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瑪·拉格洛孚,1859年生於瑞典西部代姆蘭省瑪巴卡村。幼年一直生活在鄉村,很早就接觸了安徒生的童話和北歐的古代神話傳說,以及代姆蘭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
20歲後,離家到斯德哥爾摩讀書,畢業後在倫茨克羅擔任了多年的小學教師。1891年發表處女作《古斯泰·貝林的傳說》,在瑞典文壇上一舉成名。這部小說描述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貴族地主的沒落和破產,表達了作者對往昔田園生活的懷念。完成於1906年~1907年的長篇童話《尼爾斯曆險記》(又譯《騎鵡曆險記》),使拉格洛孚在北歐獲得了與《安徒生童話》的作者齊名的聲譽。這部作品把尼爾斯的曆險與對她家鄉的地理、曆史的描述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並加入了許多美妙的民間傳說,情節曲折引人,文筆清新流暢,處處流露著真摯的母愛。
作品發表後,很快被譯成各種文字,博得了世界各國讀者,尤其是少年兒童的深深喜愛,至今仍是世界兒童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190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讚賞她作品中所具有的特色,高尚的理想、生動的想象和心靈的悟力”,授予拉格洛孚諾貝爾文學獎金。1914年,又被破格選為瑞典科學院第一名女院士。
拉格洛孚一生的主要作品還有:以古代北歐傳說和意大利現代生活為題材的《假基督的奇跡》(1899年)、反映瑞典達拉尼爾省宗教運動的長篇小說《耶路撒冷》(1901~1902年)、長篇小說《流放者》(1919年)和短篇小說集《看不見的聯係》、曆史傳說三部曲《呂溫斯葛爾特的戒指》(包括:《將軍的戒指》、《舍洛塔·呂溫斯葛爾特》、《安娜·斯維爾特》)等。拉格洛孚的作品多以瑞典鄉村為背景,提倡民族民間傳統,標榜道德、善行和純正的愛情,但對封建製度下的農村生活常有不恰當的美化。在藝術上,她的敘事性作品,格調優美,思路開闊,富有詩意,講究修辭。她還寫了一些詩歌,表達對時代的動蕩和騷亂的憂慮。
《尼爾斯曆險記》由許多單個的曆險故事組成,因而都可以獨立成篇。本書選錄的《少年》,是該書的第一章,描寫一個頑皮的農村少年如何變成小精靈的十分有趣的故事。它是尼爾斯曆險的開始,從中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拉格洛孚細膩、逼真的表現手法,和想象豐富、別具特色的敘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