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韓愈(1)(3 / 3)

韓愈的智慧

韓愈生於唐代中葉,是藩鎮割據、中央集權削弱的時代,又是佛教泛濫的時代。他基本代表世俗大地主的利益,欲以恢複古道作為挽救時局的方針。他主張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要求采取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減輕對人民的剝削。他又猛烈攻擊佛教,以維護儒家的道統。韓愈博學多才,其思想涉及教育、人性、治國、舉才等眾多方麵。

韓愈的教育思想

韓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點就在於他作《師說》,提倡尊師重道。尊師重道的思想既是他維護儒家道統思想在教育領域中的表現,又是針對中唐以來教育事業中出現的種種流弊而提出的,這種思想不僅在當時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而且至今仍閃耀著光芒。

教師的任務和標準

韓愈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道”,即傳儒家道統,傳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受業”,即授業,是指講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經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古籍文獻、具有一定的讀寫能力,受到文化學識技能方麵的教育;“解惑”,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解答學生們在“道”與“業”兩方麵的疑惑。

韓愈認為,“傳道”、“受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任務,而這三項任務是緊密相聯的。

在韓愈看來,教師的任務重在“傳道”,古文、六經之類隻不過是載道的工具;“受業”是為“傳道”服務的,“傳道”是通過“受業”完成的。他認為如果教師隻是“習其句讀”而不“傳道”,那是“小學而大遺”,即因“小”而失“大”,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任務。很明顯,韓愈重師是為衛道,強調教師的基本任務是為恢複儒道的傳統。

那麼,在韓愈看來,教師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韓愈雲:“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意思是說,無論社會地位是高或是低,無論年齡是長或是少,誰掌握了道,誰就是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沒有一定道,那就不成其為教師。學生“從師”,即“從師道”,是向老師學習其道。為人師,必須忠於道,必須傳道衛道;而傳道又是通過授業來實現的。所以,衡量教師的標準:首先是“道”,其次是“業”。凡是具備了“道”與“業”的,就可以做教師。

學業的精進在於勤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意思是說,學業的精進在於勤奮刻苦,學業的荒廢在於嬉戲遊樂;為人行事的成功在於深思熟慮,而敗毀在於因循苟且。

韓愈所說的“勤”表現為口勤(多吟誦),手勤(多翻閱),腦勤(多思考、多體會),日以繼夜地學習。

韓愈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編”,“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不絕口地吟誦佰家六經文章,不停手地翻閱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燈來接續日光,勤奮以學,長年不懈。這是韓愈對前人治學經驗的總結,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學和教學的寶貴經驗的結晶。

在博的基礎上求精

韓愈在教學實踐中領悟到了博與精的辯證關係。博與精是對立的統一,沒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沒有精,博也隻不過是一種大雜燴。

韓愈一方麵強調博學,提出“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俱收並吉,待用無遺”。無滿足地追求,而又力圖有所收獲,重大的細微的都不放過,待用而全不遺漏。

另一方麵,韓愈又要求精約,提出“提其要”、“鉤其玄”。這就是說,教學時要提出綱要,讓學生把握住要點,引導學生探索其精微之處,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實質。

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

韓愈認為“師古聖賢人”,要“師其意不師其辭”。以古人為師,不必拘泥於章句文辭,而是要學習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如果隻會背誦、模仿“古聖賢人”的陳詞濫調,那麼到頭來隻不過是一個“剽賊”罷了。所謂“降而不能乃剽賊”。

韓愈讚成吸取前人的優秀成果,又反對沿襲剽竊,主張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他不讚成“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那種謹小慎微地追隨世俗,沒有創見地抄襲竊取一些陳舊書籍,是沒有出息的。他讚成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並且能“閎其中而肆其外”,學問博大精深,形式豐富多彩,風格雄渾豪放。他鼓勵創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

韓愈在文學上的高深造詣,能夠造語生新,獨具風格,自成一家,就在於他能很好地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