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倒是想不出那時候的劉氏會怎樣看待自己。第二年的四月,元丹丘仍舊沒有消息,李白受不了劉氏的叨擾,便去了泰山,獨自排遣焦急心情。終於等到了這個時機,那便是天寶元年八月,李白已經四十二歲之時,他接到了朝廷叫他入京的詔書。夢想走進現實時的喜悅是無法言喻的,就像是雄鷹得到了展翅高飛的機會,有些小心翼翼,有些喜出望外,又有些不敢相信。
他收拾行囊,前往南陵田看望孩子,也書寫了《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酒還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也在《別內赴征》中寫道:“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雖然帶著戲謔之意,但是卻看得出李白對此次出行帶著多大希冀。就連自己衣錦還鄉的情景都想到了。
此時的李白正是春風得意,從東魯倒西秦足足有兩千餘裏,李白隻用了十日就趕到了。所有風景,都換作了精彩麵貌。所有旅途的勞苦,都被快意的心情所衝淡。李白拿著朝廷征兆他的文書,沒有找客棧,徑直找到專門接待四方賓客的招賢館,等候召見。在等候的日子中,他將旅途中反複構思的《宣唐鴻猷》改了又改,寫了又寫,終於將他觀念中的關於太宗政史,憲章貞觀,慎之重之、就重避輕的列了出來。玄宗對李白的接見是很隆重的,當見到李白衣角飄拂,踱步瀟灑的樣子,當真以為見了仙。就此起座走下禦座來迎接李白,邀他坐在禦座旁邊的七寶床上坐下,端過一碗羹湯還親自調幾下才給李白品嚐。見李白喝著羹湯,玄宗便道:“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那素蓄道義,何以得此。”這也是對李白刀法品詩的極度肯定。
李白被封為翰林待招,被留在玄宗的身邊。由此可見,剛入宮時的李白是很受重視的,不管是不是僅僅在文學上而非政治。但是李白剛開始還是參與些政事的,他會為玄宗起草詔書,有時候的軍機大事他也參與討論。據說在李白處於半夢半醒之時曾經替玄宗起草《和蕃書》,文辭酣暢淋漓,一揮而就,玄宗見了大喜。當然,李白家鄉在西域,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性很了解。沒有人會比他更加適合寫這《和蕃書》了。後來的小說家也將這件事寫成了《李太白醉寫嚇蠻書》。
當然,這顯然有些神化,但是起草《和蕃書》卻是李白入宮後最為顯赫的政績。曆史學家們也都一致的認為,李白雖然一直被認為才氣過人,但是卻沒多少人知道他在政治方麵也是有才能的,或許不亞於他的文學。
李白得到玄宗的賞識十分得意,隨玄宗去往驪山溫泉沐浴後,還一連做幾首詩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快意:
“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自言管葛竟誰許?長籲莫錯還閉關。一朝君王垂拂試,剖心輸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四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當時結交何紛紛,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
這便是李白的《駕去溫泉宮贈楊山人》。夢想照進了現實,此時此刻,他前半生所遭受的苦難,都得到了完滿的補償。他看到那些原來對自己冷眼相向的王公貴胄也來巴結自己,心中除了些鄙夷,卻實在再找不出能形容他們的詞語。
不過李白的個性實在是有些太耿直了,這就使得雖然他有滿腹新奇有效的政治主張,卻也是不能成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因為他欠缺在政治周旋上的能力,也並無此種意識。因此就算是得寵,他想的大多也是意圖當年壯誌未酬時收到的冷眉冷眼的報複心理。
李白沒有想到,自己這樣得罪了多少王公大人,如果當時跟這些人結為同盟的話,又怎會輕易地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夢想成真誠然是再過美好不過的。但是卻不知是喜是憂。
煙雨蒙蒙,望眼欲穿,想長相守,卻隻是成了想想而已。碧波蕩漾,驟然間,卻江南風華依舊在,而回首間,那些曾經幻想的美好,也漸漸地變了模樣。
3.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搖曳這瀟湘夜雨,思念悠悠,等待的日子就像是有無數條蟲子在啃噬你的心,獨上西樓的落寞變成了淺吟低唱的歡愉,而回首之後的台階,卻也隻剩下了順勢而下而已。
在李白等待召見的日子裏,他總是會出門走走,看看幾年未見的風景,品嚐美酒佳肴。有一天走進一處院落,安靜的坐落在城東北的大寧坊紫極宮。這裏比二十年前更添了些宏偉和氣派。院牆之內的鬆竹叢生聳立,仿佛是誰人的仙居。
大殿之上的油漆煥然一新,那尊老子一氣化三清塑像也重鑄了金身。人們紛紛議論在不久前皇帝前來拜謁的盛況,李白聽在耳裏,也不覺得抬頭看了看這宮門牌匾上禦筆親寫的“瓊華”二字。大殿後新建了一座八卦亭,亭上的八根柱子是由雕刻的,猶如真正的金龍的雕刻構成的。亭內有一座高台正居中央,這高台上放著一副老子真容。
李白本是好奇,但卻沒想到,走近一瞧,這墨寶不是出自吳道子之手又會是誰。吳道子在召入內廷後,除非有皇帝的詔命,否則是不可以作畫的。想到這裏,李白又是大惑不解。帶著這份不解之心,李白走出了大門,卻在正欲離去時撞見了一位老翁。鶴發童顏,衣衫整潔樸實,卻透著股仙氣,手拄一根筇竹杖,像極了畫像中的壽星模樣。
李白不禁駐足,那老翁停下腳步來觀察這年輕人。李白報出身家姓名,想問問這老人名字,卻不想造次,直問的那根筇竹杖是否為臨邛山中千年之物。這老人也就開腔說話,相詢問,原來這老翁就是賀知章。
李白連忙叩拜,賀知章也是心中感懷,從前就知道李白的詩名,卻沒想到會在這樣的地方遇見。賀知章攜了李白去了紫極宮的客堂坐下,道士斟上茶後,兩人慢慢地聊了起來。李白很小就聽過賀知章的詩文。
《詠柳》中“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中美如玉人的楊柳姿態甚是窈窕。
《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無奈與思鄉之喜交加。
賀知章笑著說,難得還有人將我年輕時的山歌小調背得這樣熟,那《詠柳》是年輕時寫的,《回鄉偶書》則是五十歲時候寫的。現在又是三十年過去了啊!
感歎時光匆匆,時光抓在手中的時候總是不覺得它有多麼的珍貴。總是要在它失去以後才知道,原來的時光即使是在經曆不好的事情,卻也是回味無窮。賀知章想拜讀李白的詩文,李白身上隻帶著《蜀道難》,便交予了賀知章。
賀知章接過詩卷,慢慢地讀起來。漸漸地賀知章的臉上出現了驚喜的表情,滿滿地轉化為喜悅然後讚不絕口的講述著這篇文章的種種精彩。直到讀完後,評價更是無法表達自己的心情,隻能說一句:“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啊!”
麵對這樣有為的年輕人,賀知章眼中多了些敬重,笑著打趣道:你是太白星下凡吧!李白見他如此風趣,慢慢地放下了初見老學者時應有的莊嚴,兩人開始大笑。眼看天近晌午,兩人便去酒家小酌一番,結賬的時候兩人還搶著付賬,誰知兩人偏偏都忘記帶銀子,賀知章大度的將腰間的佩戴的小金龜解下來付賬,給了店家。
分手時,賀知章還對李白說:“我這秘書監,再不濟也是經管圖書的三品官員,在皇帝麵前說幾句話的機會還是有的,待老夫明日便去早朝奏一本,讓皇帝親自接見你,你就回去招賢館候著吧!”
果然,沒幾日皇帝便下了指令親自接見於他。李白從招賢館搬進了大明宮翰林院。唐代的翰林院是一處網羅天下文詞經學之士的地方,這些人也常會被皇帝顧問。
李白的這個宮中職務,說白了就是為皇帝草擬詔書的。當然,皇帝如果要出遊時,他也會被找去隨侍身旁,寫些詩詞歌賦來娛樂皇帝。
在宋程大昌《雍錄》中曾經寫道:“如李白輩供奉翰林,乃以其能文,特許入翰林,不曰以某官供奉也。”也就是說,李白雖然能常常隨侍皇帝身側,卻仍舊是一位沒有官位的布衣。玄宗給他的位置是一位點綴生平的幫閑文人。剛入宮時,李白卻對自己的實際地位缺少認知。他總得意於皇帝對他的恩寵和實現理想的現狀,以為隻要在皇帝身邊轉悠就會有朝一日飛黃騰達。甚至有些時候,他在翰林院每人領一匹馬都會炫耀一番:“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
有時候皇上與一些妃嬪們在後宮宴飲行樂之事,李白就會被招去助興,根據《本事詩》所記載,玄宗“嚐因宮人行樂高力士曰 :‘對此良辰美景,豈可以聲伎為娛?倘時得逸才詞人詠書之,可以誇耀於後’。遂命詔白。時寧王邀白飲酒,已醉,既至,秤舞頹然。上知基薄聲律,謂非所長,命為《宮中行樂》王言律詩十首。……白取筆抒思,晷不停輟,十篇立就,更無加點。筆跡遒利,鳳跌龍騰,律度對屬,無不精絕……常出入宮中,恩禮殊厚”。
翰林院是一個精致的四合院,院子裏種的都是各種各色的竹子,有龍竹般的虯龍盤空,有紫竹般的娟秀細膩,有琴絲竹般的碧綠淺紋,有湘妃竹般的淚痕斑斑有南竹的高聳入雲。院外就是金鑾殿旁。可是這裏卻完全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那樣宏偉。相反,卻有著別樣的幽靜雅致。可能與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氛圍有關係吧。這幾日,翰林院的門檻都要被踩碎了,大家都想來一睹皇帝親自召見的翰林學士是什麼仙風俠骨。
首先就是翰林院的同院們。那自稱是活神仙張果老的老人說他已經活了幾千歲了,堯統治時期便是侍中;邢和璞則說自己能掐會算,深知過去未來旦夕禍福;師夜光能視通幽冥,據說他可以看見鬼神所在之處;還有一個叫做孫甄生,能讓那石頭打架,掃把走路。
李白自然不相信他們的鬼話連篇,但是卻也不得不與之應酬一番。李白的名聲傳得沸沸揚揚,就連最新得寵的楊貴妃都召他去表演了很多次,而同朝為官的官員中,張垍卻是第一個來拜訪的。他的模樣還似從前,仍舊那樣溫文爾雅。口口聲聲叫李白為“故友”,李白卻是聽著不順耳,但是卻本著“君子不念舊惡”之心,依舊對他以禮相待。更何況張垍是掌管翰林院之人,也就是他的上級,今後有什麼事情還需要與之協商。就像這新人初到,就有許多的規矩讓他講解。
張垍也向他說起過,翰林院也就是翰林待詔。言下之意,不可以隨意走動,除了十天一次沐浴日可以外出,其他的時間都必須在宮中等候隨時下達的詔命。李白從此後便不再隨意走動,也不敢恣意飲酒,唯恐亂了事,誤了天下蒼生的社稷大業,有負聖明天子的厚望。每日,李白就在院中溫習經史,將那些曆史文人和名臣賢相的事跡遍遍的拿出來研讀。那部《貞觀政要》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那段時間李白寫的詩文都是頗有一番報效祖國之意。送人遠行或是貶謫之時也是一派激勵之詞。李白那段時期的狀態,就像是一匹千裏馬被套上了絡頭、鞍韉,以為即將要馳騁萬裏了。轉眼間就到了十月份。這天,內侍前來傳旨,命李白前往聖駕所在的驪山溫泉宮。李白以為在溫泉宮會召見他應該是找他去閑談政事,就將那篇《宣唐鴻猷》放在身旁。
驪山就在長安東四十裏處。李白飛身騎上禦賜的飛龍馬,手執禦賜的珊瑚鞭,身後跟隨著浩浩蕩蕩的侍從。出了春明門,過了長樂坡,過了滻橋、灞橋,足足半日才走到。驪山足下,之間的樹木蔥鬱,冬天也不會凋謝。赭色的宮牆裏宮館林立,整整圍成了一座山城。山林處的清幽、長安城的繁華奢靡這裏全都囊括了。不愧是皇帝常會來休息遊玩的地方,比起圍牆裏的宮城,這裏確實有著別樣的仙境韻味。
這裏由於有溫泉,所以這裏的溫度四季如春,到了夏天,卻因為這裏樹木眾多、人煙稀少而比別處涼爽許多。玄宗每年都會在這裏過冬,也會來這裏消暑。自開元以來,每隔兩三年這裏就會修葺擴建一次,在那半山腰修建了一處供皇帝齋戒的長生殿,而山下也修建了一處專門供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
奢華的驪山也是李白在多年前隻能在外觀望的地方,這樣得知其內的意境,也算圓了李白年輕時的一個願望。
初見時的凝眸,一見傾心。再相見這驪山,卻多了份百轉千回的蒼蒼,夜未央,春宵殘夢又深刻。他不知道,今生能享受這驪山風雨快意到何時。
4.何年卻向帝城飛
油墨畫卷,娟娟拂開。夢中無限次出現的溪水、拱橋、琵琶和悠悠清風忽然間刺痛著你的視覺。李白的心,徹底被那風雨沉醉了。
被召來的李白剛到溫泉宮,便感覺這就是傳說中的瀛洲、蓬萊,一定就是仙山吧。煙雲繚繞,迷霧繚繞。此後更加令李白高興的是,皇帝賞賜,第二日賜浴,第三日賜宴,第四日賞遊山。各種各樣的賞賜和優待令李白有些昏昏然,覺得這是皇帝賞識自己的現象。
誰知這將近半個月過去了,皇帝仍舊沒什麼召見他的消息。隻能聽得半夜在山上的宮殿中陣陣聲樂絲竹清遠悠揚,到了晝夜更是那般清晰。
隻聽得歌詞依稀是:“趁天風,唯聞遙送叮當。宛如龍起翔千狀,翩若鸞回色五章。”;“伴洛妃,淩波神渚;動巫娥,行雲高唐。音和態宛轉悠揚,更泠泠節奏應宮商。”;“步虛步虛瑤台上,飛觴引興狂;弄玉弄玉秦台上,吹簫也自忙。凡情仙意兩參詳。”;“銀蟾亮,玉漏長,千秋一曲舞霓裳。”
想必隻有那《霓裳羽衣曲》才會像瓊漿玉釀一般醉人心神了吧。李白也漸漸地聽醉了。據說這曲子是皇上夜遊月宮聽來的,也算是頗有仙出的曲子。
可是在這樣享受的時刻,李白仍舊不忘皇帝會召見自己,然後談及政治文學。
於是不明就裏的李白便問了同來的官員,皇帝何時才會升殿視事。大家在回答不知曉的時候,皆用一種器官的延伸在打量他。甚至還有人問他:有何事如此重要,要聖上在這裏上朝見官。
後來還是一個端茶送水的侍從告訴李白,皇上正在和楊娘娘排練霓裳羽衣曲,還升殿作甚。再說這政事內有高將軍,外有李相公,又哪裏用皇帝操心,侍內最後還不忘囑咐李白,有福就享,又何必管那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