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經理要講究工作方法(1 / 3)

明初大臣劉基所著《鬱離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則寓言:

罔和勿兩個人各自種植莊稼。莊稼雖然長起來了,但是野草太多。兩人馬馬虎虎地拔了一陣,草還非常多,都感到十分頭痛,罔不耐煩了,索性把禾苗和野草統統割了下來,一把火燒了,以為這下野草可除盡了。勿拔了幾天也懶得再拔了,任憑野草在田裏生長。

結果,罔的田裏,禾苗燒光了,但野草還是長了出來:勿的田裏,粟都變成了野草,稻也變了種,不能吃了。兩人相對苦笑,隻好挨餓。

這兩個人由於思想方法不對頭,除去野草的辦法也就錯了,最後招致後患。罔性急、蠻幹;勿消極怠工。兩個人都落得個餓肚皮。

毛澤東同誌說過,任務好比過河,方法好比船和橋,沒有船或橋,過河是一句空話。這個形象、準確、明了的比喻,說明方法的重要性。方法是科學的、先進的,能夠事半功倍,換來豐碩成果;方法是反科學的、落後的,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遭到不良後果。

經理要想使工作富有成效,必須運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下麵所列出的方法,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1.實事求是。客觀事物是千差萬別的,又是千變萬化的。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黨製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是進行一切革命工作的根本方法,是一切革命工作者應遵循的準則。“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要實事求是,就必須有老老實實的態度,親自參加實踐,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必須反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防止主觀、片麵性,不能粗枝大葉,必須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2.掌握方向。《戰國策》中有一段季梁向魏王講的“南轅北轍”的故事。季梁向魏王說:我在大路上看見一個人,正駕車麵向北走,他告訴我說:“我要到楚國去。”我說:“您到楚國,為什麼向北走?”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錢財多。”我說:“路費雖多,但路走得不對。”他說:“我趕車有技術”。這個趕車的人,盡管有這幾方麵好的條件,但由於背道而馳,結果離楚國就更遠了。

經理在管理商店的全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否則,盡管人員、資金、設備、商品等條件都很優越,如果不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那就會造成不良影響和後果。物質條件是重要的,掌握正確的方向,更不容忽視。

3.把握全局。俗話說:坐井觀天,不知天的廣大;瞎子摸象,不會認識象的全體。本來,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各種事物,都是普遍聯係、相互依賴和相互製約的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事物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一部分。我們考察一切事物,都不能把它同周圍的事物彼此隔離、孤立起來。隻有全而地看問題,有全局觀點,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把握真理。經理想問題、作計劃、辦事情,都要有全局觀點,統籌兼固。既看到局部,又看到整體;既看到自己,又看到別人;既看到需要,又看到可能;既看到有利因素,又看到不利因素;既看到今天,又看到明天;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四麵八方都要看到。經理要樹立和加強全局觀點,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問題上,個人利益、局部利益都要服從黨的利益,隨時隨地都要同分散主義、本位主義、個人主義進行不懈地鬥爭。

4.“目有全牛”。莊子寫過一段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裏寫到的庖丁,是一個宰牛的能手。他宰起牛來,手起刀落,皮骨相離,既快且好。站在一旁觀看的梁惠王讚歎不已,便問他怎麼有這樣一手好技術。庖丁回答說,這主要是因為他找到了殺牛的路數的緣故。哪裏是關節,哪裏是經絡,從哪裏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他全部胸中有數。下刀之際,目有全牛。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真理,隻有熟悉了全麵情況,摸清了客觀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經理必須是一個熟悉商店經營業務的內行,同時要及時占有全麵的、準確的統計資料,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才能取得真正指揮權。

5.凡事籌劃在先。古語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計劃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職工明確了企業的奮鬥目標和各個時期的基本任務、具體計劃指標,就有助於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不斷提高勞動效率。經理不能混日子,事事無計劃向前推著來。而應當善於積累各種資料,勤於思考,指導計劃人員,在各個時期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精確測算,做出決策,編製切實可行的計劃,並組織職工認真執行。

6.綜合平衡。這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方法。經理應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以黨的方針、政策為指導,從本商店實際情況出發,對商店各部門之間,各環節(進,銷、存)之間,各要素(人力、物力、財力)之間的比例關係,安排得最科學、合理,相互銜接,推動商店的經營管理達到高效率、高效果。如果各部門、各環節互不銜接,購、銷、存比例失調,人、財、物留有缺口,商店的經營活動就難以順利開展,經濟效果就不好。

7.量力而行。確定任務的時候,既考慮到需要,又考慮到可能,把主觀與客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幹勁與科學分析結合起來。量力而行是為了保護和更好地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分明辦不到的事情,硬要去辦,分明達不到的指標,硬要下達,群眾經過最大努力,也辦不到、實現不了,那就會挫傷群眾的積極性。

8.留有餘地。打仗要有預備隊,過日子要有儲備,一切工作都要留有必要的餘地,不留一點回旋餘地,容易使自己被動。在作計劃定方案的時候,要充分估汁到工作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況和問題,要想到“不測風雲”,因此,不能滿打滿算,不能把計劃訂得那麼死,要有一定的機動數。留有餘地,就有主動權,就能有備無患,就能防備意外的情況。留有餘地,不是留一手,分明可以辦到的事,而認為辦不到,這是保守思想,消極態度。

9.揚長避短。無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單位,或者一個人,長處和短處都是客觀存在的。經理應當全麵地、客觀地認以本商店的長處,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充分發揮本商店的長處和有利條件,避開本商店的短處,不斷改善經營管理,加速商品流轉,提高服務質量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果。

10.學會“量體裁衣”。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以適宜為度,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事製宜。每個商店都有其特點,經理辦事要從本商店情況出發。清朝人錢詠寫的《履園叢話》中,曾記述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北京有個聰明能幹的裁縫,他給人做衣服時,除按常規計算尺寸外,對穿衣人的性情、年齡、狀貌,以至何時中舉,都要仔細詢問一番。有人感到奇怪,問他要了解這些幹什麼?他說:體胖的,腰且寬,體瘦的,腰且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長;少年中舉的,一般性情驕傲,走路必挺胸,因而衣要前長後短;老年巾舉的,大都意氣消沉,走路必躬背,因而衣要前短後長。這個聰明的裁縫能量體裁衣,他做的衣服都很稱身。這個故事是含有深刻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