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著名工匠(1 / 2)

王宣 王訓

王宣、王訓,元末明初人,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北土坡王家大村。明洪武二年(1369)因官府征調到蘭州,居住蘭州五泉山下祿家巷,後移居繡河沿,再遷王保保城,數年後定居永靖小川上古村。兄弟二人為鑄造高匠,據王氏家譜載:“我王宣、王訓二世祖,於洪武四年(1371)鑄造將軍柱兩根,又於洪武年壬子(1372)鑄造一根,再於洪武九年歲丙辰(1376)鑄一根,曆時數年竣工。”這將軍柱是當時衛國公馮勝為建黃河浮橋,命王宣、王訓所鑄,用於兩岸牽引、固定浮橋,稱“將軍柱”。每根高3丈餘,直徑5尺多,重數噸。自1376年至1909年蘭州黃河鐵橋建成,曆時500多年,將軍柱屹立黃河兩岸,浮橋暢通,為鑄造之冠,迄今一根仍屹立黃河鐵橋旁。為蘭州轅門鑄造鐵獅一對,造型逼真,精美絕倫,惜毀於戰火。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王氏後代王明山遷居河州城南開設爐院(今新華街南端),後人稱爐院街,取名“萬成爐院”,鑄造的鏵、鐵鍋、鍾、磬等產品銷往甘、青、川三省。並在蘭州、榆中、臨洮、靜寧、隴西等地開設爐院,鑄造農具就地銷售,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傳播鑄造工藝。直到解放初期,王氏爐院仍名噪一時。

石楊保

石楊保(1865—1946),臨夏市折橋李孟村人。河州馳名“木掌尺”。民國二十年(1931)任總掌尺,設計重建臨夏市南關清真大寺。1932年應馬鴻逵之邀,帶50多名工匠到寧夏修建“將軍府”,並維修銀川城樓。民國二十二年(1933)主持維修水泉清真大寺,所酬錢物均捐於寺。民國二十七年(1938)重修河州萬壽觀玉皇閣,曆時7年餘,工程收尾時病逝於觀中。一生設計建造的宏偉建築多經戰亂、十年“文革”被毀,現存的紅園牌坊(原臨夏隍廟牌坊,拆遷重新安裝到紅園門口)是其僅存於世的作品,堪稱西北一絕。

綻成元

綻成元(1903—1980),回族,臨夏市城關鄉祁家莊人。河州磚雕“綻派”代表人物。他自幼家貧,無錢上學讀書,15歲即拜磚雕藝人馬一奴斯為師,潛心鑽研磚雕技藝。他勤奮好學,深得師父喜愛,師父將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他心領神會,用心琢磨,技藝大進。20多歲即滿師,在甘、寧、青各地獨立帶領工匠,建造清真寺、拱北。所建工程都以造型美觀、氣勢宏大而馳名。尤其是鑲嵌在整體建築上的磚雕造型,更是為整個建築增輝添彩,名揚西北。馬步青在河州老家修建私人官邸——“東公館”時,綻成元應邀為“東公館”雕刻磚雕。他用8年時間和心血,雕刻出《江山圖》、《山村小景》、《百子圖》、《雙品富貴》、《雙壽圖》、《連連富貴》、《芭蕉竹圖》、《蠍虎捧壽》、《菊花竹圖》、《五蝠捧壽》、《長壽富貴》、《富貴壽考》等巨幅磚雕上百幅,分別鑲嵌在“東公館”的曲徑回廊、洞門照壁、亭台樓閣,和整體建築渾然一體。迎門正麵影壁是一幅高8米、寬6米的大型《江山圖》,圖中紅日高照,山勢崢嶸,無垠的碧空飄蕩著白雲,波光粼粼的江水環繞著小島,蒼鬆翠柏布滿巍峨的山巒,江麵上白帆點點,鬆林中樓閣玉立,萬裏江山盡收一圖,周圍雕刻著古典圖案,14顆剛勁的行草,形象準確地概括了全圖意境。洞門兩邊是兩對插著牡丹的古瓶,古瓶采用雕刻鏤空手法,精雕細刻,逼真典雅。正中是一架葡萄,玲瓏剔透,使人垂涎欲滴。一進洞門,正前方照壁上的大型《鬆月圖》,圖中明月高照,古鬆蔥蘢,群岩間清泉奔流,山花爛漫,生動地展現出“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正院南房兩邊坎牆上,左邊是紅日高照下含苞欲放和次第盛開的牡丹,右邊是“出汙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荷花。磚木結構的三層高樓兩邊,各雕一幅大型圖案,其右一幅奇石小草上蒼翠繁茂的芭蕉挺拔卓立,其左一輪滿月下茂林修竹淩空向上,兩相對映,清幽恬靜。東公館磚雕極多,無不栩栩如生,成為“全國罕見的磚雕珍品”,也成為臨夏磚雕藝術保存最多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後,綻成元參與臨夏紅園的磚雕和布局設計,與周聲普一道完成紅園多處磚雕。他晚年參與創作水泥雕,為用現代材料搞古典建築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周聲普

周聲普(1908—1987),回族,臨夏市八坊大西關人。出生磚雕世家,臨夏磚雕多出其手,東公館、蝴蝶樓磚雕有其作品,臨夏紅園現存大型磚雕《山水圖》、《牡丹圖》、《翠竹園》、《菊花圖》、《石鬆圖》、《海水朝陽》等,無不形象逼真,向以臨夏“周派磚雕”著稱。他一生授徒很多,現臨夏磚雕、水泥雕大多師承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