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大隱在朝(2 / 3)

淇縣是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來到這裏,王維和妻子暫時遠離了政治的紛爭。他們在這裏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美好,最安寧平淡的生活。

到任後,王維先到長官處報到。不出所料,王維這次的官職仍然是個閑職,這次王維沒有再自怨自艾,他平靜甚至是欣然接受了。他不需要每天在官府裏麵做事,也自然多了很多時間去陪妻子和交朋友。

淇縣縣衙不大,人也不多,民風頗為淳樸,王維在此過得很是適意。對官場和社會有了清醒認識後的王維,內心早就萌動了隱居以葆素誌的願望。這日,他閑來讀陶淵明的詩歌,讀到那句“悵然吟式微”,他忽然明白了自己的心意,猶如醍醐灌頂。式微式微,胡不歸?不如自己也學習陶潛,辭官歸隱吧。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田園詩人,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可是一生隻在彭澤作了八十一天縣令,然後就辭官歸隱。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概感動了王維,他曾在《偶然作》之四中這樣表達過跟陶淵明一樣的心願:

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

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

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

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

白衣攜壺觴,果來遺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問升與鬥。

奮衣野田中,今日嗟無負。

兀傲迷東西,蓑笠不能守。

傾倒強行行,酣歌歸五柳。

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

征求了妻子的意見後,王維向長官遞上了辭官書,言辭很是懇切。然後他和妻子開始了躬耕生活,自食其力倒也自得其樂。

淇水緩緩而流,上善若水,滋潤著著一方樂土。王維和宛如很喜歡淇水這份靈透,所謂智者樂水是也,他們決定在淇水之濱安居。王維找到了一個小房子,在夫妻二人的裝扮下精致又沒有過分雕琢,雅致又沒有過分陽春白雪。一間茅草房,簷下幾級台階下長了些許青苔,院中即可果樹又到了繽紛的季節。遠處的雞蒔讓人覺得,這隻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門前幾畝菜地,這是王維自己動手種的,良苗青青,剛剛露頭。室內多是王維和妻子一同作的畫和詩歌,書香縈繞滿屋。主雅客來勤,這樣別致的文化之居,常常迎來許多布衣雅士。宴飲絲竹之聲常常傳出。

恰逢人間四月天,草長鶯飛繽紛落。這日下午,王維送走了一個曾經交遊的朋友。從外麵回來,妻子宛如安靜地坐在窗前做著女紅,看見王維笑吟吟地走進來,她放下手中的活兒,起身款款迎了出去。王維看著眼前的女子,自從他們遠離了京城這個是非之地,她的病容竟然漸漸褪去,臉上也紅潤了不少。他握住她的手,他們轉身出門到外麵散步。

“維哥,今日送走的是哪個朋友?”宛如輕聲問。

“我沒事,離別是人必然要經曆的事情,雖然不舍,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這對話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可是隻有王維和宛如懂得其中的深意。王維為人很重情義,對友情更是很重視。今日與朋友分離,宛如知道他心情一定不會太好,所以她想找點話題安慰王維。王維自然知道宛如的心意,他明白宛如其實不是真的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朋友,她隻是關心自己,害怕自己傷心傷身,所以直接給出了答案。這樣的默契,也隻有相濡以沫多年的夫妻間才會有的吧。

宛如會意,不再繼續剛剛的話題。淇上田園薄暮的風光最是親切自然,夕陽籠罩下的田園鍍上了一層金色。田野平曠,他們依偎著看見太陽隱沒到村邊桑林之外。夕陽照在了河水上,水麵粼粼的波光竟然著涼了閭巷。王維輕聲念道:

“屏居淇水上。”

“起得好,這一句,看似平淡,又給後麵留了許多餘地,且不粗俗。維哥,你又精進了。”宛如笑道。

王維催促她,“別隻顧著誇我,你那句到底有了沒?”

宛如笑王維,每次一作詩,總是改不掉急躁的毛病,所以趕緊說道:“東野曠無山。”

這是王維和宛如常做的事情,類似於後來的聯句。兩人共同作詩,既考驗了二人的默契,又體現了才氣。宛如雖然一介女子,可是巾幗不讓須眉。她的聰慧才情絲毫不輸王維,兩人又相知默契,所以常常做的詩歌竟猶如一人所作一般。

日隱桑柘外,聽到王維開始描繪眼前的景色了,宛如心想,既然你說上說太陽,下看桑柘,這般雅致自然,那我不若以河水閭巷對之,大雅即大俗,自然即生活。於是說道:

何明閭井間。

王維繼續起興:

牧童望村去。

宛如也不甘示弱:

獵犬隨人還。

王維笑著看隨著主人返回的獵犬,突然轉向宛如,是作詩也是請教:

靜者亦何事?

宛如莞爾一笑,想到:“你問我想守住這份寂靜怎麼辦?嗬嗬,那自然是關緊心門,獨自享受”於是說道:

荊扉乘晝關。

詩歌到此為止,王維和宛如都覺得很暢快。宛如笑道:“維哥,今日的詩歌可是該你謄寫了。”

王維也不推脫,“你得研磨,要不我可不寫。”

二人笑著回道屋中,王維提筆寫之前,給今天的詩歌加了個題目——淇上田園即事。吃過晚飯,劉氏早早就睡了。

王維獨坐在窗前就著月光讀書,突然聽見遠處山間有婉轉清脆的鳥鳴。看看外麵的景物,在月光的籠罩下都披了一層薄紗,王維想出去走走。

山穀中鬱鬱蔥蔥,鳥聲婉轉。想起自己的閑適,王維隨口吟道:

人閑桂花落,靜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樣安詳靜謐的春山良夜。王維下榻在山居,避開了塵世的煩擾、車馬的喧囂,心境十分悠閑而且寧靜。他能感知到桂花細小的花瓣從枝頭飄落,春山如此空曠,仿佛除了自己,周圍什麼都不存在。一輪明月破雲而出,棲息在山澗中的鳥兒被皎潔的月光景象,在山穀裏發出婉轉的啼鳴。他能感覺到月亮掛上樹梢時驚嚇到了的鳥兒。這情景看似空靜,卻包含了豐富的變化。靜中有動反而更體現出靜到了極致。王維以“空境”來寫月夜春山,融貫了很深的意趣。

王維想起妻子最近總是覺得疲乏,貪睡,王維怕妻子舊症複發,決定第二天請郎中來診脈。第二日一大早,宛如還沒有睡醒,王維就去把郎中接來了。郎中沉吟良久,仿佛是有什麼事情需要反複確定。許久之後,才對王維說:“恭喜這位老爺,尊夫人已經有了兩個月的身孕。”

聽到這個好消息,王維覺得是上天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郎中開了保胎藥後,王維高興地送走了他。他驚喜地看著宛如,王維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要當爹了。宛如看著王維高興得像個小孩子一樣,後悔自己沒有早點告訴王維這個好消息。

3. 寧飲澗水流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王維·終南山

送走郎中,王維轉身回到房中,宛如臉上微微紅了起來。

“本來打算確定了再告訴你,誰知你竟請了郎中來。”

“我見你昨日懶怠,怕是你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請了郎中來把脈,看看有沒有什麼不妥。沒想到竟然給了我一個驚喜。”王維牽起妻子的手,興奮地像個孩子,他貼近宛如的小腹,興奮地說“兒子,你要乖,不要讓你娘難受。”

看著丈夫大大的笑臉,宛如心裏很是高興。“才兩個月,能聽到什麼呀?再說還不知道是兒子還是女兒呢。”

“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我都高興,這是我們的孩子。宛如,以後我們還會有很多孩子。”

“嗯,若是男子,你教他讀書作畫彈琴,定是像你一樣儒雅。”

“若是女兒,你教她跳舞、做女紅,她一定會像你這般,靜若處子。”

“我要當爹了,當爹了……”王維高興地嘴裏一直念叨著,宛如因為剛剛有了身孕,正是妊娠反應強烈的時候,說著竟然嘔吐了起來。看看妻子蒼白的小臉,王維又是高興又是心疼。

“從今天起,家裏一切的活都我來做,你隻需要好好養著身子就好。等你三個月後,胎相穩定了,咱們就回長安。那裏請醫生產婆都方便,且有弟弟照應著,也不會出什麼差錯。”

宛如微微點頭,以表示同意。無獨有偶,好事成雙。雖然隱居在外,可是王維一直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他始終關心著朝廷的升遷動態。回京既是為了照顧宛如方便,也是為了自己的仕途著想。自十五歲之後,王維開始了自己第二次的宦遊。王維同宛如回到了長安的家中,這時候,一件對王維後半生都有很大影響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刻,王維等待了多年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理朝政。上文說過,唐朝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其長官為宰相。張九齡是對王維很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因為有了張九齡的推薦,王維才再次出仕,且接近了權力的中心。

張九齡其人是名門之後,源出西漢留侯張良一脈,是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的第十四世孫。他少負才名,七歲便可以做出一手好文章。唐中宗景龍初年中進士,拜官調校書郎。唐玄宗即位,遷右補闕。開元六年(718年)返回京城,受到了當時的宰相張說的重用;開元十一年(723年)被任為中書舍人。後因張說被罷相,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真正走出張說權力的庇佑,得以拜相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張九齡是唐代有名的賢相,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曾經有過這樣的說法,自張九齡去世後,若有人向唐玄宗推薦宰相的人選,玄宗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可見,張九齡為後人崇敬、仰慕的程度。

張九齡當政時期,在政治上主張休養生息,保民育人,反對過分的戰爭和討伐;他很重視農業生產,減免賦稅和徭役,減輕刑罰。同時,他革新吏治,選賢任能,不拘一格。王維在政見上很同意張九齡的主張,而且張九齡其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正廉潔,又富有文采。所以當王維得知張九齡為宰相後,他意識到自己的機會到來了,他也期待能結束隱居,從新出仕。

王維安頓好了妻子,自己起身去東都洛陽,早在王維第一次去長安宦遊的時候,那是張九齡就在朝為官,兩人曾經有過交往,也相互欣賞。特別後來王維中舉以後,雖然官小,但王維在長安城裏很有名氣,二人也就更加惺惺相惜了。可是天意弄人,王維做太樂丞不到半年就遭到貶官,之後一直輾轉在外,一直沒有機會來往。這次王維聽說張九齡隨鑾駕出遊,人在洛陽,王維也急急忙忙趕去拜見。還特意寫了幹謁的詩歌:

上張公令

珥筆趨丹陛,垂璫上玉除。

步簷青瑣闥,方幰晝輪車。

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

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

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

從茲罷角牴,且複幸儲胥。

天統知堯後,王章笑魯初。

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

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

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

當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

大意是看到張九齡當政,自己很高興有這樣的賢能的宰相在朝。自己也希望能給朝廷出一份力,希望能夠得到張九齡的引薦。可不湊巧的是,王維剛到洛陽,張九齡就因為公務回了長安。撲了個空的王維並沒有灰心,他又馬不停蹄地返回長安。

長安城,又是草長鶯飛的時節,春天象征著希望與生機。時隔多年,王維再次走上了宦遊之路。與弱冠之年相比,已近而立的王維顯得成熟穩重了不少,他再也沒有了莽撞與清高。長安城的大街小巷,他了然於心;官場的明爭暗鬥,他可以微笑視之;幹謁拜見也不再莽撞沒有方向。多年的宦遊和貶官,讓政治上和思想上都成熟的王維更加有目標性。明白了黨爭利害關係的他,也更能夠把握好遊宦的尺度。

意外地,在宰相府王維遇到了一位故人。

王維在宰相府前遞上了名帖後,張九齡看見是故人來,所以讓仆人快點請王維進來。

“草民王維,拜見宰相大人。”王維雖然與張九齡之前就認識,可是一來張九齡年長王維二十多歲,二來張九齡現在已經是丞相,畢竟與當年一起飲酒論詩的朋友有差別,所以為了謹慎起見,王維還是老老實實地作揖行禮。

“哈哈,快快請起,賢弟跟為兄何苦這般客氣?倒顯得生疏了。張九齡朗聲說。聽到張九齡對自己的稱呼沒變,王維略微安心。忙笑著回答道:

“自從離別後,仕途一直不順暢,今日聞聽張兄喜得升遷,特來祝賀。”

“一別多年,沒想到你我仕途竟蹉跎到今日,一切可好?”

王維委婉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拿出了自己寫的《上張公令》。張九齡笑著看完了王維的作品,說道:“又精進了,比當年在長安初遇時候,更加老成持重。”言下之意是王維現在更適合在官場打拚了。王維明白了張九齡的意思,會意一笑。客氣道:“張兄謬讚了,在您麵前,小弟可不敢班門弄斧。”

“你在濟州時候,與裴耀濟治水的事情,我早就聽說了,朝廷很需要像你們這樣的人才。”

“謝張兄抬愛。王維心中一直有所堅持,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王維知道,如果有機會,眼前這位兄長定是不會忘記自己的。所以他也不用言明,今日到此一行的目的早已經達到了。

“哈哈,你可不要謙虛,這麼多年,你肯定作了不少好詩,還不快點拿出來讓我品讀品讀。”張九齡還是不改文人的風雅本性,說完正題馬上要來詩歌看。一邊說著一邊吩咐旁邊的仆人:“去請孟公子來,說來了好詩,請他一起來品讀。”

王維正狐疑這位孟公子是誰,抬眼看見一個淳樸自然的中年人,從門外走來。這不是當年在長安街頭買硯台的孟浩然嗎?王維驚喜地看著這位故人,竟然是張九齡的座上賓。

王維快步上前,“孟兄,一別多年,沒想到在這裏遇見你。”

“後來聽聞你在淇上辭官,隱居在淇水,現在張丞相府上看見你,卻是意外之喜。”孟浩然趕忙回答道

“原來你們認識,那正好,省去我還得介紹的麻煩。”張九齡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