個多爾袞。為此,康熙帝便對其忌恨於心,一直想先拿他開刀,以示他人,除掉他,以肅朝政。

本夫也早就識透了康熙帝及孝莊後的用意,在這關乎國家命運之大事上,康熙帝及孝莊後對此事非常小心並不敢與滿臣有一點兒泄露,隻視本夫這個漢臣為知已。為此本夫一直暗地裏為康熙帝施計,本夫深知幫著皇上除鼇拜,那是一樁玩命的險事。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康熙帝親政後的第三年,也就是康熙帝十六歲那年,康熙帝在本夫及得力助臣的協助下,一舉鏟除了鼇拜。

對大清國而言,鏟除鼇拜就是除了一顆毒瘤,對皇上而言就是搬掉了一座大山,對群臣而言那就是撥雲見日呀。眾臣包括本夫在內都大大地舒了一口氣。

自從鏟掉鼇拜集團後,本夫終於又光明正大地找到了被康熙帝寵信的感覺,和先帝順治在時寵信本夫一樣。為此本夫自榮,本夫高興,本夫要感恩,本夫至死不渝地要效忠皇上。

恰在此時,也就是康熙九年春,正遇會試期,皇上派臣為主考官,為國選棟,臣接聖命,不敢怠慢,晝夜研究會試事項。待試畢,臣又精心閱卷,每卷必覽。閱畢後以優、劣斟選,像李大人這樣的多位優秀者入榜。為皇上精心挑選了賢良,臣不勝自榮。可恰在此時,有小人怕本夫再得到康熙帝的寵信,傷及他們的利益,為此嫉妒者眾多,他們便與滿人明珠相互勾結,誣告臣在此會試中向親屬通風報信,營私舞弊。

皇上對此事非常敏感,終抵不過那些小人的饞言,便讓臣與他們對質,經廷審對質,他們理屈,這才免了本夫的一大災難。本夫脫險,如枯木逢春。但回首朝事,有所感悟:深感曾經的中流砥柱,實屬艱難,伴君如伴虎,高處不勝寒,不如隱退之,功名讓後賢。這就是當時臣的想法。

就這樣,經過了那一次重創後,皇上便把本夫由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轉調至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下官看到了皇上的此舉用意後,經下官反複思考,不多日,本夫根本沒有與親屬朋友商量,果斷地把早已擬好了的請辭折子呈給了皇上。

也就是康熙十年的春季,康熙帝恩準了本夫的辭呈。就這樣本夫默默地離開了供奉了二十四年的朝堂,回歸了故裏。”

李光地坐在船頭上,思緒隨著先師魏裔介的講解,向天際邊無限地拓展去……翩翩的思緒隨著小船的晃動而搖曳翻飛,手也在不停地觸摸著岸邊的荊枝、花草,雙眸瀏覽著沿途那空曠、靜寂的風景。突然,幾隻黃鸝鳥的鳴叫,打斷了他的沉思,李光地開口道:“下官在入朝後不久,就得到了先生離去的消息,再後來這麼多年,隻是與先生書信來往,或夢裏相見。真是想死下官了……”

魏裔介淡淡一笑,道:“李大人坐穩了,我們就要到逸園湖了。”

這時李光地才注意到小船隨著小河輕輕地轉彎了,眼前豁然開朗,優美的景物映入眼簾。一潭數十畝大的湖麵波光粼粼,荷葉連天。再放眼望去,一座八角亭榭立於湖心,與湖水交相輝映,再低頭下看,湖水清澈見底,魚兒穿梭其間。眼前的美景真是令人陶醉。

“李大人,島亭上有釣竿,我們就到垂釣一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