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在黃家園寓所開設門診,又受聘為張掖路“同仁堂”藥店坐堂醫師。蘭州中醫學院成立後聘為教授,教學中深入淺出,透徹明了,所授課目深得學生喜愛。牛敦醫術高明,尤長婦科,名噪省垣。
王煥英
王煥英(1907—1984),女,原籍蘭州市,蘭州市華英女子中學畢業後,考入英國人在蘭州辦的博得恩醫院婦幼班。民國十七年(1928)畢業後到青海省中山醫院,後又到武威河西醫院婦產科工作。1948年她隨丈夫調臨夏衛生院,後辭去醫院工作,與其夫唐振文在城內南街開設“天德診所”。當時臨夏無婦產科,民間舊法接生,產婦嬰兒多有死亡,王煥英目睹婦女痛苦,決心用所學之長,造福於民。向群眾廣泛宣傳新法接生的好處,動員舊接生婆到診所學習接生技術,口傳身教,上門接生,終於培養出了一批新法接生員。1958年她倡議舉辦新法接生培訓班,全麵推廣新法接生。王煥英為民解憂的精神,深得群眾讚譽。1956年當選為首屆臨夏州人大代表,並任州文教衛生處副處長、州醫院副院長等職。
宋承周
宋承周(1916—1973),曾用名厚才,字應天,原籍臨夏縣雙城,民國時期遷居臨夏市爐院街。青少年時期就讀於導河縣(今臨夏)中山小學、五縣聯立中學,畢業後隨父研學中醫,後與人合開“蘭茂堂”和“中和堂”藥店,診病售藥。解放後曾到臨夏市中醫進修班學習,1958年經省衛生廳考試合格,保送到北京中醫學院教師教研班學習兩年。期間刻苦鑽研中醫學理論,畢業後分配到甘肅中醫學校任教師,主講《金匱》、《內經》等中醫基礎課,後因患病退職。1964年複職,在臨夏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任中醫大夫,擅長內科消化係統、婦科等病的診治。
宋應天一生從醫,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豐富,但到老仍孜孜不倦潛心研究,長期養成每天淩晨5點多就起床讀中醫經典著作的習慣,直到病故仍手不釋卷。對病人一視同仁,細心診斷,認真開方。由於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就醫者絡繹不絕。“文化大革命”中,他同家人被遣送到康樂縣八鬆公社落戶。他在逆境中仍堅持為周圍群眾看病。1972年,距他家5華裏的韓家村有一人患骨髓炎,因家境貧寒,無錢醫治,他多次主動上門診治,使患者基本痊愈。1970年魏家寨一老年婦女患病長年臥床不起,他所開處方在當地缺藥,就囑親屬從臨夏購買,無償送給病人,使病人康複。在八鬆居住的數年間,為缺醫少藥的偏僻山區群眾治病無數,方圓百裏有口皆碑。
落實政策後宋應天全家返城,他在州醫院中醫科掛牌診病,他精湛的醫術,為病人解難的精神,使州醫院中醫科名聲大振,慕名就診者天天在診室外排隊等候。他有時連喝口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但從不厭煩,不處理完病人決不休息(這時隻有工資,無獎金紅包之類)。後來自己患病,仍堅持早上上班治病。1973年2月24日宋應天因病去世,享年57歲。
邱昌彪
邱昌彪(1929—1988),廣東人,早年僑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新中國成立後,抱著建設祖國的願望,毅然回國。1955年支援大西北來臨夏,分配到州醫院工作。當時州醫院條件差,沒有專職眼科醫生,許多眼疾患者得不到治療,他改攻眼科,學習外國、外地的先進經驗,在治病中不斷探索,成為著名眼科醫生,先後給530多名白內障患者施行手術,無一例差錯,各種眼病患者經他治療,很快痊愈。他在治療中精益求精,醫德高尚,不收禮物,不圖錢財,急病人所急,從北京、廣州、蘭州等地郵購配件,為很多近視眼、眼病患者配上合適的眼鏡。當地群眾盛讚其德,四川、寧夏、青海等地的病人也慕名前來就診,病人盈門求治,他一一接待,使病人滿意而婦。1978年他身患肝病,仍堅持為病人服務,並在工作之餘寫出眼科論文8篇,引起國內同行注意。出席第二次全國歸僑代表大會,1979年被選為臨夏州人代會代表、州政協常委、州僑聯副主席,1988年因患肝病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