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那天,一個投資方借故溜到房間外打電話問李彥宏在Infoseek公司的老板,“這個李彥宏·LI真的很厲害嗎?”對方回答:“李彥宏在搜索引擎技術方麵,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回到簽約現場,原本100萬美元的投資被追加到了120萬美元,兩個投資人各占50%。
此時,李彥宏可謂雙喜臨門——她的太太懷孕了。
“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我好像沒有很不順利的過程,隻是麵臨著一些選擇。”李彥宏說。從北大到布法羅到華爾街到矽穀,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多年的積累給他現在創建百度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當然,投資方之所以看好剛剛創立的百度公司,或許與是因為受到一家美國同行業公司的啟發。
此前的1998年9月7日,一家不起眼的搜索公司正式成立了,此後,這家公司橫掃英文搜索市場,成為成長最快的高科技公司之一。這家公司就是Google
第一筆融資之所以如此容易,除了Google的示範效應外,還有別的原因。第一,美國的投資者知道,在互聯網早期,搜索引擎是非常有用的,每一個用戶都需要使用搜索引擎。第二,互聯網行業的未來在中國。第三,投資人知道,Infoseek的搜索引擎是李彥宏做的,李彥宏在Infoseek還有很多期權,但他為了創業,主動放棄了那些期權。這讓投資者認為,李彥宏有可能把這件事情做成。
與Google將重心放到以英語搜索為主的美國不同,晚一年成立的百度則將業務重心放到了中國。這個避實就虛的策略為百度日後迅速發展壯大提供了可能。對於比自己晚一年創立的百度,Google的創始人也許從沒有過多關注——在矽穀,類似的公司每天都在創立,又有很多公司每天都在消亡。但是,就是這樣一家毫不起眼的公司,卻在若幹年後成為了Google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讓Google在中文搜索領域威風掃地。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懷抱風險投資商要求在半年內花光的120萬美金,李彥宏並沒有被中關村裏一片繁榮的景象所迷惑。
國內互聯網行業虛浮的心態讓李彥宏感覺到一絲隱約的危機——許多剛創業的公司動不動就在國貿、嘉裏中心等豪華寫字樓租用大麵積的辦公場所。在美國,他見過太多因為燒錢過度,以致資金斷流而倒閉的公司。
對於120萬美圓風投資金的使用,李彥宏顯得小心謹慎,他做了一年的預算。事實證明,正是這種保守穩健的作風使得百度能在接踵而至的互聯網寒冬中安然生存下來,直至第二筆風險投資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