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悲痛地問天,上天為何如此殘忍,讓生命最後隻變成孤寂一人麼,苦其心誌,勞其體膚,蒼茫的天地,隻剩了自己,那還有什麼意義。
守在門外的人聽到哭喊聲,都衝進門來,那一刻是爆發能再見最後一麵的奢望,隻是慢慢變涼的身體和那已經哭得如瘋傻人,都已經清楚地印證了,令狐楚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再也不會在受委屈的時候,外冷內熱地安慰。
他的生命,像風一樣離去,但他的靈魂,卻鐫刻在了曆史之上。令狐楚在文學造詣不菲,生前很多學生,有的已經功成名就,有的還在苦苦掙紮,無論前途怎樣,情深義重的恩師都不能忘懷。
令狐楚去世後,李商隱將每一件事都做得認真到位,雖然不是親生,卻更勝親生,跪在堂前,以親生兒子的禮儀來跪迎前來的祭拜的人。無論白天或者黑夜,他如同一個木偶人一樣,隻是不斷點頭,流著的淚和痛苦猙獰的表情,讓別人知道他還在活著,隻是卻如此痛苦。
令狐楚生前因為他的重情重義而格外看重。在他死後,李商隱依然沒有忘本,他的一生都將是如此,無論對誰。已經三天三夜了,相比令狐楚在天有靈定為他的這份孝道而心慰,因這份執拗憐惜。
靈柩在堂前放置了三天,抬起的時候,李商隱的心仿佛也在跟著那口棺材起落,他始終一點一滴地照拂著,不曾錯過一個細節,令狐楚的學生何其多,能做到如此的,恐怕也隻有李商隱一人了。
令狐楚的墓地沒有在老家,而是就葬在了他最後上任的土地,這是他生前的願望,他想要死後也依然守護這裏。
他拚盡了全力,也不能做到最好的結果,在權利的鬥爭中,無辜的人太多。在別人翻雲覆雨中,總有一些人要被迫承受。
周圍一切都寂靜無聲,李商隱跪在地上,一把土一把土地撒進墓穴,那樣的虔誠,好像手裏捧著的是珍貴無比的東西,每一個動作都是那樣小心翼翼。
他看見周圍人痛苦的麵龐,可是卻不能聽見任何聲音,他的思緒停止了,隻知道盲目地捧著土撒進墓穴,一次次地重複,棺柩被一點點掩蓋,身邊的土也一點點減少,如果這些土沒有用到盡頭的時候那該多好,還假裝恩師還在,隻是他默默地躺下,不能言語。所有人都心疼他,卻無力阻止他,他是那樣的全神貫注,靈魂都處在飄散的狀態,生怕一不小心嚇走了他的魂魄。
最後一把土的結束,李商隱暈倒在地,他把恩師的恩情都一點點藏在這些土裏,陪伴著恩師,從此恩師將不在他的身邊,但卻永遠地活在了他的心理。
李商隱再次想來,有種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感覺時間過得好漫長,那種痛卻遺留了下來。令狐綯一直在勸解這個執拗悲痛的人,令狐楚的死每一個人都很難過,可是除此之外又能怎樣,既然不能一同死去,那何苦不珍惜以後的生活。
李商隱明白如果恩師看見他最得意的弟子,如今是這樣的落魄不堪,他會不高興的,他最驕傲的學生怎能如此頹廢,這樣的軟弱。逝者已矣,生者還需要向前看。
李商隱把恩師的最後一篇文章拿出來,想讓令狐綯轉交給皇上,這件事他是無能為力的,已中進士,還沒有被任命,未來的前途真的是難以預料。
令狐楚一生忠勇,臨死還要諫言,一場朝局之變,無數無辜的人被陷害,許多忠良之士,也被罷官獲罪。令狐楚想要為他們沉冤昭雪,還朝局一個清亮。可是,這份遺表會實現麼,皇上會為那些無辜的大臣洗脫冤情麼。無人言說,或許心中都有了答案,也不願打破那份遺表內的一片赤誠。
令狐綯打破了此刻壓抑的沉默,李商隱的身體虛弱,經過此番大悲,需要靜養些時日,他建議李商隱同他一起回到長安城,養好身體。
養好身體還需要很多天,而李商隱也不想耽誤令狐綯的時間,就讓他先回去,然後自己再自行趕往。
人死的第七日,需要寫祭文來拜祭死者。商隱題寫了祭文《奠相國令狐公文》 :嗚呼!昔夢飛塵,從公車輪;今夢山阿,送公哀歌。古有從死,今無奈何!天平之年,大刀長戟。將軍禪旁,一人衣白。十年忽然,綢宣甲化。人譽公憐,人潛公罵… … 愚調京下,公病梁山。絕崖飛梁,山行一千。草奏天子,鐫辭墓門。臨絕於寧,托爾而存… … 故山峨峨,玉孵在中。送公而歸,一世篙蓬!
這篇文章囊括了師徒兩人的相識,相知,最後知己一樣的存在,令狐楚的愛國之心,他知道,李商隱的固執他也懂。整整十年,如同一場夢境,花非花霧非霧,總是一場難解的思緒。他的恩情還沒有來得及報答,就已經遠去,就讓在這塵世一點點堅持恩師的夢想,這一生為國,這一世為家。
其實,生命永遠是處於延伸狀態,這一刻我們認為已經停止,它又悄悄地在不知名的角落伸展,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隻要還有生命,生活就永遠沒有結束。
不用氣餒,也不用妥協,看過千層帆,萬重山,總有一處獨好,或成為最愛。
6.空攜筆硯奉龍韜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謝書》
輕飄的柳絮,在微風中搖擺,在空中翩翩起舞,劃出一道道旋轉翻飛的軌跡,浮想聯翩最後會停留在哪一位女子的眉梢,又經過誰的生命。其實,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不過是一張雪白的宣紙,也是一生就是那樣灰白色的勾勒,亦或許以五彩斑斕而告終。如何能迎來最美的春天,在歲月靜好中悄然綻放,隻是很多時候都無能為力。李商隱的一生浮萍往事,在風浪中搖擺,風雨過後,依然是小小方舟,在平靜海麵緩緩行進。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相助為其奪得三分天下,最終甘願輔佐樂不思蜀的阿鬥而壯誌難酬。知遇之恩,可遇不可求,這一生,若有那麼一個人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伸出了援手,這一生,這個人你必定都永遠不會忘記。
令狐楚便是烙印在李商隱生命中的那個人。恩師已駕鶴西去,而這師徒二人一生的交集故事,忽如潮水般湧進了李商隱的腦海。
李商隱出生寒門,雖係皇族宗親仕途卻無依無靠,那一年,他隨同堂叔一同前往汴州去拜見令狐楚大人為求其幹謁。年紀輕輕的他骨子裏卻透著一股堅強與勇敢,又多了幾分孩子氣的天真與狡黠,以至於不懼怕比自己強大的家將敢與他們周旋於言語之間。
李商隱還記得初見恩師那天,內心忐忑的不能自已,如今卻是慶幸的,遇見恩師,是他這一生最大的運氣,沒有恩師,就不會有成年後的李商隱。他就像是一個在山上迷了路的人,在山上轉了好些天,走投無路,茫然四顧,內心絕望的不知該何去何從。那個人就像是從天而降一樣,把自己拉離了深淵,指引了明路。
幸好此時令狐大人及時出現,確保了李商隱沒有與生命之中的貴人失之交臂。雖說機會總會給有準備的讓人留著,可誰又能確保人會第二次跳入同一條溝渠。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正是那樣一個機緣,令狐楚看到了一個聰慧敏捷,才思俊麗,機靈可愛的李商隱,頗具喜愛之意,故收納他入府。從此李商隱邁進了仕途的第一步,人生的軌跡從此改變了。
空攜筆硯奉龍韜,都說是令狐楚看重的人才,住進他的府邸,好吃好喝固然不缺,待遇自然比其他人優越。接下來的日子裏令狐楚多次接見李商隱,這種機遇是很多人渴望不可及的。
令狐大人愛其才能故三番五次的考察李商隱的學識、德行。亦有聽過他悲慘身世之後的躊躇,命運多舛的他怎能不叫令狐楚聽之可惜又可歎。
李商隱和令狐楚的三個兒子,令狐緒,令狐綯,令狐綸終日一起學習,玩樂,好不自在。恩師令狐楚本就是才華出眾,皇上都為之欽佩,有這樣的一位德才兼備的師傅,夫複何求。日子一天天過去,少年的李商隱也在一點點長大,恩師每日的教誨莫敢忘。
李商隱在令狐府已住半年,因為整日與令狐家的公子們在一起讀書,吟詩作賦,餘暇也跟會學些拳腳,所以對府裏的禮儀、規矩、喜怒好惡,漸漸習慣了。
太和二年,十七歲的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幫助下,終於贏得鄉曲推薦,取得鄉貢資格。但是,在就要赴京應試時,突然接到家鄉來信,說堂叔病危,要他速歸。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他。無奈地麵對著從小對自己恩重如山,諄諄教導的堂叔和自己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鄉貢資格手足無措,憂傷躊躇。最終,李商隱還是回到了家鄉,生命與任何事情,總是生命排在前列的。無奈,最後堂叔還是去世了,李商隱悲痛欲絕。就在他淒涼愁苦,對生活近乎絕望之際,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他生命中的貴人,令狐楚恩師又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希望。
令狐大人讓他去鄆城,入天平幕府,表署巡官。有了工作,也可以把李商隱從終日寡歡中帶了出來,人生就是這樣反複無常,誰也不能永遠陪著誰。令狐楚聞聽湘叔把李商隱帶來,甚是高興,噓寒問暖,表現出了一位長者對晚輩無盡的愛惜!在幕府令狐楚為李商隱能結識仕途之士創造機會。
此時的李商隱遭遇家庭變故和生活上的失意,痛苦和磨難,顯得成熟老練了許多。生活給人以磨難也給人以曆練,不論得意還是失意,生活都教會了我們許多。
在幕府裏李商隱結識了很多才華橫溢之士,生活也和以往大相徑庭,況且還有一位德高望重,才能出眾的恩師指導,文筆,學識以及為官之道自然增長頗快。府工作很辛苦,往往文書堆案盈幾,其辦公規矩極嚴格。他恨自己虛度年華,舉業未成,施展報國報君理想不能實現,光宗耀祖,重振門庭,更為渺茫!
堂叔臨終流著眼淚叮囑的話,猶在耳畔!他記起在一個秋夜,杜甫在幕府裏值班,曾寫一首《宿府》詩。他略略思索,便開口吟詠起來,詩曰:“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李商隱吟完此詩,心中無比惆悵,感覺詩中所描述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自己為了科考付出了大半生精力,現在已經年近中旬,卻一事無成,那份失意,那份淒涼,讓他痛不欲生。他暗暗下定決心,不拿功名誓不罷休.
為了讓他安心備考令狐楚令他暫時丟下幕府了的工作並說赴京考試的一切費用均由他支付。恩師如此器重於他,怎不叫李商隱感動。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就在李商隱決心一展宏圖之際,他卻名落孫山。
他沒有回幕府而是回了老家洛陽一病不起,整天昏昏沉沉,不思飲食。身體上的痛苦猶可忍受,此時誰能體會李商隱那份失意,那份無助,迷惘,往日的期待此時化為了泡影。有何麵目見江東父老,有何麵目叩謝恩師,這種心情也隻有他自己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別人唯有愛莫能助了。
雖說當時的李商隱一無是處,狼狽不堪,心裏承受著無言的痛苦。可一心想要培養他成才的令狐恩師,怎會以此心灰意冷,從此不再理會他?就在令狐楚聽說了李商隱落榜之際,他心裏忐忑不安,感慨萬千。
聽說李商隱在家生病臥床不起,心中十分著急,立即派人帶足銀兩去接李商隱回來。湘叔回到鄆城,把商隱的病情報告給令狐楚。令狐楚隻是歎息,每個月都派湘叔去洛陽探望一次,並帶去各種營養品以及他的一片懊悔。
時光飛逝,轉眼間令狐大人步步高升,職位再次變動,朝廷調令狐楚檢校右仆射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治所在太原府。而令狐楚始終沒有忘記李商隱,一心想要把它招募到自己身邊,讓他安心養病。這一次李商隱因自己體弱多病,不願意拖累恩師,對於恩師的如此厚愛感激涕零,最終他婉言拒絕了,繼續留在家中,一方麵養病一方麵更加刻苦的研讀,隻因他心中的夢未曾熄滅。
心若在,夢就在,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隻要決心足夠,就能克服一切的不如意。日子一天天流失,李商隱的病情慢慢好轉了,不久就能下地走動。經過養病期間自己奮發攻讀,此時的他已近從前段時間的失意當中走出來了,信心倍增。
可能是想給恩師一個驚喜,抑或是愧對之前恩師的厚愛,太和七年正月他瞞著令狐楚,偷偷地赴京參加進士考試。二月放榜,依然名落孫山。命運不的公,在此時演繹得淋漓盡致。
再遙遠的距離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距離不邁開雙腳永遠無法達到。他敢於挑戰命運的不公平,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不得不說,命運賦予李商隱諸多苦難,而他始終都是一個強者。
身體強壯的人不是強者,心靈強大的人才讓人畏懼,最強壯的肌肉是人的心。因為他懂得,無論怎樣生活還要繼續,命運不會因為對某一個人不公而略有愧疚,再怎麼不如意還是要擦掉眼淚往前看,生命經不起片刻虛度。
經過上一輪的角逐,李商隱認真總結刻苦學習,不服輸的他終於第再一次為夢想放手一搏。太和八年,李商隱參加春試,又未中第。他住在令狐楚吏部尚書府,心情抑鬱,令狐家的公子忙於公務,很少來陪他。可能命運就愛捉弄不屈從它的人,設置無盡的阻礙與挫折,也難怪古人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太和九年進士考試,李商隱又名落孫山。其中的苦水唯有身在其中方知其中苦澀。個人的命運被黨爭左右。李商隱哪裏知道朝中大臣們鉤心鬥角的詳情。
以後的日子裏李商隱流離失所,各處奔波,他不得誌這幾年京都遭遇了京都大動亂,黨爭不斷,宦官權傾朝野。作為一代老臣的令狐楚看到自己的國家逐漸衰落,心情自然無比的淒苦與失落。身子骨一天天病弱,江河日下。
四月末,詔命終於下達,貶令狐楚為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詔命一下,立刻啟程。
轉眼間又過了一年,開成二年,一入正月,京城大街小巷一派洋洋喜氣,從全國各地趕赴京都應試的學子們絡繹不絕。這其中肯定少不了李商隱的身影,雖然他屢戰屢敗,可他這一次仍然要和莘莘學子一較高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次李商隱打破了以往的記錄,終於金榜題名。幾人歡喜幾人憂,曆屆考試都這樣,此時的李李商隱一洗往日的狼狽不堪,容光煥發。他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從一無是處的背井離鄉的遊子一躍成為仕途之士,往日的辛酸與苦水此時便已經無足輕重了。
有人說,隻有曆經磨難方知幸福的味道。就在李商隱春風得意之時,無奈突聞噩耗,恩師病危。十一月的漢中平原,西北風吹卷著積雪,搖晃著幹枯的樹木。
莽莽的秦嶺橫亙在北麵,蒼蒼的米倉山在南麵蜿蜒起伏,中間是滔滔的漢水,尚未冰封,給興元府帶來了生機,炊煙嫋嫋,雞鳴狗叫,軍營裏吹起哀婉的羌笛。他快馬加鞭,行走在西去荒涼的道路上,有時還要攀緣絕崖峭壁,有時還要翻越山梁。道路崎嶇,路途遙遠。
此時的李商隱恨不得立即飛到恩師的身旁,報答恩師一路以來對自己的關照,心情無比悲痛。終於,他到了,此時的令狐楚已經不再是往日那個呼風喚雨,德高望重的達官貴人了,在李商隱麵前的是一個瘦骨嶙峋的老人,看到恩師如此憔悴,怎叫李商隱一個心疼。李商隱立即叩拜,殷切的詢問病情。
李商隱的一片孝心終是沒能留住令狐楚。他隻記得那時一個夜晚,天空沒有星星閃爍,沒有皓月飄灑銀輝,米倉山聳立南天,留下一個黑黝黝的暗影,仿佛即將傾倒,要壓在人們的頭頂。
李商隱覺得心上就像壓了一座山一樣,沉重的喘不過氣來。在令狐楚交代完後事之後伴隨著一個大火球落在府署上空,令狐公端坐床上,咽下最後一口氣,撒手人寰了。
那一夜,他不知是什麼地方在走水,他無語凝噎,比遠處擁擠的吵鬧,更加喧嘩,頭腦中無數烈馬奔騰。
受人滴水之恩必湧泉相報,更何況是對自己恩重如山的令狐楚。從剛開始的收納,到後來的諄諄教導,又到後來幾次落榜幾次收容自己,並給自己信心與鼓勵,在自己的生活徘徊到絕望邊緣時一次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這樣的大恩大德豈能不叫李商隱感動。
一路走來,令狐楚就像李商隱的父親一樣存在,他一次次給予李商隱動力,就連最後的遺表也托付李商隱可見對他有多器重。危在旦夕之際還關心李商隱一家的生計。
非親非故的同路人,卻是最親近的人,令狐楚的愛,是李商隱這一生一世的執著,一個幼時失去父親的孩童最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