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一碗換一碗 (1 / 2)

鎮上來了兩個女人,年輕的叫春妮,年老的是春妮的奶奶。春妮租了間臨街的老房子,做起了豆腐。春妮的豆腐不摻假,老嫩正合適,加上價錢公道,童叟無欺,很快就出了名,還被人稱作“豆腐西施”。春妮的奶奶上了年紀,耳朵眼睛都不靈便了,幫不上春妮的忙,每天便坐在門前,捧一碗漿子細品細咂。

春妮奶奶的那隻碗黑巴溜秋,一看就有些年紀了,春妮說那隻破碗是爺爺留下的,奶奶總也舍不得扔。有一天,一個外鄉人從街上經過,偶然間發現了春妮奶奶的碗,他便再也挪不動腿了。

外鄉人湊上前,假裝和春妮奶奶搭訕,兩隻眼睛卻總是圍著她手中的那隻黑碗轉。閑扯了幾句,外鄉人說口渴了,要借碗用用,春妮奶奶卻把那隻碗捧得牢牢的不肯借,倒是屋裏的春妮給他端出了一碗豆漿。外鄉人心不在焉地喝了幾口豆漿,終於忍不住提出要看看奶奶手中的黑碗。春妮在奶奶耳邊大聲轉達了外鄉人的意思,春妮奶奶卻連連搖頭,把碗捧得更緊了。春妮抱歉地說:“這隻碗是奶奶的寶貝,她要不肯給人看誰也沒辦法。”可人家越是不給人看,外鄉人越是不肯走,死纏軟磨非要看,最後在春妮的哄勸下,奶奶終於放開了一隻手,另一隻手抓牢那隻碗微微遞給外鄉人看。外鄉人抓緊時機掏出放大鏡,把那隻碗裏裏外外看了個仔細,看完之後,他兩眼就亮亮地放出光來。

外鄉人提出進屋說話,奶奶聽完春妮的轉達,不高興的大聲說:“好話不背人,背人沒好話!”外鄉人沒辦法,隻得等到附近沒有行人時,悄悄對春妮提出要買那隻碗。春妮奇怪地問:“一隻破碗買它啥用?”外鄉人說:“甭管啥用,隻要你認賣就行,價錢上絕不虧你!”春妮做不了主,叫他問奶奶,外鄉人低了奶奶聽不見,聲高了又怕別人聽見,隻急得抓耳撓腮。好容易把意思說清了,奶奶卻很幹脆的回答了他兩個字:不賣。

外鄉人並不氣餒,而是一次次遞價。先是五十,後來是一百、五百、一千……很快,外鄉人已把價錢漲到了一萬,春妮奶奶還是一個勁搖頭,春妮卻已瞪大了眼張大了嘴,看了外鄉人老半晌方才說出一句:“你這人是有毛病啊還是有錢沒處花了?”外鄉人又是四下看看,見附近沒人便說了實話,他說他是買賣古董的,春妮家那隻黑碗是秦朝的,說不定秦始皇還用它吃過麵條兒,流傳到現在已有兩三千年了,值老鼻子錢了,他現在認給二十萬收走這隻碗。這回春妮驚訝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她掰著指頭算了老半天也算不清二十萬到底有多少。

外鄉人以為春妮還嫌少,他一咬牙又把價錢一下子提高到了五十萬。春妮嚇壞了,說要想想,讓那人明天再來,然後就拉著奶奶護著碗進了屋,把門還拴上了。那個外鄉人又不放心地對著屋裏叮囑:“明天我帶五十萬現金過來,你們千萬別再賣別人!”

可是沒等到晚上,春妮家的門就被人敲響了,春妮打開門一看,來人是對門開雜貨店的張貴。張貴說白天那個外鄉人的話他都聽見了,他說春妮上當了,那個人是個文物販子,幹的是犯法的事,把碗賣給他,他要一犯事賣主也跑不了。見春妮有些將信將疑,張貴又說即使那文物販子真給錢,今兒夜裏沒準就要來行凶奪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