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搞出版要有長遠的觀點(5)(3 / 3)

另一位業餘作者問我,那你取稿的標準又是什麼呢?為什麼這部稿子你主張接受出版,而另一部書稿你又建議原璧奉還呢?

我告訴他說,正如你所知道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幫助人認識生活,認識他們自己,教導人,引導人,鼓舞人,對讀者有一種特殊的美感作用。而在取稿時,不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出版社,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要求。我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中國青年出版社當編輯的時候,因為著眼點是培養一代社會主義新人,所以我們當時特別強調作品的思想性,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能夠教育人和鼓舞人的作品上。現在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當編輯。因為這是一家專業的文學出版社,根據我的體會,這要求我們在貫徹“二為”方針的前提下,同時貫徹雙百方針,注意不同的流派和不同風格。這幾年,不是特別強調要注意作品的社會效果麼?當一個編輯,有兩條我是牢記不忘的:一條是我們這個國家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另一條是我們幹的是社會主義。在政治上凡是明顯地不利於這兩條,我是總不好讓它通過。至於在藝術上,因為考慮到文學作品對讀者的思想感情和欣賞趣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我們總希望它在藝術上盡可能完美一些,但這個所謂完美又不是不可企及的。我們既要考慮全國同類作品的水平,又要考慮本社的出書要求,夠水準的就應該讓它Pass,通過。

編輯是通過他所編輯出版的作品為人民服務的,選取最優秀的作品來出版,是一個編輯最光榮的使命。我們雙手歡迎作家向我們推薦稿子,但稿件的取舍還得通過我們審慎的工作。這又是編輯最光榮的職責,我想。

(原載1984年11月8日《文學之窗》)

“馬大哈”要不得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那麼一兩個馬大哈,弄出一些令人捧腹的故事,無傷大雅;茶餘飯後說說以助談興,倒也是賞心樂事。但是,搞出版工作卻馬克思大哈不得。

天津一家出版社的朋友告訴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們出版社有一次把“毛主席萬歲!”裏的感歎號錯成問號,5萬冊的書隻好全部報廢。

北京一家出版社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們出版社的美術編輯把作家的姓氏弄錯,在封麵印刷的過程中被工人發現,印好的一萬多張封麵變成廢品。同是這家出版社的文字編輯,在填寫發稿單時,竟漏掉了一位作者的名字。

北京另一家出版社,把一本蘇聯小說的封麵,放在了中國作家的作品內。至於有些重印書,由於沒有檢查前言後記就發印而造成的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損失,就比比皆是了。

對一些新參加編輯出版工作的同誌,我總是提醒他們,在填寫發稿單時,千萬要認真——稿名和作家署名,要準確無誤;對於沒有把握的字,絕不能想當然,要查一查字典,一筆一畫填寫清楚;在看封麵、扉頁、版權麵、題詞題詩、內容提要的文字時,要一絲不苟;第一本樣書裝訂出來時,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尤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把好書籍發行前的最後一關。

有一些重版書假如是多年沒有重印,一定要堅持通讀,不能看也沒看就簽上你的大名;就是一些隔兩三年就重印的書,發印前假如來不及翻閱,最少前言後記是要檢查的,不能輕信自己的記憶。由於一些客觀上的原因,有些前言後記往往由於事過境遷出現差錯。當編輯久了的人,誰都有可以告訴你由於馬大哈而造成的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損失。

你寫一填封信給你的朋友,寫錯了幾個字,你的朋友可能隻是一笑置之;你寫一份材料掉了兩個字,看材料的人可能輕聲罵你兩句。當編輯由於一時的馬大哈而造成的差錯,會變成幾萬份幾十萬份帶有缺點錯誤的產品在社會上流傳。十年二十年後,人們還會因為你的粗心大意而責備你。

用嚴肅認真、極端負責的精神來對待你的工作罷,搞出版工作千萬馬大哈不得!

(原載1984年第7期《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