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亂世罪責(2 / 3)

李白看得如癡如醉,卻落得滿是彷徨,最後不得不踉蹌的下樓,向那山田野村奔走而去。直到走到一處斷崖,無奈,隻得痛哭而歸。

長安城一如既往,不愧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最為繁盛的朝代,即使李林甫執政18年,動了唐代的根基,卻也沒有影響這座城市的繁華。城南,李白在杜甫家中收拾細軟,杜二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進屋來纏著李白給他們講故事,李白勉強地給出一個微笑,將懷中的一卷文稿交給了杜甫,低聲說了四個字:“付之一炬。”便拉他們到屋子外麵去講故事。

杜甫呆呆地愣在一旁,久久不能回神。李白坐在院落中一棵榆樹下的圓石桌上,先是講了一個卞和獻璞的故事。據說,卞和獻了三次璞玉,第一次,他的左足被砍掉了,第二次,他的右足被砍掉了,而第三次,這塊玉才算是獻成,這塊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而李白在講到第三次獻玉的時候,卻說他仍舊沒有成功,而且還險些被殺掉,最後,他便去尋了桃花源。

李白雖是將故事杜撰了,但是卻表露出了自己的心聲,自己又何嚐不像是那卞和一樣,苦無投身之門。第二個故事,便是“湘靈”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對姐妹,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他們都是堯的女兒,也都是舜的妃子。當舜做了天子之後,就到南方去遠征,可是這一走便毫無音訊,兩姐妹等啊等,盼啊盼。可誰知這年複一年,卻始終沒有等來舜歸來的身影。後來她們決定出去尋找。千山萬水,來到了湘水邊上,卻聽說舜早就已經死在了蒼梧之野。於是她們就來到了蒼梧之野的九嶷山山下,看著茫茫無邊的白雲朵朵,卻找不到舜的墳墓在哪裏。她們在湘水邊上哭了三天三夜,眼淚灑遍了江邊的竹林,最後,眼淚也流盡了,也對世界再無留戀,便投了江,死了。

兩兄弟沉默了好一會,而後紛紛問道這是真的嗎,李白卻也隻是點頭。不然那湘水岸上的竹子上怎會有斑斑的淚痕。她們死後,就成了湘江女神,現在還在湘水邊上唱著悲哀的歌曲。

李白也有感而發,淺淺地吟出了那首悲傷的歌謠: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

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九嶷連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李白走了。回首相顧,從幽州之行到第三次入京,李白對政治形勢總算是體會得徹底了,朝廷上已經昏暗一片,唐玄宗也是好大喜功之人,有了些成績,就開始驕奢淫逸,開始將朝政荒廢,導致大禍將至。

李白感覺自己就像是比幹之於紂王,要自己的才華,還要自己的七巧玲瓏心;也像是屈原之於楚懷王,有誌不得伸。像石頭野獸流落於荒野,荊棘已經布滿了宮城,到處都是亡國的景象,從政就像是入虎口,自己既然想選擇這條路,而自己這樣的結局又怨得了何人呢?

於是,他寫下了《殷後亂天紀》古風一首。他感覺自己好像是生逢亂世,天下的擾攘不斷,四下都能聽到怨懟的歌聲。以往不得誌時,希望自己生逢亂世,有一個表現的機會,而現在,卻害怕變成亂世。那樣,每天都會聽見哀號的聲音。這樣亂世之中,就算是孔子也想乘桴浮於海,而老子也要騎上青牛出關去了。連這樣大智慧的人都感到大事不好,連連趁早高舉遠引,自己又在這路口徘徊什麼呢?

於是他又下了《三季分戰國》古風一首。他不禁想到了秦始皇末年的光景,傳說在秦始皇三十六年時,使者鄭客西打西入函穀關,夜度華陰道,遇見了華山之神,神明托他將秦始皇遺失的璧交給鎬池之神。而且還預言了“祖龍死”。

李白的思緒是很發散式的,連著又想起了桃花源的傳說:晉時有一漁人迷路,誤入桃花源,村中之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不複出。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於是,他又寫下了《鄭客西入關》。李白站在這長安門門口,感慨萬千,愁緒漸漸地爬上心頭。還是下定了決心,要遠走,不再留戀,找一處避世的隱居之所,過著自己的桃花源的生活。

這時候,李白的從弟,宣城的郡長史李昭,來信邀請李白去宣城。

李白見李昭這樣殷勤想邀,心中也有了向往之心,就算別的不算,生活上也還是有些依靠的,心想宣城也算是座理想的避世之城,便決定前去。先隻身前往,再將一家的妻小遷往。李白做好了打算。

就用這一抹歡愉的心情去豐盈思念吧。無數次地想到家人,夢到他們,卻不想,夢醒了,就斷了夢境,來了傷感,傷了年華,歎息了歲月。無聲無息的倒影就是孤單最好的見證,誰人不想在最孤單無助的時候,有最親近的人在身邊支持著。

3.淚血地而成泥

曾經想用葉子落地的時間去忘記一切不愉快的時光,可是歲月卻不知不覺的泛著傷感的顏色,那樣的憂傷淡雅,相是最好的點綴,竟然不想再讓它離開。

既然已經經曆了,就讓它在歲月的長河裏,漸漸沉澱吧。

李白再一次決定,換上道服,腰別丹囊,帶著滿箱子的道書,出世去了。天寶十二年的秋天,李白在途經宣稱的途中,來到了長江邊,來到了橫江渡。長江是一條自西向東的河流,卻在廬山腳下逐漸的折向東北方向。而到了蕪湖、金陵那一帶,竟然又成了自南而北,就橫亙在吳頭楚尾的一帶。橫江渡就這樣肆無忌憚的橫在長江的西岸,地屬和州曆陽郡。在他的東麵是牛渚磯,也叫采石磯,地屬當塗縣。

這處成為旅遊勝地一點都不稀奇,江山美好,綠水長流。又是南北來往的重要地點,還有很多很多的名勝古跡。像孫吳經略江東,晉室永嘉南渡,隋代韓擒虎伐陳……都是要經過這裏的。

經過數百年的曆史痕跡,經曆了幾個朝代的盛衰興亡,這裏見證了太多太多的東西。而文人騷客到了這裏,也不免賦詩留念,感慨萬分。這橫江渡就會用它獨有的方式來迎接他們,那就是風浪。

李白這一路走來還真是很不容易,並不是路途坎坷,而是思緒荊棘。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一直縈繞在他身邊。對天下黎民百姓的擔憂,對自己這大半生命運多舛的感歎,慢慢的,吞噬了他觀賞風景的心情。來到這“微風輒浪作”的橫江渡,而時值海潮洶湧澎湃之際。李白不知不覺地就將那滔天駭浪的壯觀想象成悲壯的結局。

愁雲霧靄,昏天暗地之間,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這海浪像是奔著摧毀一切的信念而去,拍到岸上竟也發出如此巨大的聲響,仿佛是在發出勝利的號角。沒多長時間,這好似比金陵的瓦閣宮殿還要高的浪頭就有席卷而來。

李白站在渡頭,卻想起自己的從政經曆,不也像這條橫江一般?潯陽江的馬當之急浪,就已經夠險的了,卻沒想到這牛渚之險卻較之更甚,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白的從政經曆,不也是這樣嗎:一次比一次艱難,青年時期的李白幹謁諸侯,卻不想四處碰壁,一事無成;中年時期,李白奉召入京,仰天長笑“我輩豈是蓬蒿人”,卻也是落得個揮淚而返的下場;到了垂暮,北上幽州更是幾入虎口……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近在眼前,心酸也慢慢蕩漾。

站在渡頭前回首相望,看見的隻是雲山萬重,而看不見長安在何處。凝望,注視,卻一直沒有出現那個自己心中的長安城。恍惚間看著江水上連漢水,漢水又連上渭水,而這渭水,就經過那長安城。好像是從揚子津那裏上船,一直坐著,就可以到達自己想去的目的地。但是自己想去的那裏,還存在嗎?

這白浪如山的橫江,又怎麼能輕易地渡過?就連常年手執槳支的船夫,也是愁容滿麵,而那萬水千山外的長安,又怎麼能再回去呢,回不去了。

想慢慢地踱著步子歸去,卻隻聽更加洶湧的江水拍岸而來。李白知道,在那江流向水雲霧氣彌漫的地方,就是大海。在傳說中,海神的形象漸漸在李白頭腦中清晰。卻不想忽來一陣陰風,掀起一片驚濤駭浪,直直的拍在天門山。本想著能將完整的那一塊石壁衝開來,可卻在頃刻之間,李白變了神情。

李白看到了安祿山,那海神便是安祿山!那惡浪滔天成了千軍萬馬,那天門山就自然是潼關。李白控製住自己不要想那麼多,可是這其實自己想控製就控製得了的。他明明知道安祿山的一些秘密行為,也明明知道唐朝即將發生一場災難,可是,他卻無法挽救。隻恨自己不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李白正要離開這橫江渡,卻不想遇到了狂風即將來臨之際,於是,他便留下來,找了處酒家,飲上一壺烈酒,心裏想著,暴風雨還是想來是嗎?那就讓他來得更加猛烈吧!

於是,便有了《橫江詞六首》。

其一: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其二: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裏長。

其三: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楊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其四: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其五:橫江館前津吏迎,為餘東指海雲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其六: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感歎人生不過匆匆數十載,卻還要受到百般的折磨。黎民蒼生又有何錯,卻不想又要遭到鐵蹄的踐踏。秋季的枯黃正應了李白的心境。而宣城城東的那條宛溪卻讓他想起了青蓮鄉的盤江,雖然不如盤江那般大,卻也帶著些許家鄉的味道。城北的敬亭山,疏疏的落葉也讓李白想起了在青蓮鄉時的匡山,雖沒有匡山那般高危,卻也時刻透著些清秀怡人的芳香。

山林間星星點點的杜鵑花,那顏色仿佛像沾了血跡一般,紅得令人心生懼意。

李白的故鄉有很多子歸鳥,聽老人們說,這些子歸鳥兒為何叫做杜鵑,是因為傳說中,子歸是古蜀時杜宇的精靈所化。暮春時節,這鳥兒總是要總夜半時分就開始啼叫,直到第二天天明,直到口中滴出鮮血。

大概,這杜鵑花就是子歸鳥口中滴下的鮮血吧。

這裏無時無刻地存在著蜀中的氛圍,帶動著李白思想的情緒。

太守和長史對他非常熱情,李白也權當這裏就是家鄉,安穩的住了三個月。

三個月時間,李白除了遊覽各處的名勝古跡,就是將自己困在屋子裏讀《莊子》。當沒有錢買酒吃了,就寫幾首詩文給長史或者太守送去,他們便會送來一些接濟之財。很多時候李白剛剛拿到手的酒錢,就毫不猶豫地給了酒莊。他很喜歡紀老頭的酒肆中賣的“老春”。每當喝到了這到色清味醇的酒,李白便能安下心來。不會變得格外的浮躁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