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3 / 3)

“恩師此時托夢與老爺,是不是老爺在什麼地方做得不妥?對先師有什麼虧欠?”夫人關切地對李光地反問道。

“是啊,先師已逝三年,一生光明磊落,誠實敦厚。可逝後至今沒有得到皇上應給予的諡號封贈。先師在九泉之下,靈魂豈安?遂托夢於我。不行!明日早朝我要向皇上諫言,為恩師討得應有的功名。”李光地義正言辭,夫人在一旁默默點頭。

翌日早,李光地起床洗涮完畢,便草草地用餐後朝皇宮走去了。大殿莊嚴肅穆,文武百官皆在,卻鴉雀無聲。又到了奏本之刻,李光地麵對百官再次向康熙帝提到了關於魏裔介封贈諡號一事。此語一出,大堂又現騷動。那些因魏裔介在朝施政而得罪的對敵,繼續從中作梗,極力阻撓康熙帝對魏裔介的封諡。

朝堂因此又亂作一團,康熙帝左右為難,難以定論。康熙想,朕何必再為一個已逝之臣,而讓當今朝局因此而動亂,影響君臣關係,貽害朝政呢?想到此,康熙帝再次對此事擺手推罷。

自此,魏裔介這位忠良賢臣在康熙朝終沒有得到應有的諡號封贈。

一朝天子一朝臣,轉眼到了雍正朝。

雍正,這位勤奮好學、事必躬親的皇帝,因資政之需要,時常翻閱先帝在位時眾臣工的奏折、著作,從中汲取學識和智慧。在眾多奏章、典籍中,雍正帝發現魏裔介在當時所呈先帝的為國為民的治國方略極為宏深高遠,不禁為之歎服。為此,雍正帝於雍正十年,親自主持儀式把先臣魏裔介的靈牌和畫像請入京中的賢良祠內,以示永久祭奠。賢良祠正是魏裔介當年提議修建的,如今他也來到這裏並與諸多已故先賢良臣做伴了。這位曾為大清朝嘔心瀝血、功勳卓著的名臣的靈魂多少也得到了一絲安慰。

至乾隆元年,乾隆皇上念及先朝重臣魏裔介及尚書湯斌等,逝後久久未邀易名之典,遂頒詔追授魏裔介諡號——文毅。後人又稱其魏文毅公。

乾隆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乾隆皇帝為魏裔介之墓親賜碑文:

朕惟國家立綱陳紀,必有端亮之臣讚襄輔弼,懋佐鴻猶,用克勳著嚴廊,名標史牒,褒崇優渥,典禮攸宜。爾魏裔介天資耿直,學問深醇,初拔職於詞垣,旋騰聲於給諫,讜言頻上,皆關國計民生;正論時陳,要在褒忠勸學,擢君憲長,益勵風載,遂登鼎鼐之司,允稱鹽梅之任。年未耆而引退,清範常垂;學至耄而彌純,嘉言丕著。即酬庸於祀典,更追錫以隆名,表厥生平,諡為文毅。於戲!蹇諤良臣端屬照朝之梁棟;老成碩輔,卓為庶尹之儀型,膺茲寵渥,不亦休歟。

乾隆皇帝遂派欽差大臣攜諭旨及碑文,直至直隸總督府,再由直隸總督府、真定府、趙州府陪同趕至柏鄉縣衙。

柏鄉縣衙及時通知魏家後裔,魏氏宗親互傳訊息,皆喜出望外,全部隨知縣出城叩頭恭迎欽差大臣,並接取皇上諭旨和欽賜碑文。欽差與知縣商定,即日起遵照皇上旨意,按大清禦製擴修閣老墓,精心選取上等石料和工匠鐫刻碑文,雕塑石生,並籌備盛大祭奠儀式。當天,欽差與知縣還請有關方士選定了黃道吉日,並將籌備事宜寫成奏疏,稟告皇上。

兩月後,公祭之日到期。

柏鄉縣城西南三裏許的聖德村之西的禦路之旁,一座舊墳剛剛被修葺一新,規模比原來整整擴大了一倍。

墳塚之上,草木葳蕤,鬆柏蒼翠。

筆直寬闊的墓道之上的漢白玉石牌坊高聳入雲,成對的石人、石馬及石獸,栩栩如生,列次墓道兩側。

清初重臣魏裔介的魂靈即安放於此。

乾隆皇帝欽賜碑文被鐫刻在一座高大雄偉的墓碑之上。遙望過去,這座墓碑巍峨聳立,碑額上方的兩條螭龍騰挪盤旋,呼風喚雨,氣勢磅礴。墓碑兩旁,數根白色旗幡高聳空中,隨風搖曳,低回哀鳴。數丈黑紗挽幛懸於旗幡之間,肅穆直垂,悲婉傷懷。

墓道之上,則黑壓壓地站滿了文武百官和鄉紳名士,擠滿了柏鄉及周邊縣域的百姓父老。文武百官個個手持三炷香火,神情凝重哀婉,輪番緩緩上前,焚香於墓前的香爐之內,遂後退三步,躬身向已故前朝宰輔魏裔介吊唁垂念。回想起閣老的卓越功勳,不免揮淚如雨,唏噓不已。

黎民百姓個個肩挎竹籃,手持香燭,自覺地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地向墓碑挪移。繞墓三圈,焚香、燒紙、上供、叩首、祭拜……

濃烈的煙霧彌漫了整座墓地,紙灰如飛絮般紛飛在柏鄉城西南的上空。

百姓們祭奠完畢後,卻又蹲坐在那些石人、石獸旁,久久不肯離去。

與此同時,紫禁城內忽然走出一列皇家儀仗。

原來是乾隆皇帝的車輦駛出,徑直向國子監賢良祠駛去。乾隆皇帝及隨行的文武眾臣到達賢良祠後,皆神情肅穆,輕步進入祠內。乾隆皇帝屏氣凝神,從左向右,一一靜觀祠內所有先臣靈牌後,獨獨來到魏文毅公靈牌前,駐足凝視良久。

乾隆接過太監點燃的三炷香火,恭敬地向魏文毅公牌位深深地鞠上一躬。

眾臣也隨乾隆帝一起躬身垂念,以示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