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韓愈(1)(1 / 3)

韓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

韓愈生平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韓愈生於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因他的先世曾居昌黎(今遼寧義縣),故韓愈也自稱昌黎人。七世祖韓茂曾於後魏立過大功,被封為安定王。父韓仲卿,做過武昌(今湖北鄂城)令,官至秘書郎。在任武昌令時,因為政清廉,愛民如子,離任後當地百姓為他樹碑頌德,當朝大詩人李白寫了《去思碑》讚揚他的政績。韓愈的叔父韓雲卿曾任監察禦史,以文章名於當世。韓愈的伯兄韓會官至起居舍人,後來貶韶州刺史,善清言,有文章。韓愈就出生於這樣一個累世官宦的書香之家,自幼受到家學熏陶,對源於中土的儒家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

韓愈的母親早逝。3歲時,他又失去了父親。小小年紀痛失雙親,他的伯兄韓會承擔了撫養他的責任。韓會對韓愈後來的學術思想產生過重要影響。

7歲時,韓愈隨伯兄來到長安。這時,韓愈已能立誌於學,一日能記誦數千言,言出成文。所學包括經、史、百家之言,而以儒家文化的經典六經為主。

《舊唐書·韓愈傳》說他:“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他在後來《答李翊書》中也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誌不敢存。”表明他自幼服膺孔孟,崇信儒經。這種讀書生活對於他後來高舉儒家正統的大旗,力排佛老“異端”,具有重要影響。韓愈不僅努力鑽研六經,而且對三代兩漢的古文也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愛司馬相如、董仲舒、司馬遷、揚雄的文章,他後來力倡文學創新,鄙時文而尚古文,在青少年時期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韓會因黨元載,被貶官嶺南韶州,這時韓愈年僅10歲,隨伯兄到了南方。不久,韓會病死於貶所,韓愈由兄嫂鄭氏撫養,護送伯兄的靈樞歸葬於河陽老家。唐德宗建中、貞元間,李希烈等相繼作亂,中原多故,韓家百口避地江南。動蕩不安的時局,促使韓愈早年就萌發了治國平天下的誌向;長途的顛沛流離,又使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而避地於江南,又使他有一個難得的機會講習學業,沉湎古訓。

唐貞元二年(786),韓愈19歲,懷著經世之誌進京參加進士考試,一連三次均失敗,直至貞元八年(792)第4次進士考試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進士以後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韓愈又3次參加吏選,但都失敗;3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複;3次登權者之門,被拒之門外。

貞元十二年(796)七月,韓愈29歲,受董晉推薦,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這是韓愈從政開始。韓愈在任觀察推官3年中,一方麵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外,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

貞元十六年(800)冬,韓愈第4次參吏部考試。貞元十七年(801),通過銓選。這時期寫的《答李翊書》,闡述自己把古文運動和儒學複古運動緊密結合一起的主張,這是韓愈發起開展古文運動的代表作。這年秋末,韓愈時年34歲,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韓愈步入京師政府機構任職開端。任職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貞元十九年(803),韓愈寫了名作《師說》,這是韓愈係統提出師道的理論。

貞元十九年(803)冬,韓愈晉升為監察禦史,在任不過二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饑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韓愈任職陽山令3年,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漁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陽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與青年學子呤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今見之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尤其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夏秋之間,韓愈離開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元和三年(808),韓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809),韓愈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晉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選,完成《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

元和九年(814),韓愈任考功郎中知製誥,第二年晉升為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協助宰相裴度,以行軍司馬身份,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