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意識的過程既緩慢又煞費苦心,要達到文明的境地,非得曆經窮年累月不可,從發明文字到今天科學發達的社會,這種進化距離真善美還很遠,因為人類精神的大部分領域仍然籠罩在黑暗之中。我們所謂的“心靈”與意識和它的內容截然不同。
不論誰否認潛意說的存在,其實都是推論我們現在的心靈知識是完整的。很明顯,這種說法的錯誤,就像推論完全知道有關自然宇宙內我們該知道的事一樣。我們的心靈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迷層出不窮,永遠也沒法完全解開。因此我們不能界定心靈或自然。隻能敘述我們認為它們本來是怎樣的,而且盡所能說明它們如何產生作用。撇開醫學所累積的研究證據不談,我們還有強而有力的邏輯根據,反對像“沒有潛意識”這類的述辭。懷有這種想法的人,隻不過代表了世世代代的“厭新創”——害怕新的和未知的東西而已。
這裏有幾個曆史上的理由,反對人類心靈的不可知部分的觀念。意識是最新的自然獲得物,仍然在“試驗”的階段中。意識很脆弱,被一些特殊的危險脅迫,而且很容易受到傷害。正如人類學家指出,在未開化的人間最普遍發生的精神錯亂,是所謂的“喪失靈魂”——其意義和名字一樣清楚,是一種顯著的意識崩潰。
在這類人中,他們的意識與我們的發展階段不同,他們認為靈魂(或心靈)並非是個單位。許多未開化的人推論人有一個不亞於他自身的“叢林靈魂”,這靈魂化身在野生動物或樹木上,借著這種關係,人類個體有種心靈同一性。這是著名的法國民族學家魯臣所謂的“神秘參與”。他後來在惡評的壓力下不再用此名詞,不過我們認為批評他的人不對,其實,“神秘參與”是個眾所周知的心理事實,個體與某人或某物也許有這種潛意識的同一性。
這種同一性在未開化的人中有許多變化形式。如果叢林靈魂是動物,這隻動物就被認為是該人的兄弟。舉例來說,有個人的兄弟是鱷魚,那他在鱷魚經常出沒的河流中遊泳,也不會受到傷害。
一、靈魂與信仰
在某些部落裏,有人推測一個人有幾個靈魂,這種信仰表示某些未開化的人的感覺,他們分別由幾個不同的單位組成。這意味個體的心靈決沒被確實地綜合。反過來說,在未受抑製的情緒的突襲下,心靈很容易被嚇得變成碎片。
人類學家的許多研究,對這種情形已較為熟悉,上述的事並非與我們的高水準文化生活毫不相幹,雖然看來應當是如此。我們也會變得分裂,失去我們的同一性,我們會被情緒所支配,也會被情緒改變,或是弄得毫無理智且無法回憶有關自己或別人的重要事情,因此別人會奇怪:“你被什麼鬼迷了心竅?”我們談及能“控製自己”的問題,但自我控製是個難行而值得注目的美德。也許認為自己已在控製之下,然而我們的朋友仍能很輕易地把一些有關我們不自知的事說出來。
毫無疑問,甚至在我們稱為高水準的文化生活裏,人類意識仍沒有達到一個合理的程度,而且仍舊是那麼脆弱易於分裂,這種隔離人類部分精神的包容力是有價值的,它可以令我們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精神在某件事上,排除任何會紛擾我們注意力的事情。但有意識地決定要分裂和暫時壓抑個人心靈的部分——這情形隻是自然地發生,不為人所知或同意,它與違背個人的意願之間有所區別,前者是種文化的成就,後者則是末開化的人的“喪失靈魂”,這甚至會引起神經衰弱。
因此,在今天,我們要統一意識仍舊是件疑難重重的事,意識太容易被分裂了。控製情緒的能力是人人都渴望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作法大有疑問,因為這樣會剝奪富於變化、多采多姿、充滿溫情的社交活動。
因為這與本節所述相違,我們必須回顧夢的重要性——那些淺薄、不可捉摸、靠不住、模糊,以及不確實的幻想。要說明我的觀點,我想先敘述夢在過去幾年來的發展,以及為什麼我下定論說夢是研究人類象征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資料。
弗洛伊德是這方麵的先驅,是他最先嚐試以經驗為主探究意識的潛意識背景。他推論夢絕非偶然現象,而是與有意識的思考問題息息相關。這個推論一點也不獨斷,它以著名的精神科學者的結論作基礎,他們都認為精神病的症狀與一些有意識的經驗有關,這些經驗甚至被認為是有意識心靈分裂的範圍,它在其它時間和在不同的情況下能被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