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明月青光一簡素(1 / 3)

1.知音識音

世上芸芸眾生,卻唯有知音最難得。“知音”一詞來源於伯牙絕弦的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曾是人們眼中至交的典範。每當俞伯牙鍾情演奏的時候,鍾子期總是沉醉於他美妙的琴聲中。而在沒有認識鍾子期之前,伯牙覺得在這喧囂的人世間,隻有琴聲能與他為伴,每當他拂過琴弦,嫋嫋的琴聲蕩滌了人世間的浮沉。在喧囂的塵世中,紅塵的險惡與競爭竟讓人無法相信還能覓得知己。但在結識了子期後,由於子期對自己琴聲的欣賞,讓他明白了在人生泥濘曲折的道路中,也可以有純潔的友誼交織於琴聲之中。

這琴聲綿延了千裏,飄揚了千年,歌詠了這至今讓人讚頌的伯牙子期的佳話。當伯牙得知子期病逝之後,悲痛萬分,覺得這本就知己難覓的世間,再沒有人能品味他的琴聲,了解他的演奏意境了,於是破琴絕弦。隨著那一聲破琴的巨響,一個知己的離去,他的世界仿佛靜止,終生沒有再彈過琴。

人生之路縱使有萬丈鬥誌,但卻獨卻一個知音,這是莫大的悲哀,於是人生就有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誰人聽。”的感慨了。

伯牙絕弦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知音間惺惺相惜的故事。而在白居易的一生中,也出現了許多讓他無比珍惜的摯友,青年時期結識的“符離五子”、元稹,在之後由於深陷佛海之中,也結交了許多上人高僧。為他寂寞的人生增色不少。

如今步入仕途,即使已經感受到了官場中利益勾結,爾虞我詐,但還是希望能夠結識與自己誌趣相投,有著相同的政治理想,致力於朝中的政治改革,不忘初心的朋友。除此之外,他還清楚地知道,自己若要想在這個黑暗的朝廷中能有一席之地,也需要有朋友能夠在朝中扶持。他深切地渴盼著,而命運也仿佛聽見了他的聲音,在前方仕途的路上,遇到了人生難得的知己。

白居易在擔任集賢校理之後,又被選入翰林院準備接受單獨考試,這是當時進入翰林院準備被提拔成翰林學士的人選的必經過程。

考試的內容對於白居易來說無疑是十分簡單的,幼年時期就對詩詞歌賦表現出了特有的天賦,而後又經多年苦讀,因此他大可不必為了這個考試擔心。結果和意料的一樣,他自然也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翰林學士這個職位。

其實白居易能夠有機會進入翰林院當選翰林學士,完全是因為皇上對於他的才華和剛正不阿早有耳聞,憲宗希望身邊的翰林學士能夠對於當今的政治有自己的見解,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今政治的弊病,幫助自己穩固朝政。

白居易初到翰林院的時候,翰林院中已有崔群、裴垍、李絳、李程、王涯五個人,與白居易共同組成了翰林院的六位翰林學士的組合。其他五人之中,與白居易相識最早的是崔群,在白居易尚未進入翰林院之前,就聽聞崔群的名聲,兩人互相仰慕彼此的才華,白居易更期望有朝一日能夠與崔群切磋學問。而崔群本是山東的名門望族,又與白居易同歲,自入仕以來,深受皇上喜愛,多年在皇上身邊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白居易進入翰林院之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與崔群那份友誼,他們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後,就是把酒對月,吟詩作對,常抒心中感慨,共同暢想裏編織出快意的人生。

同歲的兩人也有著相同的愛好,他們都對佛教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南宗禪的理念,這也算得上是十分難得的緣分。

兩人時常同住在內廷之中,一起鑽研佛法,探究當今政界的風雲變幻。正所謂知音難覓,起初聽到要被召回長安的消息時,白居易對周至縣的那些與他同甘苦,共患難的摯友們還是那樣的不舍。再次回到長安,深入官場之中,沒想到還能遇到如此誌趣相投的知音,這使他在疲於麵對官場上的利益爭鬥的同時,能夠讓身心得到一個短暫的釋放。

在日後追憶這段與知音間的美好時光時,他曾說道:“頃與閣下在禁中日,每視草之暇匡床接枕,言不及他,常以南宗心要,互相誘導。”

除了崔群,其餘的四人也都與白居易的私交甚篤。他們雖然各自的性格都不盡相同,但卻都是忠義之人,對於朝廷和國家絕對的忠誠。而作為朋友來說,他們也都稱得上是“良師益友”。

憲宗即位之初,王叔文一黨,包括劉禹錫、柳宗元在內的提議改革的人士被革職、貶官之後,朝廷內的舊氏族崛起,宦官專權的現象日益明顯。憲宗當時遏製改革一黨實屬即位之初的無奈。其次,也是王叔文一黨的勢力日益龐大,樹大招風,卻有專權之勢,於是憲宗為穩固自己的朝廷,不得已下令貶謫了改革一派。如今憲宗再選這六人入翰林院,為翰林學士,成為了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是意圖改革,徹底鏟除朝廷中的舞弊現象,糾正官場的不正之風。翰林院的六個學士,看到當今天子如此的器重自己,皆是鼎力相助,為大唐盛世散發著自己的光和熱。於是不久後,憲宗時期就出現了興盛的趨勢。

然而正在幾人在為朝廷改革竭盡全力的同時,朝廷中的宦官勢力再次為他們的改革路途平添了幾分阻礙,這次打擊對這六個人來說無疑是沉重的。

元和三年的四月初,白居易被任命為製策考官,在這一年的進士考試中,吏部官員楊於陵、韋貫之主持的“賢良方能言極諫科”的考試中,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考生在試卷中對當今政治中的弊病提出嚴厲的批判,言語間透露著對當朝某些以權謀私的大臣的不滿,用詞犀利,被考官評為上等文章。

複試官王涯、裴垍本就是激進的改革派,對於這樣的文章,雖不至於大加讚賞,但至少不會提出任何異議,在他們心中都覺得當今的朝廷之中,正是缺少了這樣敢於針砭時弊,直言進諫之人。但這件事傳至當朝宰相李吉甫耳中的時候,他看過文章後,卻覺得以牛僧孺為首的幾位考生有意在文章中攻擊自己,抨擊當今聖上的無作為而導致的政治局麵一片混亂。

朝中的舊氏族和宦官一族本就對於王涯等人的改革一派不滿,更不會放過這次打壓他們的機會。宦官一族因此事到憲宗那裏哭訴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與受到的抨擊,憲宗對於宦官勢力的重壓表示無奈,為了保全大局,隻好將此次考試的主考官和兩名複試官全部革職。白居易的好友王涯與裴垍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牽連,相繼被貶出翰林院。

看著好友被貶謫,卻又無能為力,白居易感到深深的無奈和悵然。人生本就短暫,在仕途中打拚的時間卻是少之又少,一番宏圖壯誌,卻因被貶而無處施展,這樣的人生難免有些淒苦。今朝被貶,再次相聚,又不知是何年何月。

王涯與裴垍先後搬出了翰林院,到了被貶的地方上任去了。白居易的心又空了,偌大的長安,又少了知己與自己為伴。混雜的官場,又少了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夥伴。往昔的美好忽然被抽空,他內心深處生出一種茫然的無力感。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白居易這次作為複試的考官,沒有被牽涉其中。反而被皇上欽點提升為左拾遺,仍然是翰林學士。左拾遺,顧名思義就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這裏遺漏的東西指的是政治上的決策失誤,也有些類似於現在的監察部門。雖然官職隻在八品之上,但卻屬於皇上身邊的近臣,對於皇上的某些決策還是有著不小的影響。皇上之所以在此時提拔白居易,一是以此來補償翰林院的改革一派,二是以此打壓宦官集團。

白居易深感皇上對自己的恩寵,從擔任左拾遺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作為一名諫官,他剛正不阿,始終敢於直言進諫,不辜負皇上的厚愛。同時他要為幾位被貶的摯友伸張正義,他曾毫無顧忌地為知己鳴冤,希望得到皇上的重視。

白居易就是這樣一個為了朋友可以赴湯蹈火,冒死進諫的人,他知道今日的一切榮譽都因知己而得,因此為了朋友定當挺身而出,不畏奸佞,隻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與理想。

白居易雖是左拾遺,但仍在翰林院擔任翰林院學士,每當回到翰林院的時候,白居易總是不禁會想起與知己們共同工作的場景,恍惚間還能感覺到摯友們忙碌的身影,隻是當他回過神後才發現,一切已成空。此時的白居易內心總是無比空虛寂寥,還好這年的八月二十六日,與白居易同一年進士及第的錢徽被提升到翰林院學士。

自從錢徽進入翰林院後,白居易似乎覺得人生又得一知己,從此寂寞的生活終於能有人為伴。錢徽時常與白居易飲酒作詩,這一唱一和的,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

白居易在《同錢員外禁中夜直》中寫到了對月神交的情境。“宮漏三聲知半夜,好風涼月滿鬆筠。此時閑坐寂無語,藥樹影中唯兩人。”

自從有了錢徽為伴,讓他一掃孤獨感,每當白居易夜值的時候,錢徽總是與白居易一起探討南宗禪,或是交流作詩的學問。那無數個萬籟俱寂的夜晚,涼風好月,藥樹影下,他們用深情厚誼譜寫了一段好夢。縱使是默默無語間,他們也總能感受到知音之間的那種情感的交流。也許,無言,亦是知己間心語在交流。

友誼的暖流與才華彙聚形成了美麗的詩篇。在寒風凜冽的冬至夜,白居易與錢徽在完成了皇上交給的工作後,溫上一壺酒,訴說著心中的感慨,完全不顧窗外風雪交加,狂風嘶吼,兩人心中都溫存著一份暖意。於是便有了那一首“夜深草詔罷,霜月淒凜凜。欲臥暖殘杯,燈前相對飲。連鋪青縑被,對置通中枕。仿佛百餘宵,與君同此寢。”

人生之交,貴在相知,此時的白居易不期望能有伯牙與子期那種可歌可泣的知音,隻求在紛繁複雜的生命中,能與夠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2.閑行浮生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隻有最淡然的心,才能在這紅塵中尋到幽境。這首流露著田園生活的愜意的詩歌是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這是世人所向往的超然境界,也是白居易無數次內心寂寥時的渴望。

陶淵明在官場浮沉了幾十載,最終看透了官場的險惡,決定歸隱田園。從他所作的歸園田居係列詩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歸隱後的生活確實是自在愜意。他可以在東籬下隨意采擷菊花,他可以靜靜地欣賞南山日落,他可以同倦鳥一同感受歸巢的歡欣……這不僅是如今身處快節奏的我們所追求的,亦是涉足官場多年的白居易所豔羨的。雖說心懷豔羨,可我們深處充滿欲望的都市,難覓清靜。可他卻不是陶淵明,他始終難以放下這車馬紅塵。

美好的風景他見過,而如陶公一般超然於世的心情他卻還未到達。他在少年時期就漂泊在江南,遊曆了江南的多地,也養成他享受四處遊曆的習慣。即使步入仕途,也不忘借閑暇時間四處遊曆,借遊曆的機會釋放自己的身心。

縱情山水之中,白居易也絲毫不吝嗇自己對美景的讚美,總是將自己的感受與美景交織在一起,賦詩一首留在這美妙的山水之間。然而,山水再美,他卻終要回到官場現實,他心被縛紅塵。

翰林院的幾位好友被貶謫後,白居易屢次借機上書,為好友打抱不平,鳴冤平反,但都無功而返。其實憲宗心中明白白居易的苦楚。憲宗本也是支持改革一派,從他任用白居易等人為翰林院的翰林學士的那一刻起,他就決心用改革改變當前朝中的汙穢的現狀。這次王涯等人被貶的事件雖是由於宦官一族的打壓,但憲宗也實在無奈,最初憲宗爭奪帝位的時候,宦官一族對他是極力地支持,百般擁護。因此在觸及宦官一族的利益時,憲宗還是不得不犧牲改革一派,保證當局的穩定。

唐朝政治上的鬥爭無非是宦官集團、舊氏貴族、以及一些思想較為激進的進士領導的改革派。這三股力量長期以來影響著唐朝的政治,曆代君主都不得不竭盡全力安撫這三股力量,隻有這三股力量達到均衡狀態,唐朝的政治才得以維持。

如今的憲宗也是如此,他不能任宦官集團和舊氏貴族肆意妄為,更無法舍棄自己的理念,完全鏟除朝廷中的改革勢力。這次的科考案,也為日後埋下了數十年黨派之爭。以李吉甫之子為首的李黨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之間鬥爭了十幾年,而白居易也為自己今日維護朋友的行為在日後付出了代價,屢遭後來得勢的李黨排擠。

幾月之後,淮南節度使王鍔入朝,向憲宗求取宰相一職。此前,白居易就已得知他與宦官一派私相授受,以巨額錢財賄賂宦官,而且此人的人品甚是卑劣,實在不配為宰相人選。作為左拾遺的白居易立即向皇上上書進言,上書說道:“宰相官居大臣中的首位,若不是為了國家立過大功的人,千萬不能輕易將此職位授予其,而現在求此官職的王鍔,不但沒有對朝廷有過功績,而在他任職節度使的過程中,多次搜刮民財,還為了官職向朝中重臣行賄。”

皇上在看過白居易言辭懇切的諫書後,采納了白居易的意見。隻是給了王鍔一個檢校司徒,將他打發到了山西去了。打發走了王鍔,一些藩鎮的舊貴族不斷地入朝向皇上邀官,他們需要的不是徒有虛名的官職,而是朝中的權力。

憲宗看到舊氏族的勢力日益瘋漲,若不打壓,恐怕要危及自己的江山。然而為了平衡朝中的勢力,他又不能對舊氏族的勢力大肆打壓。因此隻能另想計謀,最終他采取了扶植進士力量的方法。

憲宗認為此時扶植的這些進士力量,日後必會忠心於他,進士勢力的崛起,也就代表了朝廷中改革風潮的再起。於是他重新任用了之前因科舉案被貶謫的裴垍,並提升為宰相,韋貫之也被重新任用為都官郎中。這也為白居易日後的從政之路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政治氛圍。

重回長安,已經入朝幾個月的白居易再次曆經了朝廷的爾虞我詐,各個政治集團間互相打壓,讓他人深感人心險惡,身心俱疲。此時的白居易官職雖不算高,但在短時間內能得到皇上的賞識和信任仍然讓他覺得欣喜。他也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

身處官場的白居易無比懷念自己年少時在祖國的山河間遊走的經曆,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是今日的他是可望不可即的。當他深陷紛繁的政治鬥爭中,而且隨時有可能成為政治集團間鬥爭的犧牲品時,他都感覺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悲哀。他被緊緊地包裹在了政治中,步履維艱。

麵對官場上的汙濁不堪,他急於到山林間去釋放心中的苦悶,找回最初的自己,但此時公務纏身的白居易根本無暇去寄情山水,這或許隻能成為他的一個美好的理想罷了。夢過了太多次,就纏繞成了心結。幸而,他在佛理中找到了指引。

白居易曾深受南宗禪的影響,從生命的沉浮中參悟到人的煩惱與厭惡皆出自內心。內心的靜則煩惱消,內心亂則煩惱現。自己其實無須歸隱山林,隻要保持內心的平穩,一切煩惱都會消失的。在感悟到了這些之後,白居易時常在內廷中反省自己,內廷中的工作很是清閑,於是這裏就成了白居易修身養性的好去處了。

內廷是白居易在工作中的一個修身養性的地方,而自己的小家卻是工作之餘最愜意的一個去處。家中的寧靜與溫馨是他混雜官場生活中的一注清泉。於是,在疲乏謹慎的官場和溫馨的家中來回奔走,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首《鬆齋自題》“非老亦非少,年過三紀餘。非賤亦非貴,朝登一命初。才小分易足,心寬體長舒。充腸皆美食,容膝即安居。況此鬆齋下,一琴數帙書。書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娛。夜直入君門,晚歸臥吾廬。形骸委順動,方寸付空虛。持此將過日,自然多晏如。昏昏複默默,非智亦非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