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醫藥、衛生界人物(1 / 2)

古世忠

古世忠(1882—1968),回族,祖籍武都縣。清末到麥加朝覲,故稱“哈智”。民國初年到臨夏行醫,民國十七年(1928)移居韓集,開設“育生堂”藥店,1956年公私合營時合人韓集診所。1958年在韓集衛生所任中醫大夫。古世忠出生中醫世家,自幼受祖父指教,後經臨床實踐,醫術日精,擅長婦科、兒科,精於“固本”,人稱“溫補先生”。處方列入《甘肅省驗方集錦》。一生授徒5人,晚年行動不便,卻從不拒絕求醫者。家道雖不富裕,但時常以藥資助貧窮患者,對缺醫少藥的韓集周圍地區的群眾提供了不少方便,至今受其惠者仍有口皆碑,足見其功。

金可南

金可南(1883—1976),臨夏縣橋寺鄉尕金家村人,兄弟四人,行三,世代務農。青年時學得烹調手藝,人稱“金廚子”。後遇一道人因病臥倒門口,救治到家,精心護理,道人臨終時贈以治骨折秘方,囑其用於治病救人,不可斂財。此方治粉碎性骨折療效比較顯著,求醫者絡繹不絕,金可南遵囑不索錢物。四川、青海、新疆、蘭州等地的病人也慕名前來就治,治愈骨折病人無數。金可南去世後,其子孫按照秘方,繼續行醫治病。

楊華

楊華(1883—1930),號春軒,和政縣達浪鄉楊家窯村人。民國初為和政名醫。祖名俊,清末庠生,精醫理,傳藝於楊華,並囑其“百業之中唯醫可以躬行實踐,醫精,則能濟世、壽人”。楊華苦學古今藥理,終成名醫。他醫德高尚,無論富貴貧賤,有招必至,治病救人。民國十七年(1928)寧河(今和政)城被圍時,城內瘟疫流行,楊華研製藥方,防疫治病,救人無數。民國十九年(1930)不幸因牆倒塌被壓而逝,終年47歲。鄉人感德,送葬者數百人。

王誌仁

王誌仁(1891—1961),臨夏縣刁祁鄉友好村人。青少年時期就讀於臨夏市文廟私塾,後入蘭州師範,畢業後在臨夏任教。他愛好中醫,長期堅持自學,細心揣摩,1943年棄儒從醫,在尹集“福順堂”坐堂行醫。1946年在馬集自開藥鋪,售藥坐堂。1956年公私合營後,入聯合診所,1958年轉人馬集衛生院。以婦科見長,在刁祁、馬集一帶頗有名氣。王誌仁傳藝於子聯奎、孫克儉,祖孫三代均歿於醫療崗位,救治病人無數,為當地群眾稱道。

曾雨亭

曾雨亭(1897—1957),祖居北塬曾家坡跟,後遷臨夏城內。少時務農,隨父經營中藥材,稍聚資金,即與人合資開設“集生堂藥店”,善於經營,生意興隆。後又獨立開店,炮製中藥遵守古製,經營公平無欺,很快發展為臨夏中等富商大戶後,樂善好施。民國十七年(1928)“河湟事變”後,難民雲集城裏,瘟疫流行,曾雨亭收治患者免費提供藥物。次年臨夏饑荒,在曾家花園設粥棚10天,賑濟災民。抗戰時期臨夏私立興華小學開辦時經費困難,他捐款相助。因其名望,被商界推選為導河縣(今臨夏)商會會長,1946年10月被推選為全國商會代表(因故未出席)。臨夏解放後因年事已高,結束商務,在家閑居。

馬蓮舫

馬蓮舫(1899—1983),回族,原籍臨夏市城關鄉胡家莊,後遷居臨夏縣井溝鄉。幼時人大拱北念經。1951年去四川閬中縣蟠龍山巴巴寺拜師學醫,曆時10年,苦心鑽研中醫學理,掌握了“珍珠丸”、“萬靈丹”、“風明散”等成藥配製秘方。學成後歸鄉,先後在寧夏、夏河、臨夏市八坊醫院、市醫院中醫科為病人精心治病,1980年晉升為中醫主治醫師。

馬蓮舫在長期治病過程中,摸索運用“不通則痛,痛則不通”之理,潛心研製出治療脈管炎獨方,親手炮製中藥,治愈率達80%以上,受省內外患者讚譽。他除擅長治脈管炎外,善於治療疑難雜症,曾治好長期輾轉求醫不愈的數名婦女閉經不孕症。水泉寺有一婦女長期患嚴重風濕性心髒病和關節炎,臥床不起,經服用“珍珠丸”並精心調理,能下床活動,但因家庭困難停止服藥,馬蓮舫免費送藥,使其康複。在診病中百問不厭,頗有耐心,有長者風度。晚年慕名求治者甚眾,馬蓮舫來者不拒,病人大多滿意而去,七十高齡仍看病不輟。

牛敦

牛敦(1904—1960),字孝威,康樂縣八鬆鄉八鬆村人。自幼深受叔父牛載坤言傳身教,對學習極為用功,後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省立第一中學,受聘在樹風學校任教。民國十七年(1928)遷居臨洮,民國十八年(1929)隨叔父去南京,考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辦曉莊師範。翌年學校停辦。經水梓、牛載坤介紹,拜名醫施今墨為師,潛心苦學中醫,多得正傳。民國二十年(1931)中央國醫館蘭州分館成立,即返蘭州,任國醫館主治醫師兼中醫研究室及藥物研究室主任,後任副館長、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