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經理要勤於動腦,善於分析(2 / 3)

4.庫存商品分析。各種類商品及各檔次商品占庫存商品總量的比重是否合理;庫存質量情況;庫存商品是否遵守定額;商品養護措施是否得當;商品出入庫手續是否有利於商品銷售。

5.勞動效率分析。勞動組織、勞動定額是否科學、合理,各種人事關係是否協調,競賽的內容、形式是否符合本商店實際情況,獎金發放辦法是否有利於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等等。

6.資金分析。分析各類資金在資金總額中所占比重是否合理,流動資金增減情況及周轉速度,銀行借款的物資保證和信用遵守情況,資金來源渠道是否正當,遵守財經紀律情況,等等。

7.費用分析。分析費用計劃執行情況,各項開支是否符合增產節約的要求,費用額與費用率增減、升降變化程度及共原因。通過分析,總結經驗,促進商店更好地貫徹“勤儉辦企業”的方針。

8.利潤分析。主要是分析利潤計劃完成情況,實現利潤是否符合政策要求,影響利潤額、利潤率變化的各種因素。通過分析,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果。

商店的各種經濟活動是相互聯係而又錯綜複雜的,在進行經濟活動分析時,不能孤立、靜止、片麵地看問題,而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分析應當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總體到個別、由一般到具體的過程;應當把影響經濟效果和服務質量的各種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區分有利與不利、主觀與客觀、主要與次要、暫時起作用與長期起作用等不同因素;應當從發展的觀點出發,觀察事物的變動情況,研究經濟活動的規律,從動態分析中預見到今後工作的發展趨勢。

經濟活動分析的技術方法。

1.對比法。它又稱比較法,這是經濟活動分析的基本方法。毛澤東同誌說:“有比較才能鑒別。”這就是說,比較是鑒別的前提。對比法是把相互可比的數字資料進行比較,並根據比較的差額來研究、評價企業計劃完成情況和經營管理改善情況。具體運用時,通常以本期實際指標與下列各項指標相比較:①與本期的計劃指標相比較,檢查計劃完成的程度,實際與計劃的差異,並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②與上期或上年同期的實際指標相比較,了解商店業務經營的發展趨勢;③與條件大致相同的先進商店的實際指標相比較,查找本店的差距,向先進商店學習;④與特定時期的實際指標相比較,如與本店曆史上完成計劃的先進水平相比,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工作。

例如,某百貨商店流動資金計劃占用指標為120萬元,實際占用132萬元。

2.動態分析法。它是從發展觀點來研究經濟活動在時間上的變化狀況及其規律性。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分析商店曆年商品銷售額的變化,了解商品經營的發展趨勢;也可以分析曆年商品流通費用水平,考察影響費用水平的各種因素。

3.因素分析法。它是從影響某個指標的許多因素中,分別測定每項因素對指標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測定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時,假定其中一個因素為可變因素,其他因素為不變因素,並根據它們之間依存關係進行逐個替換,就可分別找出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

現以商品流通費用額的分析為例加以說明。假定某百貨商店報告期有關資料如下:

由於影響費用額變化的因素是商品銷售額和費用率,它們之間的依存關係是:

費用額=商品銷售額×費用率。

根據以上公式,利用計劃及實際資料,計算過程如下:

(1)將計劃數代入公式:

12,000,000×2%=240,000元。

(2)替換商品銷售額:

12,600,000×2%=252,000元。

(3)替換費用率。

12,600,000×1.95%=245,700元。

(4)計算各因素對費用額的影響程度:

①由於商品銷售額變動影響程度:

252,000-240,000=12,000元。

②由於費用率變動的影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