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與佛同質(1)(2 / 2)

此處可以看出東洋精神與西洋精神的差異,這種差異就如同我們前文已區別過的,類似高祭壇與深祭壇的區別。西洋人總是追求高揚,東洋人則重沉潛,喜向深處探求。和印度人相比之下,歐洲人認為物性儼然、質地甸重的外在真實,留給他們的印象更深刻也更犀利。因此,歐洲人總喜歡高舉自己,遙遙超出此一世界。而印度人卻轉過頭來,喜歡走向幽邃玄遠的,母性的大自然裏去。

基督教的默想,比如說羅耀拉的《靈操》一書所顯現的,也是要集中一切感覺,盡量捕捉聖像,使它具體化。同樣的,瑜珈行者觀察水時,先要使它變成冰,其次變為琉璃固定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他所謂的堅固“大地”。我們也不妨說,他在自己的心境中,築構起堅固的實體,借著此實體,他賦予他內麵的、也是心靈世界內的諸形象,一種具體的實在性,這種實在性是可以取外在世界而代之的。此處,他首先見到的,乃是如同湖水或海水反射陽光時,呈現出的一種湛青水麵狀(這也是我們西洋人夢中,時常出現的無意識之象征)。在反光的水麵下,潛藏著幽邃悄然,玄之又玄的未知深度。

正如經文所述,青石是“透明”的,此處意味著:冥想者的眼力可以深透到靈魂的秘密深處。換句話說,他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或是意識不到的。就物質層麵來講,太陽與水是生命的泉源;就象征層麵來講,它也意味著無意識的內在生命中,一種本質的秘密。至於“金幢”,乃是瑜珈行者透過琉璃大地所見到的象征,它象征著意識的泉源攤展開的諸形狀,而這些在早先時候都是無形無象,看也看不見的。到了“禪定”時,冥想者進入深之又深,沉之又沉的境地,無意識即顯露出了明確的形狀。當意識之光不再照耀外在的感官世界的事事物物時,它即可朗現黝黑幽深的無意識。當感官世界及其牽絆而起的思慮完全被抿除時,內在的世界會清清楚楚地浮上表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