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他走向何方(1)(2 / 3)

對於尼采這樣一個給現代西方社會意識帶來戰栗的人物,我們很難用進步或者反動的政治概念去概括他,也很難用積極或者消極的思維定勢去說明他。我國學者趙建文的一段話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他說:“尼采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帶著一股強大的颶風向人們宣布,現代歐洲的社會意識發生了危機,傳統文化到了末日,人應以個體生命為尺度去衡量一切東西的價值,釋放自己的意誌,追求自己的生命的意義,迎接生命意誌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信仰觀。同時,他在論述這些問題時,在他的批判性思想的雷鳴閃電中,夾帶著明顯的貴族氣和個人至上主義”。

2.病史和病曆

尼采的一生,可以以10年為計。他10年的童年和少年生涯,是基督教堡壘家庭中的小牧師;10年的中學和大學生涯,由對基督教的信仰轉向意誌哲學;10年教授生涯,是思想的大轉折時期;10年的漂泊生活,是脫出常規的生存和著作的黃金時期;10年神經錯亂,處於生命的夢與醉之中。縱觀尼采的一生,無論什麼時期,病魔的身影都始終伴隨著他。

1897年4月,伊麗莎白接替已故母親對尼采的護理工作,帶著尼采遷往魏瑪一所住宅。在這所房子裏,她不僅看護患有精神病的哥哥,而且還把哥哥的書、手稿、筆記收集起來。

伊麗莎白對尼采的著作、書稿、筆記是十分感興趣的,早在哥哥精神錯亂後的第三年,即1891年,就在尼采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開始了收集整理工作。1891年12月,伊麗莎白從南美的巴拉圭回到瑙姆堡,改變了原來準備編輯出版已故丈夫著作的計劃,轉而開始籌備出版一本尼采著作集。次年7月,她作出了出版《尼采文選》的初步計劃,而後返回巴拉圭。自1893年起,社會上對尼采著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出版商諾曼決定出版由蓋斯特編輯的《尼采文選》。9月,當伊麗莎白自巴拉圭回德國後,很快發現了這一動向。她堅決反對蓋斯特正在進行的關於尼采傳記的寫作,堅持由她來為尼采作傳。於是伊麗莎白立即著手改造尼采當時的病房,把一層樓改成了尼采文獻檔案館;她取消了蓋斯特作為尼采文稿編輯人的職位,另聘用費利茲·科格爾接替該項工作;她接受了一直由蓋斯特收藏的尼采文稿,並且從尚未出版的尼采自傳《看,這個人》中摘去大量材料準備寫一部兩卷本的尼采傳;她從奧弗貝克那裏要回了尼采寫給這位朋友的全部信件……當時,她的母親強烈反對她在尼采病房的樓下和科格爾一起整理尼采的文稿,於是她將全部文稿檔案又轉移到另一所房子裏繼續整理。1894年底,出版人付給了病中的尼采14000馬克的稿費,其中有6000馬克被伊麗莎白轉入了她自己的名下。不久由伊麗莎白編寫的《尼采傳》第一卷完稿。這時,伊麗莎白對尼采文稿的占有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1895年12月,也就是她母親去世的前一年,她以每日向母親提供固定生活費為條件,迫使母親同意由她全權處理尼采的文稿。接著,她又把尼采的全部檔案、文稿轉移到魏瑪,並解除了科格爾的尼采文稿編輯職務,由她自己和莎麗絲一起編輯尼采的著作。不久,母親去世了,尼采的全部文稿連同尼采本人都在她的直接控製之下,她可以無所顧忌地做她想做的事情了。

在魏瑪,伊麗莎白幾乎全身心地投入文稿整理工作。重病的尼采得不到安靜的環境,當然更得不到應有的照顧。1898年夏天,尼采由於中風,身體狀況嚴重惡化。次年,尼采身體繼續惡化,幾乎無力說話了。這位歡樂的酒神即將走入永恒的黑夜。

尼采疾病的特有症狀,從小時候就出現了。生下來不久,就發現他有慢性頭痛症、視力衰弱症。

1850年,6歲的尼采由於習慣了鄉村寧靜的生活,不大適應小城的教堂、街道和人群,發現眼睛近視,伴有間斷性頭痛,母親用冷敷、淋浴和散步等方式給他治療。

1854年,由於身體不適,從本年複活節到第二年複活節期間共缺課41天。

1856年,嚴重的眼疾和頭痛等疾病,使他兩年中缺課33天。

1861年1月,他在給母親的信中說:“我頭痛不斷……連續兩夜不寐,間隔發冷和出汗。”

1862年,在普福塔學校頭痛劇烈發作,那時的病曆本上寫著:“一個多血、粗壯的人,目光明顯呆滯、近視,常患部位不定的頭痛。”

1863年4月,身體不適患黏膜炎和乳突炎住院治療近一個月。

1864年12月,在波恩大學期間,因與一位熟人決鬥,鼻梁受傷。

1866年4月,第一次患有失眠症,長期以來不問斷的工作習慣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