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青年作者的作品,必要時可以做一些文字上的潤飾。但到底應該怎樣改,怎樣寫,主要還是靠作者自己動手,編輯不能越俎代庖。我不讚成大砍甚而替作者重寫一些章節。因為我們隻是編輯,而不是作者。一個編輯隻能一向般地知道一些創作上的規律,他們畢竟不是作者,不熟悉那些千差萬別的人物和多彩多姿的生活,勉強地去做,隻能產生一些雷同的作品;強加於人,一向效果都不大好。
除了審稿和編輯加工,作好一個文學編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做組織工作,即作者工作。
能幹的編輯耳聰目靈,優秀的編輯是一個組織家。他們既要注意創作的動向,又要注意作家的動態。要千方百計地把作家團結在出版社的周圍,為出版最優秀的作品,努力創造各種條件。
《創業史》怎麼會在中青社出版呢?原來,中青社文學編輯室的老主任江曉天非常注意文藝界的情況,他讀過柳青的《銅牆鐵壁》和《種穀記》,知道柳青是一個嚴肅的作家,他舍棄了大城市舒適的生活,深入陝南農村長期安家落戶,三年五載,必將有新的創作打算。因此,決定派我,當時一位年青編輯,千裏迢迢到陝西長安縣皇甫村訪問柳青,和他簽訂了《創業史》的約稿合同。這已經是二十餘年前的往事了。
《紅日》又怎麼到了中青社?五十年代,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每年編有叢書,交中青社出版。但具體發哪一部稿子,並沒有一定之規。那時,中青社比較注意作好部隊作者的工作。《渡江偵察記》編劇沈默君,與中青社的編輯交往甚深。沈向中青社介紹,昊強有一部大作品,“是寫戰爭題材中的姣姣者”。文學編輯室知道這個消息後,與叢書編輯部聯係時,指名要吳強的《紅日》。稿件到編輯室以後,指定室裏一位工作非常細致的編輯陶國鑒負責稿件的整理。
作好編輯工作,不隻需要才智,而且需要勇氣和魄力。隻要是對人民有益的作品,估計出版後對青年讀者有廣泛影響的作品,不管作者可能暫時處在何種逆境,勇敢的編輯要敢於承擔責任,在作家最需要幫助、支持的時候,伸出友誼之手。
六十年人初,中青社有人出差到武漢,聽說姚雪垠同誌寫了一部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敢不敢接受一些從舊社會過來的、在當時又是所謂犯過錯誤的作家的作品,對編輯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當時,曾因為某種莫須有的罪名,被撤銷了文學編輯室主任而降為一般編輯使用的江曉天,認真審讀了《李自成》,毅然建議接受《李自成》一書的出版。為了當好《李自成》的責任編輯,江曉天日夜查閱明史,請教吳晗,研究《水滸》、《布加喬夫》、《斯巴達克斯》等描寫農民起義的中外作品,既嚴肅認真,又大膽細致地做好《李自成》的編輯工作。事實證明,《李自成》是一部難得的好書,江曉天同誌不僅會當編輯室主任,他本人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編輯。
我們特別需要做好青年作者的工作。在五十年代,中青社委托中國作家協會,編輯出版了一套《青年文學創作選集》(共十卷),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學先後出版了成百本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說集、報告散文集、長篇小說和詩歌。至今活躍在文壇,成為創作上中堅力量的李準、王蒙、王願堅、公劉、白樺、韶華、徐懷中、彭荊風、季康、林予、史超、顧工、梁上泉、邵燕祥等人,他們的處女作大都有由中青社出版或收到選集中去。可惜這個工作這些年來減弱了。
(原載《出版工作》1979年第6期)
發現和培養青年作家
在五十年代,出現了一大批青年作者和詩人。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又有一大批青年作家和詩人,帶著他們光彩奪目的作品,走進了文學界。他們的出現,和整個時代有關。黨和國家為他們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正像有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陽光,有辛勤的園丁,在富饒的土地上,莊稼自然會茁壯成長一樣。現在我們不妨來觀察一下,在上述兩個時期,出版社到底做了哪些工作,來幫助和培養這些青年作家成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