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實用文的寫作過程(2 / 2)

(二)每一段的內容盤算好了再寫,不能想了上一句,就沒有下一句 如果一句一句地往出擠,就會重複囉嗦,前言不搭後語,作者的思想、見解、情感,就難表述清楚。

(三)詳略適當 該說的一定要說清楚,說充分;不該說的,就一定不說。“下筆千言,離題萬裏”,“誇誇其談,言不及義”,以及枝蔓橫生,畫蛇添足等等,都是當止而不能止的表現。

(四)不必耽於“小節”寫初稿時,如果發現枝節上有問題,有的可順手修改、處理,有的若拿不準、費時間,可在旁邊做上記號,待修改時加以解決。切不可時時停下查找、思索,用過多的時間去咬文嚼字。否則就會拖長時間,中斷思路,影響全篇脈絡的貫通。

反複修改。

古人曰:“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經過千錘百煉改出來的。我們想要對曲折複雜的客觀事物有個全麵、正確的認識,並且還要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當地反映出來,那的確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必須經過反複研究,不斷修改,才能臻於完美。

修改的內容:寫作的意圖是否表達清楚?文章的觀點是否闡述明白?材料用的是否妥當?布局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完整、統一?觀點的論證是否合乎邏輯?觀點與材料是否吻合?段落、層次是否分明、連貫?內容與標題是否相符?離題了沒有?詞語、句子是否完整、準確,是否合乎語法要求?標點是否準確?有無錯別字?

實用文是要應用的,必須寫好,做到內容正確,形式完美。寫完了初稿一定要反複修改。有的可小修小改,有的則大修大改,重要的是精修細改。修改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朗讀,有時自己寫的東西,光看是看不出毛病的,可是用口一讀,不上口,用耳一聽,不順耳,於是毛病就找出來了。二是擱一擱再改,過一段時間再改,擬稿人可以冷靜下來,換個角度進行修改,要表述的內容就會更完善、準確。

定稿謄請。

經過反複修改,最後通篇閱讀、檢查,在定稿後再規規正正地謄清。謄清的文稿要合乎文麵(書寫、標點、行款格式)要求。謝覺哉同誌提出:“字,寫得清楚,人家容易看;寫得美,人家喜歡看。”有人說,漢字寫得如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

實用文的書寫,如果字跡工整、秀美,既便於識認又給人以美感,對盡快理解公文內容是不無益處的。反之,字跡潦草,文麵雜亂,錯字迭出,讓人見而生厭,讀而心煩。這即所謂因“形”而害“意”,往往延時誤事,貽害工作,甚至造成極大的損失。

據《曆史大觀園》(1994年第10期)載:1930年5月初,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在河南南部進行了一百多萬兵力的大戰。戰前,馮、閻商定率軍在河南北部的沁陽會師,集中兵力一舉殲滅駐守在河南的蔣軍。但是,馮的一位作戰參謀在擬定作戰命令時,誤把“沁陽”寫成了“泌陽”,碰巧河南確有個泌陽,該地與沁陽相距數百裏。這樣一來,就使得馮的軍隊誤入泌陽,貽誤了聚殲蔣軍的有力時機,讓蔣軍奪取了主動權。這因一撇之差而發出的錯誤文件,不僅使馮閻聯軍損失重大,還為蔣介石建立政治軍事獨裁創造了條件,甚至影響了中國的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