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遠眺,江浦上水汽氤氳,海上明月和白帆一同冉冉升起。看到江陵城上的燈火,就知道渚宮城就要到了。這時,李白想到了成都的峨眉山,想到了蜀山上的僧侶,想到了過往遇到的一切。不禁憂傷慢慢徐來。而那川蜀的江水,也像是舍不得他一般,一浪接著一浪地拍打著岸邊,演奏著離別的樂符,為他踐行。“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這是一個第一次離家在外的遊子的心聲,那樣的委婉低回,悲傷的情緒在胸腔中回蕩,仿佛是一渠江水,那樣地緩慢,不甚猛烈。
正因為有人認定了這時候的心情是悲傷地,所以他們會認為《早發白帝城》是他被流放遇赦的時候寫的,因為那首詩的心情是那樣地輕鬆愉快。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李白在經曆政治失敗、剛剛被貶謫的情況下,又怎麼能有那樣輕鬆的心情呢?在《荊門浮舟望蜀江》中表達出的感覺就像是每個人在第一次出門遠遊的心情一樣。又興奮和激動,也有思鄉的悵然若失。
每一個生命在萌發的時候,便被嵌入了思鄉情結。思鄉的情結在李白的心中悸動,但是他依然會邁出向前的腳步,去尋找心中的伊甸園。每個人都是戀家的,家的感覺很溫馨,在家裏就像是永遠不會擔心任何事情,總會有一股難以名狀的安全感。外麵的世界那樣充滿誘惑,就像是蒙著麵紗的絕世美人,正等待著你去揭開麵紗,等著你去驚豔,等著你去發現美麗。
江陵是李白出了川山後的第一站,在某些程度上象征著他就這樣正式的成為一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帶著理想去實現的成年人了。李白到達江陵大約是春季,四處的春意盎然渲染了著到處散發的春的氣息。
古時候的江陵就是現在的荊州,是唐代山南東道的第一大洲的首府。一千多年前這裏叫做郢城,是楚國的首都,有著一種古樸的繁華與壯美。繁華在歲月裏沉澱出曆史的陳香,讓這座城沉澱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韻味。
漢末年代,這裏是蜀國的重鎮,這些曆史足以讓它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古都。郢城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裏民風淳樸,處處透著傳統文化的氣息。
李白在江陵這座古城裏探尋了那些名勝古跡,也在前前後後拜訪了很多好友。不僅在江陵城內,在鄉下也留下了李白的足跡。他遊曆地方之多每個典籍記錄的都不一樣,也就無法查證。他在曆史的書卷裏,來回穿梭,時光將真相輕輕埋起,就成了一個永恒之謎。
在一個晴好的天氣裏,李白偶遇了在蜀中遊玩時結識的好友元丹丘。元丹丘告訴他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要前往南嶽,而現在正路過江陵。司馬承禎字子微,號白雲子,是唐朝很有名氣的道士。他曾經受到武後、睿宗和玄宗的召見,而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更是尊他為師父,想讓其教導休養生息之道。
李白早就久仰司馬承禎的大名,之前李白一心向道,如今有機會能見到本人,當然不會放掉這個機會。司馬承禎見到李白後也是發自肺腑道:“有仙風道骨,可以神遊八極之表”
李白一心向道,曾經在蜀中就曾經尋仙問道,而得到這樣的評價自然是興奮得不能自已,一連幾日的相處,李白不知為什麼突然想到了《神異經》裏的“希有鳥”,還有《莊子·逍遙遊》裏的鯤鵬。
長夜漫漫卻不得寐,幽深的暗夜裏,他看到靈感火花在躍動。欣然起筆,一首《大鵬遇希有鳥賦》就這樣一氣嗬成。這首詩中,李白將自己比作是大鵬,將司馬承禎比作是希有鳥。他嘲諷黃鵠、玄鳳、精衛、天雞之類。又用誇張的手法說到大鵬“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恢宏氣魄。
大鵬鳥始終是李白的最愛。他羨慕大鵬鳥的心胸體魄,也羨慕它可以自由地在天空自由的翱翔。人的一生會因為時過境遷喜歡和討厭著不同的事物,但是一旦有一個真正喜歡的事物,便會義無反顧地喜歡下去。或許大鵬鳥在他人眼中並不是那麼的好,但是在他心中卻是唯一。李白這一生都在追求大鵬鳥扶搖直上九萬裏的淩雲壯誌,就算折了翅膀也絲毫不影響他那悲壯豪氣的風度。即使晚年臥病在床,一貧如洗,他仍舊在《臨終歌》中以大鵬自況。
《莊子》、《離騷》這些書真的是對李白的影響極大。李白那樣的不羈脫俗、那樣的豪爽獨立,雖是他本性如此,但是這些書也多多少少對李白的詩文風格、精神氣質甚至為人性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像蘇蕤對李白的肯定,司馬承禎對李白的讚揚也對李白的一生有著極大的影響。他開始慢慢偏離原來為自己定下的人生軌跡,向著求仙問道的道路走了過去。那時道教早就被唐王奉為國教,道行高深的道師也是能出入皇宮,就像司馬承禎這樣。當時李白渴望悟道卻和謀求仕途沒什麼關係,他並不想以一屆道士的身份來出入皇宮。
不管是求仙問道,還是追求功名,李白都以自己的方式,坦蕩地追尋。這是李白的驕傲。這一股驕傲的氣魄,被注入到了中華民族的魂裏,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夢想這種東西太過於冷暖自知,太多時候會覺得自己隻是在鋼索上孤單地前行著,所以才更加明白一句鼓勵是多麼重要,才更加明白那些願意陪著你一起做夢的人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3.俠遊長江
夢回盛世唐朝,李白的一生是一番如夢之旅,輾轉、漂泊,曆盡風雨。大唐的每一處山水,都承載著他繁華的記憶,被他用筆墨記錄,更被後世傳唱。李白到江陵後的第一次遠遊,是與蜀中的好友吳指南結伴而行的。良友相聚,共享湖光山色,是人生難得的悠然時光,亦是古今人的摯愛。
他們沿著江水而上,然後在蒼梧山,也就是現在的九嶷折返而歸。遊走一段旅途,載滿豐盈的心情,帶著好友相聚的歡快之情,留下快樂的音符。
蒼梧是個美麗靜謐的地方,據說這裏是虞舜安葬的地方,神話傳說為這片風景更添了神秘之色,而這裏的風景卻著實令人著迷,湘水兩岸的秀色就像是為了仙山而發,濃墨重彩的線條勾勒出美輪美奐的仙境。
峻山、秀水、清風、驕陽……每一首詩都離不開美景,這樣的風景總會激發詩人的興致,李白也曾說過這次遊曆算是“南窮蒼梧”。他將美好的光陰,鐫刻在心中,化作美好的回憶,滌蕩靈魂,浸潤生命。
從蒼梧歸來後,兩個人又駐足嶽陽、暢遊了八百裏洞庭湖,甚是歡暢。從前都是自己遊玩欣賞,現在有了隨行的朋友,就會有一種得到至寶有人分享的感覺,一種默契感縈繞在心中,充實而快樂。山水美景也更增色不少。所有美好總是悄然易逝,不久後的悲劇卻蔓延了李白的心情。那些美好故事,隻能永遠地活在回不去的回憶裏,等不到的渴盼裏。
悲傷,在那美麗的畫麵上,暈染了一筆哀愁,每每想起,他的眉頭都會鎖住,心中凜凜一疼。吳指南突然暴病而故,李白為此事備受打擊,“炎月伏屍,泣盡繼之以血。行人聞者,悉皆傷心”(《上安州裴長史書》)。據說守屍期間,李白就在旁邊一動不動,等到下葬的時候,他們將吳指南的屍首葬在他們一同遊曆談心過的湖邊,之後經過江夏前往金陵。
人們都說,時間能衝淡傷痛,然而。悲痛,從李白心中湧出,化在血液裏,和他的生命一般,長生。三年後李白重遊故地想要拜訪故友的時候,發現吳的屍骸還沒有完全腐爛,他將那些屍骨用清水滌淨,然後親自背著走到鄂城,也就是今日的武漢市武昌,借了錢將好友後葬在城東。
光陰輾轉三載之後,悲痛依然清晰可聞。這就是李白,俠骨柔情的李白。豪放不羈、不受世俗所困擾,而在自己的世界裏找尋自由的人,他們是那樣地重視感情。不管生命裏烙刻的是什麼顏色,光陰轉動,人生依舊要繼續。
古代的詩人大都有辭親遠遊的不成文規定,因為那時候的通訊不發達,也許你才華橫溢,但是如果不為眾人所知,或許就會埋沒在為人所不知的地方,一生默默無聞。無人賞識的寂寞和孤獨,是天下懷才人的最深的痛。
所以,古今人都渴望舞台,不管大小,能展示自己就好。作為一個瀟灑的才子,李白同樣也選擇了辭親遠遊這樣的方式。李白遠遊的途中不僅要給大家留下他對文章政治的看法和理解,還要給人留下他的名聲。讓人們了解他,了解他的才華。和那些唐朝的浪漫主義色彩其他詩人相比,李白的骨子裏的確多出了些蠻族的強悍和大氣。
其實解釋起來也不難,從遺傳學的角度來分析,李白的家族本就在西域居住過一段時間。從精神影響的角度來說,李白在《俠客行》中講述了他所欣賞喜歡的為人之道,就是不僅要寬厚待人,更要用心去助人。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足以見得,“存交重義、輕財好施”已經不僅僅是他的人生信條,他早就將其融入血液中,不是什麼現用現拿出來的知識性物質,而是下意識的精神層麵。
離開了洞庭湖,李白經過江夏,登上了廬山,廬山的風景不僅僅用壯觀可以形容。“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上的香爐峰在陽光直射的地方,紫氣蒸騰,煙雲繚繞,交相輝映成一幅靈動磅礴的美景。那陡峭迅疾的山峰,那遠崖峭壁上絕美的流暢,讓人懷疑那山峰是不是從九天之上傾瀉而下。
一首《望廬山瀑布》成了李白膾炙人口的詩篇之一,也讓後世之人都難以忘懷那廬山勝景。不管他們是否到訪過廬山,那片風景都成了一個民族的永恒記憶。後世人憑借他的詩句回憶唐朝,追尋那片風景。
走在旅途中的人是幸福的。一路上李白經奇山,攔江河。那樣的行情壯誌讓人不得不生出羨慕之情。而《望廬山瀑布》也是那時初入廬山再次見到廬山瀑布時的有感而發。
這兩首七言絕句到後來幾乎是目不識丁的婦孺都人盡皆知,然而廬山瀑布的壯觀並卻並不是誇大其詞,蘇軾在《初入廬山》中也曾說過:“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
每一個詩人的腦海裏,都有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他們在現實裏生活,在精神世界經曆真正的人生。或婉轉、或豪情、或快意、或瀟灑……
李白的精神世界已經得到後人的一致肯定,清新率直,帶著些許的童稚。經他的描述,廬山的瀑布真的就如它的大氣磅礴一般帶著嫋嫋仙氣。他筆下的風景,都是有生命的。
在李白趕赴金陵的途中曾經所作的《望天門山》詩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一遠一近,一動一靜便表現出了那山色青黛,落日紅火的蒼茫壯景。毫不誇張,也毫不做作,卻將所見到的物景渲染的淋漓盡致。
一支筆,墨色輕染,就成了一首壯美的詩,而每一首詩,描摹的不僅僅時一片風景,而是他的一段人生。在金陵(今南京)他寫過一首《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嚐。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這一生重情重義,朋友離別的詩篇真是數不勝數,其真情可見一斑。他的真情如流水,滔滔流水和離別的情緒交錯而生,詩裏沒有離別的淒美與感傷,而是洋溢著酒宴上的濃重氣氛。
在蘇州的那段時間裏,他所做的樂府詩《烏棲曲》也是帶給世人極大的震撼。“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評說曆史,感慨興衰一字一句都是真知灼見,遠見卓識。在不久後發生的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戀驚豔世人,這對處於萬丈紅塵巔峰的比翼鳥,不就是活生生的一幕吳越曆史的重演?
對於風景、政治、人生李白總有著敏銳的觸角。賀知章在長安度過這篇文章後所出感慨:“此詩可以泣鬼神矣”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在山川壯美的吳越大地之上,李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壯麗詩篇,也因此得了較有名氣的詩名,他卻在作詩之餘,將自己的精力更多地用在了飲酒歌舞、結交豪雄。
繁華盛世裏,遊宴夜場,琵琶輕彈,一場場盛世笙歌。觥籌交錯,靡靡之音繞梁……如此畫麵總是會給人一種頹靡之感。而李白卻在其中揮灑豪情,追尋快意人生。李白到達一處州縣就會於當地的官員做些交往。與那些所謂的“落魄公子”相互交往。他待他們像是朋友,總是仗義疏財,以至於:“不逾一年,散金三千餘萬” (《上安州裴長史書》)。不僅僅是救濟錢財,就連仗義殺人,李白也是做過的。在他的詩篇中有過這樣的描述:“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這就是《兄襄陽少府皓》。
這種壯舉不僅僅震撼了一方江湖,更是驚動了當地的地方官吏。仗劍天涯,一直是李白的夢想,當然也是想借以結交些朋友成就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夢想的花朵,還未及燦爛,就遭受了狠狠地打擊,在冷遇中荼靡。
開元十六年的秋天,枝頭枯黃的葉子,在風中搖曳拉扯著瑟瑟的愁思。一場場秋雨澆熄了濃情火熱的夏,也澆灌了人們滿心的涼愁。
如同一場完美的劇目,在這愁情和涼意漸濃的秋華裏,在這個舉目無親的維揚小城,李白生了一場大病。健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生病是最痛苦的事情,因為如果不及時救治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那時候的李白已經將錢財揮霍一空,曾經那些朋友對他趨之若鶩,在他病中卻是不知所蹤。所以夜宴歡場裏的深情厚誼,在眼前越發的縹緲、朦朧,唯有那身體的病痛和心中的淒冷之感,越發清晰。
世態炎涼,人情淡薄。如今,他又讀懂了一個人生真味。“黃金散盡交不成”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如是說道。他忽然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究竟是哪裏錯了?
李白陷入了一種深深地思考。病痛中,人們的神經會變得敏感。痛會更深,思念也會更加綿長。病中李白脆弱多思,他開始想念故友。若一切回歸舊時,故人仍在左右,自己的處境一定不會是今天的模樣。於是他寫了第一首抒發對於人生失意的感懷的詩篇,那就是《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
“吳會一浮雲,飄如遠行客。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良圖俄棄捐,衰疾乃綿劇。古琴藏虛匣,長劍掛空壁。楚冠懷鍾儀,越吟比莊舄。國門遙天外,鄉路遠山隔。朝憶相如台,夜夢子雲宅。旅情初結緝,秋氣方寂曆。風入鬆下清,露出草間白。故人不可見,幽夢誰與適。寄書西飛鴻,贈爾慰離析。”
曆史就如同碧藍的天空,無邊無際,而人生卻太匆匆,如今的李白正像那會稽吳縣的一朵浮雲一般,是一位漂浮不定的他鄉客,隨著命運的風雨輾轉。幹謁沒有任何的成果,然而時運不濟,卻沒有任何事能擋得住時光的步履。以前心中壯美的藍圖怕是難以實現了,它就如海市蜃樓一般,隻能活在飄遠的夢中。
如今疾病纏身,又越拖越重,心事也越來越多了,如今漂浮的命運和疾病讓李白的心染上了濃濃的鄉愁。他思念著他的故鄉,想念家鄉的一切美好。
秋風吹入房中,讓心頭寒意更濃,古鬆清朗,卻隻能在夢中蒼翠。也請這鴻雁帶著書信交給故人,以解相思之情。李白這一次大病拖了很久才得以治愈。沉浮歲月裏,難免經曆諸多磨難,而磨難卻是天使的翅膀,可以帶著人,飛向夢想。經過這次的磨難,李白意識到,自己這種太過放縱的任俠方式對於自己的政治理想沒有任何的好處,他似乎成長了許多。
俠義心腸早已在李白身體裏紮根,長在他的靈魂裏,並不會輕易改變,所以,對於那些真正推心置腹朋友,他還是會毫不吝惜自己的所有。
就是這樣,他歸去八百洞庭安葬吳指南。後又義救郭子儀,對於權貴他絕不低頭。一直以來,他的身上一直存在政治傲骨,寧折不屈的作風,讓我們見識到他的正直以及憤世嫉俗的性格。
夢想是雪後那抹陽光,溫暖一顆心。夢想如五彩的氣泡,美麗又易逝。把夢想裝在心中,用行動舞蹈。把握夢想,不讓青春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