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南山鍾深長安冷(2 / 3)

按照唐代的規定,科舉考試中了進士也不能被授予官職,若想自己能在朝廷中謀得一官半職,隻能再次通過“拔萃科”的考試,然後按“拔萃科”考試的名次來授予職位。

白居易為了早日走上仕途,拿到國家的俸祿,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在科舉考試不久後就報名了“拔萃科”的考試。白居易除了積極備戰考試外,也沒有放棄自己縱情山水的初衷。閑暇時間,他又到徐州遊玩了幾天,本意是想這此處拜當時赫赫有名的韓愈為師,韓愈當時倡導的“古文運動”讓無數學子都紛紛響應,得到了許多文人學士的支持。不巧的是韓愈此時沒有在徐州,於是白居易拜師的願望就此碎落,無影,無聲。

正在他無望之際,命運為他送來了恩澤。機緣巧合下,他結識了韓愈的學生,當地有名的文人李翱,兩人一見如故,在與李翱的交談中,白居易獲益匪淺。本想結束了徐州遊曆,繼而南下的白居易此時又被家中突如其來的變故所牽絆。剛剛平靜如水的心情,現在又掀起了陣陣波瀾。

這一年,白居易的外祖母離開了人世,這讓白居易悲痛不已。幼年時,父親常年在外為官,陪伴自己的除了母親,就是和藹可親的外祖母了,而自己卻不曾在她去世前,再見她最後一麵,這或許是白居易此生最遺憾的事情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全都寄予在那篇墓誌銘上了。

“銘曰:恭惟夫人,女孝而純,婦節而溫,母慈而勤。嗚呼!謹揚三德,銘於墓門。恭惟夫人,實生我親,實撫我身;欲養不待,仰號蒼旻。嗚呼!豈寸魚之心,能報東海之恩。”《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五《墓誌銘》節選

那個疼愛他的外祖母,是一位非常慈祥微笑的老人,那段曾經美好的故事……都在時光裏,漸行漸遠。

子欲養而親不待,她的笑容,她的好,都成了刻在心頭的痛,那濃濃無私的愛,今生難以報償了。如今他能做的,就隻有把悲傷深埋,笑著活下去。他懂得,那必定是逝去的親人想要看到的樣子。

春天,雖然給沉寂了一個冬季的大地帶來生機,卻未帶給悲傷的白居易一點希望與喜悅,因為在這個春天,六兄又突然病故。回到符離前,還曾在六兄的府上住了幾月,與兄長把酒賦詩的情景,仿佛發生在昨日,是那樣地清晰而觸手可及。

與兄長相聚的那段時光,是他此生難忘的,也是他最快樂,最得意的時光。然而自己才離開了幾個月,兄長就突然病故,這對白居易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他不敢相信,也實在不願相信,那日揮手一別,卻是此生的訣別。

後來,他從別人口中得知,兄長自與他分別後,身染重病,疾病來勢凶猛,由於兄長一生為官清廉,家中並無多少積蓄,所以才耽誤了治病的時機。六兄離開的時候隻有四十歲,這本是仕途一片光明,家庭幸福美滿的年紀,而生命就是如此的難以捉摸,它可以包容一切醜惡,卻讓這個本是壯年的男人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白居易與六兄的感情已經超越了骨肉親情,是知己間的惺惺相惜。外祖母的離世已經讓他終日沉浸在苦悶中,如今六兄也離開了自己,白居易隻能將自己的悲傷寫進祭文中,讓這文章陪伴著兄長長眠於地下。

“嗚呼!聖人忘情,愚不及情。情所鍾者,唯居易與兄。豈不以親莫愛於弟兄,別莫痛於死生。斯親也,而有斯別也,孰能不哀而失聲?去年春,居易南遊,兄亦東適,相顧笑語,想勉行役,中路遽別,情甚感激。孰知此別,為生死隔!鈏兄遇疾於路,路無藥石,歸全於家,家無金帛。環堵之室,不容吊客,稚齒之子,未知哀戚。自古孔懷之痛,赤莫我之與劇。惟兄道源乎大和,德根乎至性,以孝友肥其身,以仁信膻其行。而位不登於再命,年不及於之命,其地則邇,其別終天,惟弟與家人,儼拜哭於車前。《祭符離六兄文》

這篇祭文,是白居易與兄長濃濃的親情和手足之情的再現,兄長離世白居易痛苦之情無法言說,但全部寫進祭文中,凡讀到這篇祭文的人,都會為之動情,潸然淚下。

在拜祭了六兄後不久,白居易又匆匆趕往宣城,此次南下,並不是遊曆,也全然沒有那份輕鬆與愉悅,而是帶著沉痛的心情為十五兄奔喪而去。十五兄在自己獨自漂泊江南的那幾年,曾給予自己莫大的幫助,十五兄生前在安徽的烏江縣任主簿,而自己與十五兄的感情也非同一般,白居易對十五兄始終抱有一份崇敬之情.十五兄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刻苦學習,在外拚搏了多年後,最終被朝廷委任為烏縣主簿。十五兄這種勇於拚搏,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動著白居易.

白居易覺得自己自幼離家漂泊的經曆與十五兄有著相同之處,那種孤苦無依的感覺,十五兄或者更能理解。他與十五兄的年齡差距不是很大,兩人經常有對許多事都有相同的感受,兄弟之間也有說不盡的話。

兩人曾有共同的誌向,就是有朝一日的金榜題名,踏上仕途,於是兩人相約一同去參加科舉考試,一路上相互鼓勵,最終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往事曆曆在目,卻勾出了淚水漣漣,生死離別,是無可治愈的永殤。

不到兩年的時間裏,這已經是第三位親人離開了自己。這一次十五兄亦是英年早逝,這些再次誘發了白居易內心深深的感慨與惆悵。

正值壯年的他,還未曾踏入仕途,人生的抱負理想何日才能實現,親人逝去的悲傷已經為他科舉考試成功之後的人生再次蒙上了一片黑暗。

他又一次迷失了,他心中有著數不盡的惶惑。戰亂的社會已經無法給他一個安定的生活了,為什麼還要一次次無情地將他生命中最親近的人奪去。生活總是一次次地在他得意的時候又讓他體味失意的痛苦。

悲傷的白居易從宣成回來後,沒有在符離停留,便啟程去了河北。生命新一程路,他是否能夠遇見未知的自己。在河北,有他剛剛結識了的李翱,他或許是想找人傾訴這心中的苦悶,“拔萃科”的考試迫在眉睫,他想向李翱請教一些關於考試的問題。李翱看到風塵仆仆的白居易,不免有些驚訝,同時也對白居易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將自己的朋友介紹給白居易認識。

此人名叫唐衢,在當地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文人,白居易與其經過幾次交談後,深感此人是位憂國憂民的忠義之士。每當提到國家當前的窘境,百姓的苦難,他常常難以控製自己滿腔的悲憤,不禁落淚。說到自己,也是時運不濟,多年的苦讀並未讓他在考試中有所成就,而是空有滿腔熱血,卻一生隻能為了生計而苦苦奔波,這樣的人生,不禁讓人唏噓。

幾日後,白居易辭別了李翱和唐衢,趕往長安參加拔萃科的考試。拔萃科的考試時間是由本年的十一月到第二年的三月,考試的內容是一百道書判。此次考試對於白居易來說,是進入仕途至關重要的一步,他必須把握住這次機會,所以麵對考試,他不免有些緊張。

這次考試,白居易遇到了與他自幼熟識的元稹,這給他莫大的安慰。最終,白居易與元稹同被授予了秘書省校書郎這一官職。三十二歲的白居易終於憑借自己多年的努力踏上了仕途。且不論那仕途是否是他渴望的那番模樣,這已經讓他非常開心,因為夢想已經見到了曙光。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從此再不必為生計憂愁。人生終於在黑暗中再現轉機,命運再次為他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隻希望他在這條路上不要走得太艱辛。

仕途,是他曾經渴望的高峰,如今便成了他生命新的起點。他將奔赴,新的生命征程。

3.佳人如玉

冷夜的風劃過指尖,落墨成一絲一縷憂傷,滴在心裏,化成濃濃傷心淚。攜一縷月光下的思念,撚一片落花,掬一抹月色,閉目遙想,伊人為常伴身前。可是,終究一段塵緣,夢斷成空。今生隻是過客,隻是風景裏的旁觀者。

傷心的故事,隻有一次,卻是傷心一輩子。每一個深冷的夜裏,多少人陷入深深地回憶,曾經甜蜜,漸漸酸楚,到如今,更添了多少人生雜味。

情書似乎不像西方那樣直接表白赤裸的感情或描摹刻畫出自己心儀女子的形態,一筆一畫間,盡顯自己的愛慕之情。內斂謙卑的我們,也更喜歡含蓄地表達自己的那份真情。

真正的感情,不是日夜耳鬢廝磨的甜蜜共處,而是在磨難中的那份不離不棄,至少現在的我們這樣認為。在千百年前的古時,被封建教條禮儀約束著的人們,自幼飽受儒家思想熏陶著的白居易,對於自己的每一段感情都是那樣的癡纏難舍。擅長寫詩的他,自然也將對心儀女子的愛意寄托在詩中,融化於心中。這位留名青史的詩人所作的情詩,怎能不讓女子為之動容。在今日看來,還不禁為之動容,為之垂淚。

白居易的情書中,並無刻意勾勒心愛女子的音容笑貌或是生活狀態,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情書更應該是對同甘共苦的某段歲月的追憶,是把愛深深地融入了一字一句。

白居易深深地懂得甜言蜜語不能長久地維持一段感情,隻有共同曆經了風雨,走過了苦難,這份感情才彌足珍貴。那些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歲月才是人生最寶貴的真情。

白居易的情感世界,在人們的舌尖上,舞成了各色故事。有人說,對於那段與初戀女友湘靈癡纏了多載的感情,他用情最深,與妻子成婚後,仍對這段初戀難以釋懷,對湘靈仍然思念不已,他是多情的男子,難忘最愛。

眾人的理解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我們不是白居易,無法理解身處唐朝那個封建社會中,被封建思想壓迫,被母親逼迫而不得已放棄一段感情的痛苦;我們不是白居易,無法理解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在自己如此浪漫而多情的內心世界中,應該怎樣作別一段美好的初戀;我們不是白居易,更無法體會婚後,他對妻子的那份真情所在。我們很難去探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隻是憑借著記錄下的史實,訴說著白居易生命中的最寶貴的真情。

白居易的情感世界,可以用那首著名的《長恨歌》來一語概括。借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淒美愛情故事,將玄宗心中那份不忍失去卻又欲救不得的矛盾與糾結融合在這婉轉動聽的故事中,讓人欲罷不能。此詩也灌注了詩人自己的情感,如果說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其實是一場政治悲劇引起的。那麼,白居易與湘靈的愛情就是封建社會門第觀念下的犧牲品。這首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詩,將一個回環往複的故事一層一層的向讀者展示,娓娓道來,引來曆代讀者的共鳴與思考。

在白居易的一生中,唯一摯愛非湘靈莫屬,但在封建思想盛行的唐朝,三十七歲還未成婚生子的白居易恐怕要背上不孝的罪名了。自己與湘靈這段斷斷續續的癡戀,也讓白居易慨歎:“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木當夫人。”寂寥的生活讓多情的他難以忍受。

在元和二年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經同僚楊虞卿介紹,白居易與楊汝士的妹妹相識在了這個明媚的春季。初次見到楊汝士的妹妹,白居易就從心底對這個賢淑的女子多了幾分好感,於是整個春天,他都吃住在楊家,與楊汝士的妹妹培養出了幾分曖昧的情愫。“春初攜手春深散,無日花間不醉狂,別後何人堪共醉,猶殘十日好風光。”

第二年的春天,白居易就與楊汝士的妹妹成婚了,這也了卻了母親心中的一個願望,楊汝士的妹妹雖不識字,但卻溫柔美麗,端莊賢淑。

白居易對這個女子也比較滿意。他喜歡這個妻子,雖然不同於湘靈,妻子也是個忠貞的女子。兩人婚後的生活幸福美滿,因為在他們看來,富貴奢華雖然能帶來物質享受,卻帶不來家庭的幸福和美,同甘共苦才更顯歲月的珍貴。

白居易也常為妻子賦詩,那首著名的《贈內子》,就是寫給同甘共苦的妻子的。“白發方興歎,青蛾亦伴愁。寒衣補燈下,小女戲床頭。闇澹屏幃故,淒涼枕席秋。貧中有等級,猶勝嫁黔婁。”可見白居易對妻子的那份真情所在。

白居易與妻子恩愛相守,但他卻永遠地在心中為湘靈留了一個位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中的這一句,不僅是描繪了楊玉環的美貌,更像是白居易寫給自己心中的佳人。

在白居易的心中,湘靈那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早就超越了楊貴妃。那份遺世獨立的美好,隻屬於湘靈,自己對湘靈的癡愛,也被放逐在世間的長河中。

4.官場沉浮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叢書似蠹魚”簡單的兩句話,將人生的無奈和仕途的艱辛描繪的淋漓盡致。這不僅是紀曉嵐個人的感慨,也是無數曾踏足官場的人的共鳴所在。

官場似乎自古就與詩人們有著不解之緣,曆朝曆代中著名的詩人,都曾步入仕途,然而又在經曆幾番浮沉之後,對仕途之路深感無奈。

“詩仙”李白也曾在詩中寫下自己在仕途中的失意,“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抒發了自己空有一腔抱負理想,卻無處施展的抑鬱之情。而白居易同樣有著不是很順利的仕途,然而他卻在佛法中參透了世事無常,他明白人生的一切順境與逆境都不必太在意,最終將一切釋懷,遠離了官場,遠離了塵世,怡然自得地享受著自己的生活。

白居易在貞元十九年步入仕途,在自己三十二歲這一年獲得了人生的第一個職位——秘書省校書郎。

秘書省最早出現於東漢,東漢桓帝始置秘書監一官,典司圖籍,先屬太常寺。晉武帝以秘書並中書省,其秘書著作之局不廢。晉惠帝永平中,初置獨立的秘書寺,複置秘書監,其屬官有丞,有郎,並統著作省。到了唐朝,太極元年設秘書省。有典書四人,楷書十人,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亭長六人,掌固八人,熟紙匠十人,裝潢匠十人,筆匠六人。秘書郎三人,從六品上。掌四部圖籍。以甲乙丙丁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貯。凡課寫功程,皆分判。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

白居易就屬這校書郎十人中之一,雖然官職不大,但總算是不負自己多年的苦讀,不辜負母親的期望。也總算是可以自食其力,不用再靠親戚的施舍與幫助度日了。成功步入仕途的白居易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自己微薄的積蓄,為自己在長安安一個家,待一切安排妥當,生活穩定之後,再將母親從符離的家中接來與自己同住。

由於手中資金有限,白居易無法買下長安城中任何一所房子,隻能暫時租房度日。幾經詢問,他租下了德宗時期宰相關播居住的一所房子。關播於貞元十三年去世了,從那時起,這房子就一直空著,時隔多年,早已落滿了灰塵,一片荒涼。

白居易經過仔細地收拾之後,總算有了一絲家的感覺,對於自幼在外漂泊的白居易來說,他喜歡這裏。他一搬到此處,就難以抑製心中的激動興奮,賦詩一首《常樂裏閑居偶題》“帝都名利場,雞鳴無安居。獨有懶慢者,日高頭未梳。工拙性不同,進退跡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茅屋四五間,一馬二仆夫。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勿言無知己,躁靜各有徒。蘭台七八人,出處與之俱。旬時阻談笑,旦夕望軒車。誰能讎校間,解帶臥吾廬。窗前有竹玩,門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數竿對一壺”

白居易作此詩表達自己對這個家的喜愛之情,也將本詩贈予他的同窗好友們,同時也表明自己對於官場上那些爭名逐利,徇私舞弊的厭惡。他雖然身為官場的一員,但並未像這些人一樣,他時刻告誡自己要保持著最初的那份赤膽忠心,他更愛家的溫馨和寧靜。

秘書省的工作相當地清閑,工作時間相當寬裕,工作也無非是整理書籍之類的事,無需傷神費力。這也讓白居易有了充足的時間,到各地遊曆,陶冶情操,增長見識,那段時間讓他充分了解下層人民的苦難。白居易利用工作之餘閑暇的時間,首先在長安城內各地遊曆。

繁華的長安,處處都是盛景。錦繡的長安城並沒有迷亂白居易的眼,而他自有鍾情之處。當時的白居易對佛教相當癡迷,他經常會到長安城內的“慈恩寺”,聽那裏的大師講解佛法中的奧秘。每當他的耳邊響起了經文梵音,他的心就能平靜下來,他的心在平靜中尋找到力量,找到最真實的存在感。

白居易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常與摯友元稹一同遊園放歌,賞月吟詩,瀟灑度日。那樣的日子,婉轉如詩,是他生命中不可多得的暢然。但好景不長,離別的故事再次在生活中上演,幾個月後,元稹娶妻,隨妻子一家搬離了長安,去往了東都。

白居易望著揚長而去的馬車,沙塵淹沒了車輪,疾馳奔向遠遠的天際。他的眉頭微微蹙動,但是孤獨的心,卻已是淚雨滂沱。此一別,不知再見是何年。

元稹離開了長安,白居易身邊少了一個能夠傾訴的朋友,頓時覺得生活無趣了,平添了單調和落寞,心中多了幾許寂寥。其實,每個人都一樣,要在心中有所寄托,才能夠安穩地過活。當摯友駕車離去之時,長安,已無讓他安心之人了。

孤獨寂寞時常啃噬著他的靈魂。於是,在百般思量之下,白居易準備動身回到符離,準備將母親及家人接到長安來。秘書省的管理並不嚴格,他隨時有時間回到符離搬家,也無需向秘書監請假。所以,強烈的願望驅使下,白居易便很快地坐上了回家的馬車,聽著馬蹄噠噠作響,他的身體在馬車內晃動,而他的心漸漸地平穩下來。熟悉感和安全感漸行漸近,他的心中自然是充滿了歡欣。

符離的一切還是那樣的熟悉而美好,他找到了一種生命中久違的惗熟感。在符離小住了些日子,再見一見鄉親舊裏,再看看熟悉的景致,他將一片片美好的記憶拾起,放在心中。

5.今生永離

起起落落間,我們匆忙的腳步忽略了沿途的風景,被利益蒙蔽了雙眼,被挫折擊碎了信心,將美好深藏於歲月之中,你可曾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就在親人欣慰的笑臉中,老友的交談中,生活的瑣碎小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