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廣川(今河北)人。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是繼孔子、孟子、荀子之後和宋代朱熹之前儒家學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以治《春秋》為主業,認為“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微,則不知國之大柄”。
董仲舒生平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在西漢廣川(今屬河北景縣)。
董仲舒自幼聰明好學,少年時研習《春秋》,史書稱他曾“三年不窺園”。
成年後,董仲舒非常博學,門下弟子眾多,以“公羊學”聞名於世。所謂“公羊學”,是解釋《春秋》的學問,著作有《春秋公羊傳》,傳說是戰國齊人公羊高所著。《春秋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而“公羊學”在漢時非常流行。
漢景帝時,董仲舒被任命為博士。他常常公開為弟子講學,而慕名前來聽講的人絡繹不絕。他滿腹經綸、品行端正,受到當時人們的青睞。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武帝一改文景時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施政方針,即位伊始,即“詔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直言極諫之士”。
被舉薦者百餘人,其中公孫弘以明於《春秋》中選為博士;轅固生亦以賢良應征。其餘學申不害、商鞅、韓非法家之言,操蘇秦、張儀縱橫之說者,一概罷黜,不予錄取。這一次,董仲舒並沒有應征。
董仲舒之所以沒有應征,很可能與當時的政局有關。武帝即位之初,其祖母竇太後健在。竇太後崇尚黃老之學,憎恨儒學。武帝雖貴為皇帝,但朝中大事都要奏請她首肯。正因為此,儒學尚未興起就受到了嚴厲的摧殘。
公元前141年夏,武帝任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竇嬰、田蚡傾向儒學,他們推薦儒生趙絡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趙絡、王臧是詩學大師申培的弟子,他們建議立明堂以朝諸侯,用“束帛加壁,安車蒲輪”的特殊禮遇將申培從山東接來,商議明堂禮製。趙絡看到儒學即將興起,一時得意,竟奏請武帝從此不再奏請竇太後,以便推行儒術。結果,竇太後勃然大怒,派人私下調查趙絡、王臧,查出他們貪汙的事實,並以此責問武帝,武帝無奈,將二人下獄並迫其自殺。為此,竇嬰、田蚡被免職反省,申公以老疾為由旋歸故裏。
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去世,儒學的推行才真正沒有了阻礙。聰明的董仲舒也應時而出,適時地喊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長期鬱積的心聲。
竇太後逝世後,武帝乾綱獨攬,即位之初被扼殺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134年,武帝令郡國舉孝廉,策賢良,在內外政策上進行一係列變古創製、更化鼎新。
武帝詔舉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對策三篇即後世所謂的“天人三策”,對“罷黜百家”進行了理論上的闡發,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通,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在對策中,董仲舒還提出了“興太學”的重要建議,認為“養士之大者,莫大於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上,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也”。
概括而言,董仲舒“天人三策”中的主要建議如下: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春秋大一統,尊王襄夷;
建立太學,改革人才拔擢製度,反對任子訾選製。
董仲舒的建議為武帝所采納,以後在公孫弘等人的具體計劃下逐步得到實施。所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可謂為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確立儒家學說為核心的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後,董仲舒被任命為江都王劉非之相。不過,他的仕途並不順利。先是因為上書講“陰陽災變”而觸怒了武帝,險遭殺身之禍;後又遭到善玩權術的公孫弘的排擠,被故意任命為縱恣不法、屢殺大臣而聞名於世的膠西王劉端的相。
劉端對董仲舒雖尚能禮敬,但董仲舒恐日久獲罪,於是就稱病辭職,不再為官。朝廷議論事,常派人到他家征詢意見。居家不問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終老,被當時人譽為“群儒首”、“儒者宗”和“王佐之材”。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逝世。
董仲舒著作
董仲舒的著作有:
《舉賢良對策》
《舉賢良對策》共三篇,保存在班固《漢書·董仲舒傳》中。本部著伯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也表達了他的教育思想。其中包括的主要思想有:
1、教化為治國大務
董仲舒提出“更化”思想,實行德教,以改變秦朝重刑罰的錯誤路線。要重視教育,要移風易俗,穩定社會,達到長治久安。治亂廢興在於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由天命所決定的,如果其所持的觀點荒謬則會失去其統治的地位。董仲舒認為,教育直接關係到國家存亡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