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心:人生本色即是平凡
季老的一生,是看淡名利與修飾,冰釋俗氣和狹隘的一生。他從未因保全自己而信口開河,也從未因一己之私而漠視他人的求助。時間流轉,那些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生活中受惠於他的人,都將“季羨林”這個名字牢牢地印刻在了心中。他用道德的力量,教你在亂世中保持一顆樸素心,教你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本真是生命的純色
我寫東西不會有套話、大話,至於真話是否全都講了出來,那倒不敢說。我隻能保證,我講的全是真話。
——季羨林
冰心曾為別人題過一句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季羨林先生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在先生心中,做人和治學都應該追求嚴謹與公正,知便知,不知便是不知,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本真的生命底色。本真的人不善做作,言行中也會自然而然地浸染上剛正不阿的色彩。
剛正不阿的人,但凡看到欠妥之事,總會忍不住說些實話和真話。
季老曾經說過:“我寫東西不會有套話、大話,至於真話是否全都講了出來,那倒不敢說。我隻能保證,我講的全是真話。”一個“真”字中不僅包含著真實、公正,更代表著真心實意,象征著心靈的純潔。
季老曾在一篇名為《論廣告》的文章中這樣寫道:“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是消費者,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與商品發生聯係。為介紹商品而專門製作廣告也無可厚非,但許多廣告在製作花樣翻新,規模變大,播出次數增多的情況下,卻越來越不實事求是,這不能不令人擔憂。”
從古至今,針砭時弊之人總是會將自己置身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想必季老在寫此類文章時也會麵臨許多壓力,但出於一種說“真話”的意識,出於一顆不忍欺騙他人的心,他奮筆疾書,隻為將將心中憤懣一蹴而就——真就是真,容不得半點虛假和欺瞞。
《莊子》有雲:人不可“挾心而天下遊”。所以,唯有以真話示人,以真心待人,以真情對人,才能在心靈的內在世界與物質的外在世界裏縱情遨遊。然而,很多人往往自認聰明,自以為憑著個人的小小伎倆便能欺瞞天下,實際上他所能欺騙的隻有自己。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不要總希冀自己能夠“瞞天過海”,還是以真示人,但求無違我心為妙。
東晉時,王家是大家族,社會地位很高。因此,當時的太尉郗鑒,就想在王家挑選女婿。郗鑒的女兒,才貌雙全,郗鑒愛如掌上明珠,這麼一個寶貝女兒,一定要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郗鑒覺得王家與自己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他家子嗣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裏子嗣很多,就由您到家裏任意挑選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就一個袒腹的青年人仰臥在靠東牆的床上,似乎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鑒報告:“王家的少爺個個都好,他們聽到了老爺要挑選女婿的消息以後,個個都打扮得齊齊整整,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那個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於是馬上派人再去打聽,原來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鑒來到王府,見到王羲之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
王羲之並不因有人來挑選女婿就刻意打扮自己,這就是顯其真。王羲之真是心胸坦蕩、內心純淨,大有古之賢士逍遙自在之感。這種“真”是源於王羲之內心的清淨,與佛教提倡的“清淨心”如出一轍。
佛經有雲:“清淨心植眾德本。”一切功德從清淨心中來。要想往生西方,心一定要清淨。所謂清淨心,即是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係無縛的空靈自在的純淨妙心,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淨,止暗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淨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如能清除妄心,回歸真心,則學佛之人必修成正果;世俗之人,也能除去煩惱,自在逍遙。
有一天黎明,佛陀進城。
在路上,佛陀看見一名男子,向著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頂禮膜拜”。於是佛陀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