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的百度世界14(1 / 2)

第二章 百度真正誕生 競價排名第一天:一塊九毛

其實,利用搜索引擎排名來賺錢,百度在中國並不是第一家。

曾經有一段時間,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通過收取固定年費的方式來銷售搜索結果排名位置。例如,某個商業詞彙每年的收費是1500元,這1500元可以保證客戶的網頁在搜索結果中排在固定的位置。但是,這按照年費收費的模式存在一個關鍵問題——怎樣決定每個詞彙的價格。例如,“鮮花”和“幹燥設備”這兩個詞,訪問量不一樣,每一個潛在客戶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也不一樣。行業性質的差異導致行業利潤率的差異,這種差異如何公平合理的體現在關鍵詞的年費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搜索引擎按照搜索量,將所有詞彙分成了三類,一類叫火爆詞,大概是一萬元一年,一類叫通用詞,每年數千元不等,剩下的叫普通詞,價格自然更便宜。但這種一刀切的定價方式還是不能解決合理定價的問題。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同樣一個詞,如果隻有一個人購買,那自然很好辦;如果有兩個、三個,甚至更多人購買這個詞,該怎樣決定誰排前,誰排後?按購買時間來排,顯然不合理,大家交的錢一樣多,憑什麼先來的就可以一直排在前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這些門戶大佬們曾經想過一種被俗稱為“走馬燈”的滾動排名模式,也就是說,今天排第二名的,明天排第一名,第三名的明天排第二名,以此類推,第一名的明天排到最後一名。這種滾動排名實際上是博弈均衡的結果,很可惜,這一均衡使所有參與博弈者均陷入了囚徒困境,總的來說大家都沒有得到好處。購買某一詞彙的人越多,營銷效果越差,因為隻有一個人購買的時候,那個人永遠排第一位,有五個人買的時候永遠排在前五位,可是當有三十個人同時購買該詞彙的時候,一個月中至少有二十天是排在前十名之外的,客戶的廣告投入被嚴重浪費了。

百度的競價排名也是在搜索結果上做文章,但是在排名機製的設計上卻與以往模式有著本質不同。首先,百度的競價排名既不是按照時間來計費,也不是按照某個詞來計費,而是根據給客戶網站帶去的訪問量計費。這種設計解決了詞與詞之間搜索量不同導致的差異問題,搜索量大或者說熱門的詞彙,自然要多付一些錢,相對冷門的詞彙則少付一些錢。

但是,另一個問題隨之產生,按照訪問量來收費,每次訪問該收取多少費用?就像電腦城裏的導購員一樣,每帶一個顧客到店裏洽談生意,店鋪需要給導購員付多少錢?在百度的商業模式裏,這個問題並不是由百度自己解決的,而是交給市場、交給客戶解決。所有客戶在一個統一而透明的競價平台上,各自報出自己願意出的價格,出價高的人排在靠前的位置,出價低的理所當然排在靠後的位置。各個企業有不同的廣告需求、預算約束,希望排在什麼位置完全由自己決定。在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下,關鍵詞的價格還會有所浮動,淡季的時候價格較低,旺季的時候價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