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經理要善於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1 / 3)

北京郊區某供銷社售貨員小張患病好幾天,愛人在外地工作,公、婆年老,眼看雨季就到,正當她發愁沒有人修自己家裏房子的時候,供銷社劉主任和幾名職工,利用公休日,為小張修好了房。這件事使小張全家很受感動,當她病好上班後,工作更加熱情、積極,經常受到顧客表揚,她的銷售額也大幅度地瑙加了。

許多人都看過“元帥和士兵”這部電影,當乒乓球運動員楊國光病了的時候,賀龍元帥親自為他釣魚、煨湯。元帥對他的思想成長、身體健康、技術提高,直至生活細節,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從元帥身上深深地體會到黨、祖國和人民的無比溫暖和熱切希望,他受到極大的激勵、鼓舞,增加了無限的力量,通過刻苦練習,終於奪得了乒乓球賽的世界冠軍。

從上述兩個故事說明:

經理要關心人,會做人的工作。

要辦好商店,固然需要房屋、物質技術設備、資金和商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沒有人,這些房屋、設備、資金、商品都是死的,都不能發揮作用。有了人工作,才能正常地組織商品流通,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因而才能完成商店所擔負的任務。

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精神狀態下工作,其工作的效率與成果是截然不同的。這個人在良好的精神狀態下,工作熱情、積極,那麼這個人的才能、智慧、內在的潛力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反之,這個人在不好的精神狀態下,工作消極、懈怠,那麼,這個人的才能、智慧、潛力就難以發揮出來。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逐漸重視發揮人的因素,行為科學就是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的理論,研究人們行為的動機,人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等,以求妥善地處理各種人事關係,減少衝突,充分調動積極性,促使全體職工協同一致地為企業的總目標而奮鬥。

行為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學派是“需要層係論”。他們認為人的行為來源下動機,而動機產生於需要。因此,行為科學所研究的行為從認識人的需要開始。按照這一理論,人的需要可按其重要性與發展次序分為五層:第一層是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的需要。這是人們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層是安全需要,即勞動安全,職業有保障。第三層是社交需要,即獲得友誼,參加企業的某些管理活動,對一個組織的歸寓感。第四層是尊敬需要,即在集體生活中,在上、下、左、右的人緣關係上,能得到大家的尊敬。第五層是自我成就的需要,即滿足自己發展與成長的願望。這五種需要,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強度,而且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在低級的需要滿足以後,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就成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資產階級學者研究行為科學的出發點,是通過研究人的需要來刺激和培養人的個人主義,籠絡人心,以此來誘導和支配人的行為。從而達到掩蓋、調和勞資之間的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目的。

但是,行為科學對我們也是有啟發的。需要層係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必須花很大的氣力去研究人的需要。正如有的企業管理人員說的三句話——調查需要,預測動機,引導行為。北京有個工廠,當1979年幾種副食品調價後,食堂的菜價基本不變,職工們都感到很滿意。他們的辦法是從獎金中拿出一筆錢來補貼夥食,使菜價保持穩定。

經理要管理好商店,首先必須重視做人的工作。經理對待本店的每一位職工,應象自己的親兄弟姐妹一樣去關懷他們,深入細致地了解他們的各種困難和需要,並創造條件,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困難,滿足自己的實際需要。

經理如何發揮職工的勞動熱情。

1.關心職工的思想成長,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一人的工作態度,取決於他的政治覺悟。這個人如果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他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與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緊密聯係起來,那麼,他就會熱愛本職工作;他就有革命的進取精神,不斷地學習、提高;他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智慧;他就會滿腔熱忱地工作;他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難;他就能作出最大的貢獻。

通過教育提高職工的政治覺悟,這是激發職工勞動熱情的基本途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力戒一陣風,不能大轟大嗡,追求形式上的熱熱鬧鬧,而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注意一點一滴地提高職工的覺悟,就象春雨落地,“潤物細無聲”。這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