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獨的身影,精神錯亂者,要走向他最終應該去的地方了。19世紀的一介病夫,一變而為20世紀的千麵英雄,既受到革命者的頂禮膜拜,又受到法西斯主義的陰險利用,還受到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敵視、攻擊和嘲弄。哲學家、詩人、貴族激進派、虛無主義者……各種頭銜紛至遝來。他好像成了過河的卒子,難以找到固定的位置。
1.備受爭議的人
德國人舍斐爾曾對尼采有過這樣的描寫:他中等身材,留著平頭,穿著堅牢的粗布衣服,儼然一副窮相;他的臉缺乏知識分子的表情,那閃爍著的瞪出的雙眼和長垂的胡子,常給人一種極度低卑的錯覺。就是這個尼采,卻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人們對他的評價的分歧之大,恐怕在整個人類思想史上也是:罕見的。
當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投向社會時,就引起了兩種相反觀點的激烈爭論。埃德爾施坦認為,尼采是“希臘精神的最有眼光的近代解釋者之一”。愛爾斯把《悲劇的誕生》說成“不論用什麼標準去衡量都是一本偉大的書”。還有人甚至說“這是一部天才的著作,在對希臘思想的理解方麵開辟了一個新紀元”。考夫曼則在該書的新英譯本序言中把它稱之為“曾經寫出的含義最深遠和最有影響的關於悲劇的研究著作之一”。還是這部《悲劇的誕生》,卻被有的人說得一無是處,什麼學問淺薄、自大狂、眩暈等,連同尼采的學識和人品都遭到了指責。就連同行維拉莫維茨也認為尼采對專業毫無所知,把一些東西搞得亂七八糟。
當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辭世半個世紀的尼采又和法西斯主義連在了一起。諸如“法西斯主義思想家”、“法西斯主義思想的先驅者”、“反動哲學家”、“帝國主義戰爭的鼓吹者”,等等,都成了尼采名字的前綴。這對於一個思想家來說,無疑是最壞的評價。相反,也有許多人認為,尼采是一位“偉大的無神論者”,“反抗基督教傳統,連同全部歐洲近代文明的鬥士”,“具有開創性思想的人物”,“頌揚生命意義的哲學家”,認為尼采不是一個反猶太主義者,不是一個軍國主義者,不是一個歌頌和追求政治權勢的哲學家,而是一個反法西斯的思想家。
這兩種根本對立的評價,或者是完全肯定,或者是完全否定,或者是捧上天堂,或者是打入地獄,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伴隨在尼采的身後。
尼采及其思想之所以備受爭議,是因為尼采的著作裏既有神奇的合理思想,也有荒謬的糟粕;有精辟的、沁人心脾的見解,也有荒唐的、讓人無法接受的看法;有積極的、催人奮進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使人不再關心社會的觀點;有開拓性的心理分析,也有獨斷l生的結論。他那震撼人心的言辭和觀點,如“上帝死了”、“一切價值重估”、“自我超越”、“打倒偶像”、“超人”等都包含著對那個時代的反抗,也表達了當時特定階級的病態心理。但是,尼采沒有意識到,個體生存固然重要,而個體並非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個體的生存離不開他人的存在,處於共同的社會的需要而禁止某些行為也是完全必要的。另外,尼采反基督、非道德的諸多觀念確實包含了與人道主義不相容的殘酷因:素,這正是法西斯主義以及某些逆曆史潮流而動的學說利用尼采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尼采學說的多重性,使得他可以成為向人提供多種思想的思想家,也使得抱有不同目的、不同動機的人都可能熱衷於尼采的著作。美國學者克瑞恩·布林頓在1948年就曾經說過,一些人對尼采的學說感興趣,無非出於三個目的:“一些人是想從中獲得能夠產生滋補、止痛、振奮和慰藉等效果的美學經驗;另一些人對他在‘現實地’研究人類社會行為中作的貢獻以及他對於一切所謂‘道德自然史’的嚐試性勾勒感興趣;還有一些人則是企圖從他那裏找到某些對於今天看來是一種新的宗教信仰,即納粹和法西斯主義信仰的理論支持。”眾多的人之所以想從他那裏得到三個或更多的目的,正是因為尼采的著作裏直接或間接的包含有不同的人所需要的三個或更多方麵的內容。
尼采及其思想之所以備受爭議,還因為尼采著作本身的因素。他的書不同於體係著作家的書,在風格上大都以斷想式的形式寫成,有時在講某一觀點、事件時突然停止,而去述說其他的事情,並且書中有大量的隱喻、反語和極端的言詞,使人的理解發生困難,易於發生歧義,不易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在尼采的著作中,閃光的思想往往包含著讓人吃驚的荒謬,在荒謬的議論中也往往包含著讓人受啟迪的思想火花,真理與謬誤相互交織,從而必然給惡意歪曲者製造便利條件,也必然引起人們對他本人及其著作的不同看法,使得不同的人抱有不同的目的,都可以來他這裏尋求到精神的安慰和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