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特別喜歡看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久而久之我也成了一名追逐者。有期節目中,心理學谘詢師樂嘉對一名嘉賓進行了開導,這位嘉賓對人總是熱忱有餘,熟悉的親友會感到他的真誠,但總覺得有點過,讓人感覺不到互動的輕鬆愉快,自然很多事都難以達成心願,以至在戀愛的道路上一直單飛。樂嘉敏銳地發現了他交友失敗的原因,於是誠懇地告誡他,做人禮節要謙卑有度,過了哪怕是百分之百的真誠,也難以換來想要的結果,而且往往會適得其反。
心理谘詢師的教導對我的震撼很大,因為自己在對待朋友上有過類似感受,以至於使對方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過去我總是別人叫到幫忙就幫忙,內心還覺得對方總是欠著我的情,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久了別人會覺得“好使你”,甚至會打破平等交往的關係。因為研究民主問題,也愛思考,同時谘詢了幾位好友,並采納了他們的意見,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這就充分證明禮節要有度,絕非人心所想,我對他好他就得對我好,其實有時過了恰恰相反,因為人們都有一種平衡心理,一旦你熱忱過了,則會打破平衡,形成非平衡狀態。
自己成長中的教訓與收獲,常常會用到教育孩子上,就人際交往禮節上的問題,我便給孩子好好地上了一課,教育他要待人誠懇、對人有禮,但不能沒有度,始終做到平視前方、落落大方、友好相待,甚至於從內心支持粗獷野性一點,絕不能拘泥於細節,使謙虛變成累贅。同時告誡孩子,與人交往要看局,比如我在川東工作時,城市不大,加之從事組織工作,機關裏的幹部都認得,見了老遠都會打招呼,而且成了血緣社會禮儀評價標準。當我到成都工作後,開始也愛主動打招呼,結果常常熱臉貼在了冷屁股上,不得不叫我認真思考一番,從社會結構分析中發現,市民社會不同於血緣社會,相互之間缺少聯係紐帶,多追求的是自我的個性,加之經濟的獨立,這上層建築就更如此,於是我隻好移風易俗,除了單位同事和好友外,再沒有心思主動招呼過,因為必須懂得移風易俗,否則便會矮化自己。所以,打招呼也是一門大學問。
總而言之,人與人交往,需要禮節,但這其中也有大學問。一定要掌握好度,保持平等的心態,堅持平和的心境,做到自然地相處,才能使對方既能感受到真誠,又能使雙方交往覺得輕鬆,由此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智慧點經:待人有法,禮節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