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詩書前塵如一夢(2 / 3)

白居易每天看著母親為家務日夜操勞,對於母親這種勤懇與認真,執著與堅持,都刻骨銘心。由於白居易父親白季庚常年在外為官,家中教育子女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了母親陳氏的身上。在產下白居易的時候,陳氏隻有十八歲。這個柔弱的女子,在自己最美好的歲月,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將自己的青春默默地獻給了這個家。

韶華易逝,她沒有閑暇時間慨歎自己不幸的人生。作為白季庚的續弦妻子,她對白季庚前妻的孩子全都視如己出,盡心地哺育著。白居易自幼就與幾位兄弟的感情尤為深厚,以至於日後經曆戰亂,骨肉分別時,作出“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詩篇。

在白居易眼裏,陳氏是一位有見識的母親。陳氏深明大義,她明白,愛孩子不僅是給他們優質的生活環境,更要讓他們學知識、明事理;愛孩子不僅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更要給他們一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熱血,一副不畏強權,為國為民的忠肝義膽。

母親陳氏雖然家道中落,但自幼的耳濡目染讓她成為了一位溫婉恬靜的女子,知書達理,謙虛謹慎,對一些政治時事也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雖然她對孩子們的學業要求嚴格,但絕不嚴厲,臉上常掛著慈祥溫婉的笑容,讓孩子們感覺到家的溫暖。

於是,你總能看到,當春回大地草長鶯飛的時候,一位慈祥的母親與幾個活潑的孩子一起,他們伴著鳥語花香,一起遊園賞花,享受著春天的氣息。夏日的夜晚,滿天星辰競相閃爍,母子幾人在庭院中納涼,孩子們常圍繞在她身邊,聽她講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到了收獲的季節,她也會帶著孩子們去了解收獲的故事。

白居易在《唐故坊州鄜城縣尉陳府君夫人白氏墓誌銘並序》中曾書,“及居易,行簡生,夫人鞠養成人,為慈祖母。迨乎潔蒸嚐,敬賓客,睦娣姒,工刀尺,善琴書,皆出於餘力焉”以此來記錄母親陳氏的賢良溫善。

白居易天資聰慧異於常人,這讓母親陳氏很欣慰。她知道兒子是個可塑之才,但她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望子成龍,拔苗助長,而是用自己的心血澆灌著這顆正在萌芽的種子,希望終有一天他可以長成參天大樹,蔭庇母親,蔭庇天下的勞苦大眾。

母親的心血播撒在了每一個孩子身上。孩子們也從未讓她失望,晝夜苦讀,為考取功名光耀門楣,也為回報母親的良苦用心。

成年後,白居易對母親晝夜耐心教導的畫麵還曆曆在目,那些兒時並未完全理解的教誨還回響在耳邊,每每想起,都刻骨銘心,受用終生。在《襄州別駕府君事狀》中白居易曾提到,“及別駕府君即世,諸子尚幼未京師學,夫人親執讀書,晝夜教導,循循善誘,未嚐以一仗一嗬加之,十餘年間,諸子皆以文學仕進,官至清近,實夫人慈訓所致也。”對母親的感恩之情,都蘊含在那一字一句中。

就這樣,命途多舛的陳氏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一位慈愛母親的角色,更是孩子們人生航程中的導師,傾盡全力讓他們到達成功的彼岸。然而這樣一位成功的母親,卻因適逢亂世,被生活中長期的壓力和一段不幸的婚姻折磨得身心疲憊,最終因長期抑鬱,投井自殺。

慈母一生,繁花落盡,唯有愛子的心,永不褪色。你出現在我的生命之中,原是為了陪我走一段路,看著我成長。你離我而去,也隻是為了成全我,讓我獨自承擔自己的生命,體現我在你身上所領悟的一切,清潔勇敢如新生。

3.幼學童蒙

善良純真的孩子,他們不曾涉足這紛繁的塵世,未曾在俗世的喧囂中迷失自己,他們眼中的世界,隻有日出的光芒,沒有日落的餘暉。“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白居易筆下的此情此景,好不愜意。盛夏當頭,斑駁的日光透過濃密的綠葉,盡數潑灑在河邊玩耍著的孩童身上。

孩童們天真的笑聲時而劃過天際,為這炎炎夏日送來一絲清涼,沁人心脾,讓人神清氣爽。他們眼中的世界,隻有歡笑嬉戲,沒有惆悵迷惘;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我們曾期盼的,但回不去的曾經。一切的一切,都是無限美好。

每個人的童年都曾有過像詩中這般的場景。與兒時的玩伴,在清可見底的小河裏,撐著不知是誰家的小船,小心翼翼地滑到河中央,爭先恐後地采下那如出水芙蓉般嬌嫩的白蓮花。最後還天真地以為沒有人會發現自己所做的這一切,誰知那水中的浮萍,已用優雅的身姿為我們鋪開了一條小路。

白居易之所以能對此情此景情有獨鍾,大抵也是因為在新鄭的童年是他今生最難割舍的一段經曆吧。白居易在《宿滎陽》這首詩中曾介紹過,“生長在滎陽,少小辭鄉曲,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這也印證了白居易的童年是在新鄭度過的。

提到白居易的故鄉新鄭,就不得不提及他的祖父白湟。祖父白湟曾任曾鞏縣令,與當時的新鄭縣令是故友,當時的新政縣雖無大都市的富麗繁華之美,但卻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淡雅淳樸之美。

山川雖不雄偉,但清秀淡雅,讓人心曠神怡,緩緩而過的河水,讓人願意放慢腳步,追尋它的源頭。放眼望去,一幅水墨山水畫的美景仿佛浮現在眼前,栩栩如生,小橋流水人家,炊煙嫋嫋,牧笛聲悠揚。

本地民風極其淳樸,這些場景都讓白湟魂牽夢縈,如癡如醉。於是在一個晴空萬裏的春日,白家舉家搬到了此地。如此美景似乎象征著人傑地靈,因為在此地,不久就誕生了一位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標誌性人物,他曾為那個時代的文學豎起了一座新的豐碑,為後人留下了傳誦至今的詩詞。

白居易,擁有著平凡的名字,卻演繹出了傳奇的人生。那時候,未來遙遠而沒有形狀,夢想還不知道該叫什麼名字。在他六七個月的時候,他也像普通孩子那樣,被乳母帶著,對於這個“初來乍到”的小生命,世間的一切都是那樣新鮮,那樣地充滿魔力,他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個神奇的世界,他用盡全力吮吸著這個淳樸家鄉帶給他的新鮮氣息。

大曆八年的五月,即將進入炎炎夏日,田間的蛙鳴已一日比一日聒噪,陽光也一日比一日長。祖父白湟卻未曾等到下一個同樣炎熱不安的夏季。他死在五月第三個酷熱的夏日,在繁花似錦的京都長安城,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世,歸彼荒年。

那時,白居易不過一歲,或許剛剛長出了第一個米粒大小的門牙,因為磨牙而口水不斷。未解人事的孩童,當然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他眼見的所有事物,都是充滿新鮮和歡喜。

雪白的幡布被懸上了白家的門梁,吊唁的人絡繹不絕,白湟為官清正,雖然人微言輕,在當地的聲望卻十分清正。因為父親的病逝,白季庚等兄弟五人,受製丁憂,因而回到了新鄭的家中。而許久未曾見到孩子的白季庚,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同嬌妻幼子團聚的機會。

在白居易還很小的時候,乳母隨手指著兩個字來給他認識,他隨著乳母手指的方向望去,心中滿是疑惑,但眼中閃爍著渴求的光芒。乳母隨之告訴他,那兩個字念“之”、“無”,繈褓中的白居易雖然還不能說話,但好似一切都心領神會,默默地將這一切都記在心裏。從此,無論誰向他詢問這兩個字,他都可以清楚地辨認出來。

如果你問,敘述這件事的人,是否有誇張的成分,這件事的真實性也有待考究,但白居易能有日後這番讓詩人矚目的成就,寫出如此多流芳百世的作品,恐怕與他天賦異稟是密不可分的吧。

時光荏苒,無憂的童年也在一次次的日夜交替、星辰變換間慢慢逝去。年幼的白居易開始用自己的雙腳去開拓人生路。

你永遠不會了解,一隻昆蟲,一片落葉,一眼清泉,在他們幼小的世界中會被幻想成何種神奇的力量,最初的每一步,都是充滿著驚喜,在孩子們的世界裏,未知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就是莫大的吸引力。白居易從小就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他經常會用雙眼去發掘生活中的美好,將它們幻化成那些廣為流傳的詩作。

白居易的詩能如此的深入人心,追其原因,是他的詩既有社會底層苦難人民的呼喚,真情實感,引人共鳴,也有這生活中不舍的點滴,是一些人珍惜的現在,又是另一些人追憶的過去。

長大後,他用雙眼發現著人間疾苦,用詩歌諷喻著世俗人間,慰藉著勞苦大眾。父母看到兒子自幼天資聰穎,與一般的孩童相比,確實有過人之處,自然是喜上眉梢。溫婉嫻靜的母親每次提到兒子都讚不絕口。

時間一定會把我們生命中的碎屑帶走,漂遠。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替我們留下和保存。這也是母親對白居易的一種啟發和鼓勵,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讚美聲中健康成長,這樣才能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並堅定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

那年初夏,蟬聲蛙鳴不絕於耳,讓這個悶熱躁動的季節變得更加不安。年僅三歲的白居易此刻卻在母親手把手的教授下,寫下了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稚氣未脫的孩童,清澈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堅定與執著讓母親又多了些許欣慰,自己的這一筆,也奠定了日後在浩如煙海的曆史中,注定會有他的足跡。

光輝榮辱都是後來的故事,此時的白居易還是母親懷裏那個可愛的孩子,他還不懂這個世界,不懂什麼是悲傷。

母親日夜不懈的教導終於讓他在今後的歲月中體味了收獲的喜悅,白居易五歲便學會了賦詩,八九歲的時候已經懂得辨別聲韻。

白居易母親就是那樣一個細心的女子,她懂得欣賞世間的美麗,她是伯樂,她善於將這些美麗收藏,那是專屬於一個女子的領地。母親不僅教授兒子文化知識,她更希望兒子可以德才兼備,擁有可以在黑暗中揚起風帆的勇氣,經曆過挫折後的淡然,最重要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正氣。不僅可以憑借學識和詩作光耀門楣,更可以憑一身正氣名揚萬裏。

白居易喜歡守在父親身邊,聽父親講著外麵的趣聞,那是常年守在家中的母親所不知的。那些精彩的故事,總是能輕易地感染白居易。

除此之外,白居易還常常向父親討教作詩的學問,幼小的白居易繼承了父親剛正不阿的品格,對國家對人民無限忠誠。

白居易作詩的天賦除了源自祖父與父親無形的感召與熏陶,自然也少不了外祖父陳潤的一脈相承。陳潤亦是明經出身,大曆五年明經及第,次年複登茂才異能等科,擅長作詩,《全唐詩》存其作八首,《全唐詩》補篇存其詩一首。

白居易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以作詩擅長,卻又世代為官的家庭中,自幼在家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養成了勤於思考,好讀詩書的習慣,每覽前人詩作,也都有自己別樣的感慨。他懂得,那書中的詩,是述今朝之事,也抒昔日之情。

紛繁的塵世,幾代浮塵,隨波逐流的人們終將被歲月洗刷在浩渺的煙海中。白氏一家,因幾代人的浮塵往事,和白居易曲折而粲然的一生,為世人所知。

4.煙火亂世

公元七五六年,昔日擁有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磅礴景象的唐王朝,正在逐步淡出了曆史舞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盛唐時期著名詩人杜甫曾在自己的詩作《憶昔》中這樣追憶過初唐的勝景,“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詩中“倉廩豐實”“稻米流脂”的生活開始被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慢慢侵蝕著。往日繁華富庶的大唐盛世將一去不複返。唐王朝正在一場場戰火的洗禮中褪盡鉛華,走向衰亡。

白居易的出生,恰逢唐朝衰亡的時期。年幼的他還未曾親眼看清這曆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就要被命運無情地安排在這唐朝走向衰落的時期。

生逢亂世的他,飽受流離之苦,常忍分別之痛。披荊斬棘,波瀾起伏的一生總好過碌碌無為,匆匆而過。落日餘暉不會嘲笑你庸庸碌碌的一生。而因命途多舛,卻生生不息而散發出平生最後一絲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曆經了從德宗到武宗的七個王朝的更替,風雨飄搖、社會動蕩、百姓煎熬的景象在白居易的生命中無數次烙下了深刻的印記,頻繁的朝代變更,隻會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可以稱之為中國曆史上最繁盛的王朝,怎可在短短的幾年光景中就淪落到橫屍遍野,硝煙彌漫。一個曾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先河的王朝,卻為何在曆史的舞台上黯然失色。在唐朝由繁盛走向衰落的初期,渴望平凡生活的人們仍對開元盛世念念不忘,抱有一絲幻想。

他們不願相信,昔日勝景在此刻即將破滅毀於一朝一夕間。初唐的繁盛也使得文化界曾出現百家爭鳴的場麵,即使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儒家弟子仍利用儒家學說支撐著他們再造盛世的信念。

但朝廷上宦官大肆幹政,唐玄宗好大喜功的毛病也使得邊境將領經常向異族挑戰,以此來邀功。久而久之,形成了邊將專軍的局麵,邊境將領與節度使的聯係也日益密切,待時機成熟後,更發動了 “安史之亂”。

這個昔日的鼎盛王朝,注定要以悲劇結束自己在浩蕩青史中的一段演繹。曾風光無限,屢創先河,如今卻四分五裂,暗淡無光。從此唐朝由盛轉衰。衰落中的唐朝,賦稅製度破產,國家財政陷入了危機,藩鎮割據的局麵,久久得不到控製,各黨派權傾朝野。

國家的命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在白居易幼小的心靈中,這個滿目瘡痍的黑暗社會,已經不知不覺間為他的肩上,增添了一份使命感。出身書香門第,“敦儒世家”的白居易,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生活注定與他無緣。但他可以用自己的一雙手,一支筆,寫盡天下苦難,道出人間悲歡。

白居易真正經曆動亂的生活是在“安史之亂”後期,安史之亂直接導致了唐朝邊境的不安。然而攘外必先安內,朝廷內部的中央集權雖然有所削弱,但藩鎮割據後,各藩鎮逐漸壯大自己的政權,私自向民間征稅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苦難的生活已經讓人民再承受不住任何的壓力了,腐敗的朝廷由於內部的混亂已經無力抑製各藩鎮了,各節度使更是將唐朝的土地據為己有,襄陽節度使梁崇義擁有襄、鄧、均、房、隋、郢、複等七州地。而安史之亂的舊臣李寶臣則占有恒、定、易、趙、深、冀六州之地。少數民族吐蕃,回訖的衝擊給了這個走在滅亡道路上的國家致命的一擊。

那一年,十歲的白居易在戰火還未蔓延至的新鄭家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但在外為官的父親,卻時時讓家人惦念著。祖父去世後,父親作為長子,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這個家中的支柱,如今亂世當道,戰火頻仍,家中無不為父親的仕途以及他的安危擔憂。白季庚當時正任彭城縣令,雖隻是一個七品小官,但自幼受家庭影響。懷有一腔熱血,疾惡如仇,在國難麵前更願挺身而出的白季庚此刻正伺機而動,要為國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居盡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