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間,虞順恩進來了。虞洽卿劈頭就問:“順恩,三北公司輪船走川江一事,與四川方麵交涉得如何了?”虞順恩道:“已經說好了,四川方麵同意公司的船進川江,不加扣留。這可是好大麵子,本來,隻有外國輪船才能進川江的。”虞洽卿聽後,點頭道:“好!”當時,蔣介石雖然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四川卻處於軍閥割據狀態,時有戰爭發生,運力十分緊張。在四川,航運業有利可圖,卻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如果沒有洋人商船旗幟,極有可能被軍閥扣押,國內輪船公司一般不敢前往。虞洽卿什麼錢都敢掙,本著“人易為之,我則避之;人難為之,我必為之”的宗旨決定闖一闖蜀道,準備用“富陽號”與“吳興號”開辟宜昌至重慶航線。他派人向航線所經之地各派軍閥宣傳,說三北輪船不掛洋人旗幟,實為長國人誌氣,凡是中國人理應幫襯。同時,極力宣傳三北公司運費低廉,對四川各界大有好處。又在長江沿岸向貨主宣傳,輪船如果被扣,三北公司負責賠償所有損失。虞洽卿這樣說當然有人信,很快來了很多貨主。臨行前,虞洽卿派人在輪船上漆上“大中國”三個大字,用以宏揚愛國精神。這樣一來,三北輪船竟然一帆風順,獲利甚豐。虞洽卿趁熱打鐵,又購進了一些船,開辟了長沙、津市等地航線,隨後組裝了一批非常受貨主歡迎的容量大、設備簡陋、運費低的四五百噸的貨船。他還開辟了上海至漢口的特快班輪,生意紅火,這使得他的航運業稍稍喘了口氣。就這樣,在虞洽卿的苦心經營下,虞洽卿的輪船公司終於越做越大。到抗戰前,虞洽卿的三個輪船公司占全國輪船總噸位的七分之一,“為民營冠”。
蘆溝橋事變以後,日軍向華北大舉進攻,虞洽卿應召參加國民黨政府國策會議。8月13日早,日軍向上海發起進攻。這就是八·一三事變。開始的時候,虞洽卿抗日比較積極,分別在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上海救濟會任監察委員之職。八·一三事變以後,日軍發動了大舉進攻,人民群眾流離失所。8月底,租界內聚集了七十萬難民,風餐露宿,哀號啼哭,工部局雖然覺得這些難民影響“市容”,卻又無可奈何。虞洽卿主張組建華洋合作的救濟機構,工部局對此非常歡迎,因為此舉正好符合工部局的需要。虞洽卿於是發起成立了“上海難民救濟協會”,由他任會長,袁履登任秘書長。虞洽卿四處奔走,征集募捐,發放救濟,先後收留難民八萬餘人,花費九百七十餘萬元,算是做了一件善事。
這時,上海已被日軍封鎖,市內糧食告急。虞洽卿看到日軍勢大,明哲保身,很少拋頭露麵了,連著名的“上海市國民對日經濟絕交委員會”都找不到他的名字。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救濟難民廟上。他為寧波同鄉征募到大批捐款和衣物,還用輪船將他們免費運送回鄉。
一日,他偶遇已經休業的夢蘭二姐,回頭望了望。跟班忙問:“洽老可是看中了?”虞洽卿點點頭。隨從笑著說:“您為何單單看中了夢蘭二姐。”虞洽卿道:“我已經老了,年輕人哪會真心侍候我一個老頭子,隻有夢蘭二姐這等年紀之人才適合我。”隨從會意,找人攛掇夢蘭二姐重操舊業。自此,虞洽卿每日去夢蘭二姐處消遣兩三小時,或送綢緞,或送首飾。夢蘭二姐仿佛遇到了財神,每天都精心打扮,靜候虞洽卿的到來。虞洽卿來後,夢蘭二姐極盡女人之能事,悉心伺候虞洽卿,哄得他心滿意足。這一老一少,時常出沒於巷間閭裏,隻是不敢過於招搖。全因時逢抗戰,虞洽卿已在報上發表聲明:抗戰期間,誓與國民共度難關。
11月12日,上海最終淪陷。在戰爭中,三北公司損失巨大:三萬噸船被國民黨政府炸沉,封鎖江陰要塞,防止日軍艦隊進入;兩萬噸行駛在長江上的船因吃水較深,無法進入川江,又因江陰堵塞開不回來;留在上海的四萬噸船一時不能活動。就在虞洽卿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事情有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