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馮友蘭:《新原人·功利》,見《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526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53]馮友蘭:《新事論》,《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251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54]馮友蘭:《新原人·道德》,見《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589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55]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了前6冊,其最後一冊1999年8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以《中國現代哲學史》為名在大陸首次公開出版。

[556]馮友蘭:《心聲發刊詞》及《新學生與舊學生》,見《三鬆堂全集》,第13卷,第817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557]轉引自金春峰《馮友蘭哲學生命曆程》,第11頁,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

[558]馮友蘭:《三鬆堂自序》,第192—193頁,人民出版社,1998。

[559]金春峰:《馮友蘭哲學生命曆程》,第14頁。

[560]馮友蘭:《三鬆堂自序》,第200頁。

[561]金春峰:《馮友蘭哲學生命曆程》,第37頁,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

[562]此種觀點,德國黑格爾的主張最為典型。

[563]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11卷,第5頁。

[564]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11卷,第6頁。

[56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第48—49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566]詳見拙作《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第一章的相關分析,巴蜀書社,2002。

[567]見馮友蘭《南渡集》,《三鬆堂全集》,第5卷,第307—310頁。

[568]金春峰:《馮友蘭哲學生命曆程》,第168頁。

[569]《中國哲學史新編》,第6冊,第2—3頁。

[570]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第254頁。

[571]《孟子·盡心章句上》。

[572]《孟子·告子上》。

[573]《論語·述而》。

[574]見《孟子·公孫醜下》。

[575]馮友蘭:《新原人·天地》,見《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565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76]《書經·召誥》。

[577]馮友蘭:《在中國傳統社會基礎的哲學》,見《三鬆堂全集》,第11卷,第600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78]《孟子·盡心下》。

[579]《墨子·尚同上》。

[580]馮友蘭:《中國哲學中之民主思想》,見《三鬆堂全集》,第11卷,第575—576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81]《孟子·公孫醜上》。

[582]馮友蘭:《南渡集·論天真活潑》,見《三鬆堂全集》,第5卷,第440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83]馮友蘭:《新事論·闡教化》,見《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271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84]馮友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見《三鬆堂全集》,第14卷,第154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85]馮友蘭:《中國哲學中之民主思想》,見《三鬆堂全集》,第11卷,第580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86]參見《宋元學案·龍川學案》案語。

[587]馮友蘭:《在中國傳統社會基礎的哲學》,見《三鬆堂全集》,第11卷,第605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88]美國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霍姆斯曾經說:“要了解[法律]是什麼,我們必須知道它曾經是什麼,以及它將要變成什麼。”(參見(美)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頁)其基本思想就是對西方法哲學中法史學、自然法論和法律實證主義三大核心流派價值取向之間關係的綜合性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