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亂世罪責(1 / 3)

1.一叫一回腸一斷

傍晚,夕陽的溫婉帶著令人絕望的顏色,可是,卻溫潤不來焦急的思緒。

杜甫剛剛從城中歸來,就見到李白在門口等候,相見後隨即想問情況。然後,杜甫便叫大兒子宗文將手中提著的肉帶去給他母親,也把二兒子宗武打發走了,屋子裏就這兩人,杜甫才開口說。

原來哥舒翰雖然在朝中,但是讓他轉交奏疏,繼而讓安祿山謀反之事揭發,卻風險實在過大,恐怕他不會替人出頭。城中的幾位好友都是這種說法。然後還特意的囑咐一句,王補闕和宋廟丞還特意關照他一句,一定要小心行事。

李白對於好友的關照心存感恩,卻始終一心係著大事,開口就是擔憂:“哥舒翰是國家之棟梁,又是掌管軍政大權,怎麼能對國家安危置為一旁不管不顧呢?”

杜甫沉思良久,才建議先試探一番,不用李白的奏疏,而是再寫一份投贈詩。先一番旁敲側擊,引而不發。然後看他的反應如何,接著再計劃接下來的事情。

李白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於是夜晚又亮起燈光,給哥舒翰寫一首帶著旁敲側擊而又引而不發的文章。

於是,在這晚的微弱燈光下,杜甫在細細斟酌著李白所寫的《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雖然隻有短短的八句,杜甫卻看了很久。然後慢慢地抬頭說道,這詩題明明就是“述德兼陳情”,可是這內容卻隻有術德沒有陳請啊。這詩文整段沒有要入他的幕府的意思,也沒有要他令李白重返翰林的意願,更加沒有要他接濟的意思。

李白笑了,他的意思是,讓哥舒翰拿到這首詩文,就會思考作者投贈這首詩要做什麼,會有什麼目的。杜甫慢慢的理解了,也就是說,這首詩中不是像民歌一般的歌頌道:“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而是以“國家英才”相許,以“浩蕩深謀”相期。

意欲很明顯,就是想他不僅有攻城略池的勇氣和氣魄,更是要有安邦定國的計謀和心機。然後會想到作者是有大事相求,而不是一般的誇讚。

雖然哥舒翰是一介武夫,但是他卻能讀《左氏春秋》,想必他必定諳得微言大義,這首詩的弦外之音,他必定看得出來。

如果哥舒翰看得出這詩文的意思,必定會將李白招去麵談的,而若他不理,那麼,這件事情就很難辦了。

李白也不想再顧忌那麼多了,先投石問路,將詩文送出去吧。詩文送出去沒幾天,李白便已經等得急不可耐,大呼悶。而這時真是長安人春遊的季節,那城東南巔峰曲江池又是春遊的勝地,於是杜甫便陪著李白道曲江一遊,消消那苦悶的心情。曲江池一切如舊,仍舊是紫陌紅塵,遊人摩肩接踵,花柳明媚,高閣輝煌。雖然熱鬧非凡,繁華更不減當年,可是李白卻已經沒有了當時的心境,所以不論它是怎樣的柳細蒲新,綠酣紅醉,李白卻置若罔聞呢。

杜甫見李白沒什麼心情觀賞,也就被帶的沒什麼興致。兩人信步走著,卻快到池南的望春宮時,見到警衛森嚴,侍衛裏裏外外的好幾層。

看這架勢,應該是皇室中人有人在此處。正想看個究竟,卻聽見身後人喊馬嘶,遊人紛紛閃躲,這兩人也連忙靠邊。看路邊一處小土崗,索性站在上麵,看看著遠處究竟是怎樣的狀況。站定後向前望去,隻見風塵仆仆,一隊人馬浩浩蕩蕩的走來,前頭的數十位騎衛開路,繼而就是四麵錦旗在高處端端地立著,上麵分別寫著“秦國”、“ 韓國”、“ 虢國”,還有一麵錦旗上單繡著“楊”字。

旗後是一匹金鞍白馬,上麵騎坐的人身穿紫袍玉帶,趾高氣揚的樣子像是在左顧右盼。如果有人靠近,就大喊“把閑人打開”。於是就會有侍衛朝兩邊圍觀太緊的觀眾揮著鞭子。而後,這人便走到三位夫人身側一一問候,走到虢國夫人跟前,還在這麼多人麵前並轡同行,公然調笑。

路人們有的膽小,怕惹上什麼事端,都背過身去,側目而視,忽然間的,又從望春宮中出現數人,皆騎著高頭大馬,,一位老太監被一批小太監擁著,高聲宣讀聖旨:“萬歲爺口諭:三位夫人即時乘馬入宮,萬歲爺和楊娘娘已在苑中等侯多時。楊丞相別殿賜宴。”伏地的楊丞相謝恩完畢,站起身來叫“高公公”時,高力士卻與三位夫人進入宮去了。李白與杜甫在小土崗上進退不得,站了許久,才與人群漸漸散去。途中,皆聽辱罵之詞,卻也知曉,虢、韓、秦這三位夫人是楊貴妃的三位姐姐,這種靠著裙帶關係發達之人曆史上不是少數,可是權勢大成這三位夫人如此,還真是極少數的。驕奢淫逸,這三位夫人在唐代的開元曆史上,卻沒留下什麼好的作用。

李杜二人也是憤憤不平,明明在幽州時聽說李林甫已經死了,卻不相信繼任的丞相大人卻還是位董偃之流。董偃也隻不過是漢武帝的姑母館陶公主的麵首,也是隻見幸於公主,雖然也得漢武帝寵信,也參與朝政,卻也沒有這三位夫人的權勢大。本是蜀中的小吏,而且是無賴之輩,卻也沒想到十年光景便會登上宰相之位,而且這樣肆無忌憚的接替了李林甫等人的“衣缽”。

李白有感而發,寫下了《鹹陽二三月》一詩,杜甫則寫了《麗人行》。各秉春秋之筆,寄大義於微言。長安的柳枝已經由淡淡的鵝黃變成了嫩綠色,後又由嫩綠色轉為了青翠之色,最後就成了蔥蔥鬱鬱的一片。這時候,便是春季過了半季。李白投石問路的詩篇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杳無痕跡,但是李白又怎是善罷甘休之人,他不甘心,就不顧杜甫的勸阻,親自進長安城中到處奔走。

大明宮外的風景從前,但是那淋漓的侍衛卻帶著不容忽視的距離感。這時的李白已經不是當年蒙受恩寵的翰林院李學士了,而等在門外的李白也正正感受著物是人非的悲涼。站在這宮門外也並不是為了欣賞這裏的風景的,況且李白現在也沒有那種心情。他是想在散朝的時候,看看能不能見到些熟悉的人。於是便像是看熱鬧的百姓一樣,簇擁在輛輛車馬旁邊。

將近午時左右,城門中出現兩個手執長戟的侍衛前來驅趕眾人,大臣們魚貫而出。李白左右顧盼,竟沒有一個人相識。垂頭喪氣正要走開,忽見一人,年方三十,俊美容貌也是華服加身,李白認得那是獨孤駙馬。

獨孤駙馬卻不記得李白的麵容,李白也不急不躁,慢慢地施禮,介紹自己。李白在十年前與這獨孤駙馬就有一麵之緣,那時候的李白正要入宮見駕,在門內與之初次相遇,蒙獨孤駙馬以國士之禮相待。獨孤駙馬記起來了,便也淡淡一笑,施以回禮。

寒暄過後,獨孤駙馬這才問及李白此行的目的,他想,沒有人會在這宮門口等人的,或許他會有什麼大事,但是他卻然也不想管得過多,所以當李白問及家住何處時,他也是淡然地說道,這裏說便是。李白雖然有些小受挫折,卻也百折不撓,以久別重逢,贈詩表情,隨即從衣袖中掏出紙筆,靠著馬鞍,一揮而就。獨孤接過詩箋,也沒有仔細查看,便想應付了事,但是看到詩文的最後兩句“倘得公子重回顧,何必侯嬴長抱關。”於是不可置信的將李白上下查看一遍,說道:“真是沒想到,先生竟如此貧寒到這種地步。”於是邊說著便將自己腰間的玉佩解下贈與李白,也說著:“聊表心意”。

李白拱手拒絕,知道駙馬會錯了他的意思,而想那侯嬴與信陵君交往,又怎會是為了得到信陵君的周濟?獨孤不解,那是為了什麼?李白悄聲說道,駙馬可還記得‘竊符救趙’的故事,那竊符救趙的計策不就是侯嬴獻給信陵君的嗎?獨孤的麵色忽的大驚,在這處卻也不好再相問。原想找地方再好好相問,從城中卻押解了兩人,被五花大綁,身旁簇擁了數位侍衛,匆匆朝南走去。

李白不解,問這可是犯了大罪,要去刑場。可獨孤卻說,這兩人是要押到幽州,交給東平王處置的,因為他們膽子肥得很,竟要來誣告安王爺。李白大驚,卻也假裝鎮定。獨孤便又想起剛才的話茬,問李白想要說什麼內情,李白連忙說自己沒什麼事情可說了,便請駙馬離開。

紫極宮附近,李白意外地與王補闕、宋廟丞相遇,於是,兩人找一處僻靜的小酒家,登上四下無人的小閣樓,慢慢道來心中的愁緒。

染墨流年,歲月愈加沉香。如果人生就是一次旅途,那麼一程又一程的風景,一季又一季的盛放,又是誰人的思緒。走過了秋水長天,就會迎來素雪紛飛。

這就是歲月。

2.西入長安到日邊

風兒輕輕拂動青色的薄衫,吹開書案上書戔的頁眉,屋子裏徒然添了幾分的決然和冷清,這些被吹的淩亂的惆悵,又怎麼落在窗欞上,被時光記得,或者被時光掩埋。

李白飲上一口甘甜的清酒,望著這二人,多年未見,卻也多了幾分惆悵。清風徐來,空氣中仿佛也帶著重逢後的喜悅和哀傷。

王補闕在李白是待詔翰林的時候,便是補闕,現在也依舊是補闕。而因著聖朝無闕可補,這些年倒也樂得清閑。宋廟丞早些年看守的惠莊太子廟早就已經合並成七太子廟了,所以這時候的宋廟丞倒也是像掛個虛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這兩人後來也入了道,常常來到紫極宮裏來散散心。宋廟丞還謙虛的跟李白說:“相比起李道兄,我們算是後輩了。”李白也是慚愧得很,雖然入道多年,但是卻未了塵世之緣,丹液未成。

王補闕也是沒有再過於誇讚的話語,畢竟今日見麵並不是來討論誰的道行深,水入道時間長的,而是在見到了杜二杜子美後,他們便知道了李白最近來長安意欲何為。

一番交談之後,三人皆是頷首微笑,王、宋二人也非常佩服,李白畢竟是有慧根的,雖然這些年在追逐仕途上費盡了心思,但是卻夙有仙根,要言不煩,深得老子的精義啊。

三人時而朗聲大笑,時而小聲議政。但是王、宋二人還是希望李白早日離開長安的好。李白知道他們的心意,也知曉自己此次要走的路一定艱難,但是對於好友的相勸,真是恕難從命。

遂言:“愚兄決心與二位結海上之契,為天外之賓,他日相會於蓬萊仙山。從今以後再不涉此荒溪之波,隻去尋那浩然之津。不日即將辭楚,避秦去矣!”

站在慈恩寺塔上,李白目光遠眺,卻真是望不到邊際,不知道著腳下的一方土地,將來會是以怎樣的方式再見後人。想到這,眼中的一些堅定就變得有些模糊。向北麵望去,看見一片宮殿,接著遠望,又是一片宮殿。忽然間,龍樓鳳閣化為碎瓦破礫,雜草叢生,其中有豺狼出沒,蜿蜒的毒蛇虎視眈眈地吐著信子,螢火點點,鴟梟聲聲。向南麵轉過身來,卻見曲江池上的樹木已經鬱鬱蔥蔥,池水波光粼粼,隻見一隻鳳凰從遠處飛來想找處地方棲身,但是見到四周全是烏鴉、鴟梟、蝙蝠、麻雀的棲息之所,盤踞在四處,等待的鳳凰無可奈何。

西方的北原上,唐代列祖列宗的陵墓被鬆柏掩映,雖然生長的旺盛,卻陰森的可怕,忽然間西風乍起,卻將落葉吹散一地,殘陽也適時地將這落地的殘葉隴上血紅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