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印度的聖者(1)(1 / 2)

海恩·西瑪爾長年以來對帖魯旺那瑪喇伊地方的聖者非常關心。當我印度歸來時,他首先問我的,即是這位南印度的智慧長者的狀況如何。我未曾拜會希裏·喇嘛哪,我這位朋友是否覺得罪無可免,或者難以理解。他對這位聖人的生平及思想如此熱衷,因此,如換成他的話,他一定不會失去拜訪他的機會。此事不足訝異,因為我了解西瑪爾深入印度精神極遠,他最強烈的渴望乃是(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印度。可惜,此事已經不可能實現。他唯一能夠訪問的機會在二次大戰前夕永久失去了,但他對印度精神抱持的觀感,反而因此更襯顯得壯麗非凡。在我們合作的事業上,他引導我深入東洋靈魂深處,其洞見之珍貴,真是無價可擬。他不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能明確掌握住印度神話的意義與內涵。很不幸的,神靈鍾愛不白之頭,他竟然也逃脫不了英年早逝的命運。給我們的,乃是我們對一位跨越專業藩籬的英才倏爾消逝的悲慟,但我們如轉向人類立場考量,又不得不慶幸他留給了我們“不朽的果實”此一禮物。

自洪荒世紀以來,一直有“聖者”傳遞印度神話與哲學的智慧。西洋的“聖者”一詞事實上是無法表達東洋聖人的本性及外觀的。印度的聖者是靈秀印度的體現者,在文獻中,這樣的人物我們屢見不鮮。這也難怪西瑪爾會對最近、但也是最好的修成肉身的例子,也就是對化為希裏·喇嘛哪形軀的人物那麼著迷關懷。在這位瑜珈行者身上,他看到了真正的“雷司”之化身。“雷司”是見道者,也是哲學家,他是傳說中的人物,也是曆史的人物,他可跨越任何的世代,再度顯現。

也許我應該訪問希裏·喇嘛哪,但假如有機會再度旅遊印度,以便彌補我的疏漏的話,恐怕我的抉擇仍然一樣,我不會親自拜訪這位傑出挺秀的人士。盡管良機不再,但我相信我做的是合理的,因為我不相信他真的是獨一無二,舉世無匹。他事實上是種典型,前已有之,後也將有來者,職是之故,我根本沒必要去采訪他。隻要在印度任何角落,不論在拉瑪克裏斯那,在拉瑪克裏斯那的門徒,在佛教的僧侶,或在印度日常生活中的芸芸眾生裏,我都可以看到他。

他的智慧語言,事實上也是印度精神生活的一種“暗示”。就這點意義而論,希裏·喇嘛哪乃是印度大地土生土長的“人中之人”,是真正的“人子”。他是種“真實”,真實之頂則是種“現象”。從歐洲人的眼光來看,這種現象是獨一無二的,但在印度,他僅是白色向度上的一點白點(他的白所以還能被人提及,隻因還有相當多的麵相是黑的)。總的來說,在印度我們閱斯人閱斯事多矣,因此到頭來,我們隻希望能少看些。印度風土繁富,人種複雜,但卻渴望徹底的單純。此種單純性也見於此,它滲入印度的精神生涯,如同愉悅的香氣或曲調般。它遍地皆同,一體平鋪,其相卻又變化無窮,絕不單調。要了解此義,讀讀《奧義書》或佛陀的話語就夠了。此處所聞,諸地皆聞。它出於萬眼所唱,它現於萬姿所顯。任何村莊、任何鄉道皆有枝幹廣分之大樹,樹蔭底下,皆有人努力消滅自我,期使繁富變殊之世界沉沒到“一多並起之同體存在”。這種基調在我耳旁反複出現,毫不做作。很快地,我已經無法擺脫它的咒力。隨後,我絕對認定:沒有人可以逾越此點,印度的聖人更不行。假如希裏·喇嘛哪說出的話與這種曲調不能同唱,或者他宣稱他懂的事物超出上述的論點的話,那麼,他所領悟的一定是錯的。因為如能與印度古調諧音,聖者就對了,如發出了別種曲調,他就錯了。在炎熱的印度南部,這種無力慵散、低音呢喃的論證特別適應其風土,所以我毫不懊悔竟然沒有到帖魯旺那瑪喇伊地方參拜。

然而印度畢竟深不可測,我雖然不去尋找聖者,最後還是和他會麵了,而且是按照一種很符合我個性的方式。在查馬克的首府催馬幢,我巧遇一位聖者的門徒,他個子矮小,謙虛自抑,社會地位可視同小學教師,他總是讓我想起亞曆山大的鞋匠,影象極為清晰。在阿那托·佛蘭司的小說中,此鞋匠被天使派遣至安東尼處,他被視為一位比安東尼還要偉大的聖人典型。我們這位矮小的聖人也像鞋匠一樣,有無數的小孩需要奉養,尤其為了長男的教育,他的犧牲更大。聖者是否一定聰慧,反過來說,智者是否一定是聖人,此事大大可疑,但此處我無意檢討這兩個息息相關的問題。但不管怎麼說,在這位謙虛和氣、虔誠好像幼童的靈魂身上,我遇見了一位全身奉獻,吸收智者智慧的人。不僅如此,除了智慧與聖潔外,他還在生活中“將俗世吞食淨盡”,這點已超越了他的老師。我深懷感激,慶幸能與他會麵,我相信不可能會有再好的事情降臨到我頭上來了。對我來說,通體智慧或通體聖潔的人,如罕見的蜥蜴的骨骼,他最多隻會引起我的興趣,卻根本無法讓我感動流淚。相反的,在超越無明的泛我存在與紮根黝黑大地的人性弱點間的失調矛盾,卻可吸引住我。印度永恒不變的萬古基調,總是在繼續編織網幕或將之劈裂的矛盾間來回演唱,此事最是可人。人到底如何才能夠看見無影之光?能夠聽見無聲之默?能夠獲得無愚之智?不管怎麼說聖之體驗應當是最辛酸苦勞的一種體驗。與我會麵的這位人士,感謝上天,僅是位小號的聖者,他不是聳立在黑暗深淵上的耀眼尖峰,也不是生就戲弄自然的可敬可驚的異種別產。他僅是能將智慧、聖潔與人性合為一爐,協調共生,使彼此間愉悅欣喜,和平豐饒,相忍相讓。不糾葛限製,不彰顯特別,不怪異引人,也不大聲以色,更無需傳遞特別的訊息。但就在海風輕拂,椰葉搖晃,輕柔呢喃中,具體體現了年代悠久的古文明。他已在幻影幢幢之存在中發現:“意義”,在束縛中發現解放,在敗北中發現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