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六屆六中全會後黨內職責的變動(2 / 3)

經過一年多抗日、反摩擦鬥爭之後,在勝利的形勢下右傾危險仍然存在,而“左”傾危險又在許多地區大大增長了。張聞天在1940年8月寫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左”傾危險》一文,載《共產黨人》第10期(1940年9月20日),收入《張聞天選集》。具體闡發剛剛通過的《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政策的決定》(1940年7月7日抗戰三周年紀念日)中關於糾正在執行統一戰線政策中的“左”傾錯誤的內容。張聞天詳細分析了“左”傾危險的八種重要表現:對於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本身的動搖;不肯細心地、審慎地、深入地去研究與分析統一戰線的不同對象而采取不同對策;不願意或不會用一切方法去接近一切抗戰的人們,不會“交朋友”;要求太高,求成太急;鬥爭時不會利用各種矛盾,在一時一地集中力量,打擊當前的最主要的壞人;不肯認真遵守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民主精神不足與黨包辦一切的工作作風;對於“階級立場”、“黨性”、“忠實可靠”、“清白純潔”等等名詞的片麵理解。他對這八個方麵“左”的表現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剖析,提出了糾正的方法。他明確指出,一個幹部不但要有馬列主義的原則,而且要掌握馬列主義的策略;不但要接受與了解黨的政治路線,而且要有實現這個路線的方法。為了正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必須徹底擊破曆來黨內存在著的“左傾比右傾好些”的錯誤觀點。這些分析與論述,對當時糾正“左”傾錯誤,加強對全黨的策略教育,是有重要意義的。

1940年10月起,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蔣介石變本加厲,悍然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茂林地區攔襲北移途中的新四軍皖南部隊,使新四軍慘重損失。蔣介石於1月17日又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名義發布命令,掩蓋事實真相,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並將被扣的軍長葉挺“革職”、“交軍法審判”。中共中央於1月20日、23日、29日連續舉行政治局會議,討論時局和方針。張聞天在這三天會上作了插話和發言。關於事件的性質,張聞天在20日插話指出:“今天國民黨整個國策的中心是放在‘剿共’上麵。”張聞天在以後兩次會上的發言中又指出,“日蔣還有矛盾”,要“利用”和“擴大”“日蔣的矛盾及日與英美的矛盾”,否定了認為這個事件表明蔣氏“降日”的判斷。張聞天也不同意認為國共合作將要迅速破裂的估計,指出要“爭取延長全國破裂的時間”,認為“我們要孤立他們,使我們打幾個勝仗,積極打破他們反共的計劃”,“堅定的進行政治上的進攻,公開的批評蔣介石的談話,提出我們的要求來爭取群眾,揭破國民黨的武斷宣傳,分化國民黨的內部”。同時,張聞天明確反對過激方針,指出:“暫時不應提出打倒蔣介石、打倒國民黨與國民政府的口號,也暫時不提建立國防政府的口號,而應提出改革政府。”《張聞天文集》第2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