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貴
劉玉貴,生於1909年,永靖縣峴塬鄉劉家村人。20歲跟本村名師劉順先學木工,吃苦勤學,很快出師帶徒。為提高技藝,他到蘭州、臨夏、青海等地的大小寺廟細心學習古建築藝術,經多年潛心研學,技藝出眾,經他設計建造的寺廟等大型建築以設計獨特、造型美觀、工藝精湛聞名。他先後設計修建了東鄉唐汪川峽口下拱北、唐汪川紅塔寺、叭咪山百子宮、唐汪川唐家大寺和臨夏縣大夏河雙城大橋。1958年負責修建永靖英雄渠黃河渡槽,渡槽長160米,其中拱形54米,拱圈90度,弧高11米,在黃河上架起這樣的大渡槽,勘稱史無前例,大家稱他為“活魯班”。1958年10月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接見。永靖縣委、縣政府給他頒發“引黃上山、改造自然”的獎狀。1959年參加修建洮河“臨園大橋”,1982年修建青海省民和縣馬營清真大寺,任“大掌尺”,竣工後當地群眾為他贈送“巧奪天工,別譽猶存”的緞製中堂。
馬明智
馬明智(1915—1994),回族,臨夏市人。自祖輩就喜花卉,父元閣更是以育花為業,所育花卉臨夏八坊有名,馬明智自幼耳濡目染,愛花成癖,所育花木為人鍾愛。民國三十三年(1944)馬步青修建蝴蝶樓時請馬明智專司務花,他對各類花草樹木均有研究,經他在蝴蝶樓培育的牡丹,姹紫嫣紅,品名繁多,為隴上之冠。解放後馬明智仍在蝴蝶樓務花。1969年調紅園務花,他從雲南、貴州、四川、西安等地引進“紫薇”、 “紫荊”、‘銀杏”、“杜鵑”、“佛手”、“桂花”、“臘梅”、“牡丹”等名貴花木,精心培育移植,在臨夏千家萬戶生根開花。製作花木盆景1萬多盆,盆花150多種,2500多盆,其中200多盆古樁盆景花齡百年以上,虯枝盤旋,造形各異,曾在甘肅省花卉展銷會上獲第二名,全國花卉展覽中獲鼓勵獎。他言傳身教培養出數十名育花技工,1984.年退休後仍經常到紅園做技術指導。馬明智家中有盆花千餘盆,收入頗豐,被市科委列為“庭院經濟”示範戶。
冶善家寶
冶善家寶(1917—1986),保安族,積石山縣大河家鄉甘河灘村人。幼家貧,12歲又喪父,生活無著,遂跟舅父學做腰刀。他年紀輕,能吃苦,心靈手巧,幾年後所做腰刀比舅父做的還好,就自起爐灶。在製作中他不僅繼承了保安腰刀的傳統工藝,細心揣摩,不斷創新,做出的腰刀剛柔相濟,美觀實用,並經長期製作思考,獨創“魚刀”,使保安腰刀又掭新品種。魚刀一問世,以其輕便耐用,招人喜愛。冶善家寶子孫均為著名“刀子匠”,尤其是魚刀,更是非冶家莫屬。
胥德輝
胥德輝(1922—1995),永靖縣白塔鄉人,1952年遷居臨夏市。出身工匠世家,擅長古典建築設計和木雕,融漢、回、藏古典建築藝術於一體,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解放前後主持和參與甘南瑪曲歐拉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等寺院的設計和施工,參與臨夏紅園、蓮花山唐坊灘大佛寺、大河家清真寺等古典建築的設計與施工。1958年紅園初建時,設計建造“一字亭”,並完成城隍廟“兩丁抬印”牌坊的拆遷和安裝。後該牌坊維修中,在四角撐柱上加雕兩枝翠竹,橫擔上加雕兩隻虎,中間一個孫悟空,有效地加固了支撐點,又增加了美感,勘稱維修一絕。1979~1981年,設計修建紅園“接待廳”、“人工湖橋”、“姊妹廳”、“東大殿、北大殿”、“南北回廊”等古典建築,接待廳木雕吊燈造型精美,人稱一絕,接待廳被評為全國古典建築優秀工程。1982年胥德輝倡導組建古典建築工程隊,任技術指導,承建省內外多處古典建築。
馬耀良
馬耀良,生於1929年,回族,臨夏市人。少時家貧,隨父到蘭州謀生。在蘭期間,得著名葫蘆雕刻家李文齋指教,學會葫蘆雕基本手藝,回臨夏後租一間鋪麵以雕賣葫蘆為生,細心揣摩,技藝純熟。1964年被臨夏市工藝美術社聘為技工至退休,一生從事葫蘆雕刻,雕刻圖案多取材於古典戲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鄉俗民情及山水、花卉等,構思新穎、刀工細膩、動靜結合,圖案人物、花鳥無不栩栩如生,其代表作有《黛玉葬花》、《貂嬋拜月》、《八仙過海》、《牡丹芍藥》等。1983年雕刻的13個葫蘆,首次參加廣州交易會被列為國家出口旅遊工藝品。近幾年的作品多被旅遊公司訂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