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有一段祁黃羊去私的故事,說的是:
晉國國君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應該派誰去做縣令?”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推薦他呢?”祁黃羊說:“你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說:“好”。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裏的人民辦了許多好事,全國的人都稱讚他。
這段故事說明了祁黃羊拋棄私仇,不考慮個人恩怨、得失利害,薦賢用人的精神。一個經理要想不斷改善本商店的經營管理,不僅需要有先進的物質技術設備和充足的資金,而更重要的是還要有相當數量的經營管理人材。對這些人材,經理還要善於選擇、配備、使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才能和積極性,為社會主義商業做出最大貢獻。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
第一,堅持黨的幹部標準。要選擇好各種管理幹部,必須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毛澤東同誌曾指出,共產黨的幹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係,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幹,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為賢”的政策。毛澤東同誌所說的“賢”包括“德”和“才”兩方麵的內容。所謂德,主要是指幹部的政治態度,政治品質和思想作風;所謂才,主要指幹部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葉劍英同誌在國慶三十周年大會講話中特別強調以下三條標準:一是堅決擁護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二是大公無私,嚴守法紀,堅持黨性,根絕派性;三是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心,有勝任工作的業務能力。企業選擇幹部應堅持這三條。
第二,用人要“對號”。什麼樣的職務,應配什麼樣的人員,才能把工作做好,效率才能高。經理應根據精簡、統一、節約、高效率的原則,從商店規模大小,經營商品難易等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再按組織機構要求,設職務、配人員。各級行政指揮職務,各種管理人員,正職和副職,工作內容不相同,要求應該有所區別。這就是按事設職,按職配人的原則。幹部的“終身製”,“能上不能下”與這個原則是矛盾的。不能因人設職,因職“找”事,搞“照顧職務”,這會造成機構臃腫,滋長官僚主義作風,出現辦事效率低的現象。
在大、中型商店,經理不可能也不應該對所有職工直接進行安排,主要是選用其直接管理的下一層的人員。領導者配備人員,要把職務、權力,責任和目標四位一體地加以明確,這樣才能發揮各級職能人員的積極性,有效地進行工作。
盡量不能用多餘的人。多餘的人可以通過脫產學習,提高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社會化的經營,要求“用最少的人,辦最多的事”。有多餘的人就會人浮於事,工作效率就會低。
第三,配人要選人,選人就要知人,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有伯樂的本事。不僅要熟悉幹部檔案和各種考核的“死”材料,更要了解幹部工作表現的“活”情況;不僅要“麵談”、“麵視”,而且要從旁了解,聽取各方麵的反映;最後還必須綜合各種情況,給予正確的分析,全麵的評價。
看幹部要重在現實表現。“有些幹部,雖然出身、曆史有過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經過長期考驗,證明政治上可靠,業務上又有專長,踏實肯幹,有進取精神。對這樣的幹部,根據我們黨規定的家庭出身看本人,曆史問題重現實表現的政策,應當量才錄用,給予發揮才能的機會。”
曾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有一個知人善用的例子,可供我們借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意大利與美國之間,是勢不兩立的敵國。愛因斯坦是德國人,費米是意大利人,他們在美國是屬於“敵僑”。美國曾規定,“敵僑不能做任何飛行或升入空中”。可見,當時對敵僑控製是十分嚴格的。然而,由於羅斯福善於識才,敢於用才,美國對原子能這種極為機密的重大研究工作,卻居然由他們兩位還有另三位意大利科學家來主持。結果,他們的研究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在知人上,要切忌主觀片麵。要全麵地、曆史地、辯證地看幹部。一個人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也不可能是靜止不變的。不能隻從表麵現象,隻根據某一個人的反映,或隻憑領導一時一事的印象去判定幹部的優劣。如果用形而上學的方法看待幹部,就會埋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