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的學科,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高校長期實現“精英教育”和“統招統分”的製度。直到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就業分配製度實現“雙向選擇”才需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是萌芽階段,當初招生擴大、就業信息不靈,出現結構性失業,政府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紛紛創建勞動服務公司,當時雖然還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指導,但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著手製定政策、建立機構、加強勞動就業服務工作;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稱為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階段,此時將職業生涯規劃正式列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之內,全國高校相應成立職業規劃輔導小組等組織,幫助學生適應人才競爭環境,並著手研究職業相關理論;第三階段是在1994年以後,國家勞動部門正式頒布了《職業指導辦法》以後逐漸成熟起來,從法律層麵上要求職業指導機構,設立專門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並且對職業指導的內容、方法、任務、指導人員應具備的素質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在全國範圍內普及職業生涯規劃,使得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更加規範化。但由於研究時間短,各種投入少、參與人員少、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都還不盡如人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本上實行統招統分製度。1993年教育部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後,強調大多數學生將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導下,通過人才勞務市場進行自主擇業。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2002年我國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畢業生人數急劇增長,大學生就業麵臨巨大壓力。特別是麵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成了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大學生就業也就成為政府、高校、學生家庭共同關注的焦點。如何指導良性擇業,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顯得尤為重要。
三、加強職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就業是影響個人和家庭最重要的因素。每個人都想謀到一個好工作,因為經濟收入高、社會聲望高,可使人更有成就感、幸福感。一定程度上說,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的最關鍵因素是職業聲望和職業地位。所謂職業聲望,是職業地位在人們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反映了一定時期人們對職業的態度。職業地位主要有四個因素的影響:一是職業的社會功能,它是一定的職業對社會的作用,由責任、權利、義務體現出來;二是職業的社會報酬,它是任職者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晉升機會、發展前景等;三是職業的自然條件,它是職業活動相關的自然工作環境,如技術裝備、勞動強度、安全係數、衛生條件等;四是職業要求,它是職業對任職者各項素質的要求。
受我國轉軌轉型過程中一些負麵現象的影響,現在許多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擇業觀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所以需要進行全麵的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職業觀念和正確的就業觀,並將其內化為大學生自己的觀念和行動。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職業選擇和事業定位,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根據自身特點激發內在動因,在勵誌上下工夫。同時,職業選擇要早作準備,設計職業生涯,有準備有把握才能走向事業成功。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與人生理想追求方向是趨同的,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為實現人生理想追求提供現實條件,人生理想追求為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引方向,沒有職業生涯發展現實條件支撐的人生理想是空想,沒有人生理想追求指引的職業生涯發展是盲目的,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