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天生尤物,武三思難抑春心(3)(3 / 3)

於是婉兒在男歡女愛的領域裏可謂是哀莫大於心死。她變得冷漠、拒絕,臉上也不再會出現燦爛的神情和明媚的微笑。那時候婉兒並不知在日後的某一天,她即便是帶著那晦暗的斑跡依然能贏得很多也是很有權力的男人的愛。婉兒甚至不再照鏡子,也不再打扮自己。

後來婉兒的心思就更多地用於為女皇處理朝政了。這也許恰恰是武則天所希望的。尤其是在女皇未來變態地忙於與年輕男人的床之歡時,婉兒簡直就是在替女皇施政了。她成了那個女皇背後的女皇,成了那個隱身的影子女皇。那時已經力不從心的武則天主動放棄了她的權力,而她在朝廷上下所真正信任的,也惟有婉兒。婉兒也不會再忤旨了。她臉上的墨跡教會了她凡事要謹言慎行。何況,女皇所發布的各種旨令其實都是出自婉兒之手,那麼,婉兒又何苦要違背她自己呢?

然而各類史書上盡管反複提到了婉兒是經曆過黥刑的,但是卻沒有說明婉兒究竟犯了什麼“忤旨當誅”的罪惡。“忤旨當誅”即是說婉兒違抗了武皇帝的旨意,而這種違抗的程度已經足以殺頭了。那麼婉兒所違抗的究竟是怎樣的金科玉律呢?史書上沒有說。大概撰寫大周國史的當朝人也不曾弄明白婉兒當誅的真正原因,或是知道也不便於寫入史中,那麼日後撰寫新、舊《唐書》的人就更不清楚婉兒何以被黥了。

這中間的原委,留待後人展開翅膀,去做豐富的想象吧!

其實當死的罪也許並不是罪,既然自古以來,中國的封建朝廷就流行著一種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風氣。也許正義之言肺腑之聲就是罪惡。也許蔑視皇權、批判現實就必得以生命做賭注。甚至,那些明相賢臣為愛護社稷而針砭時弊以死相諫就是他們當誅的原由。曆代的統治者,似乎都不能接受另一種忠誠的方式,他們所熱衷的,惟有溜須拍馬,一片頌揚。而很多的王朝就是在這誤國毀君的甜言蜜語中消亡的。

所以婉兒當誅的死罪究竟是什麼就很難說了。而且武周時期又是中國曆史上暴政的時期,尤其是武則天所器重的那些酷吏如狼犬般無惡不作,形成了朝野上下的白色恐怖。不要說婉兒敢於直言武皇帝荒淫無度的私生活是禍國殃民,就是武皇帝的親孫子私下裏議論一下祖母令人不齒的私生活,最終都難逃殺身之禍,足見當時朝中的空氣是怎樣的緊張。

這樣說來,婉兒還是幸運的。比起女皇那些無辜地被賜死的孫子孫女們,婉兒的忤旨僅僅是獲得了臉皮的一塊印跡,而不曾失去了性命。婉兒保存了下來,保存了她的才華和智慧。婉兒在這一次忤旨的事件中,隻犧牲掉了她的美麗,而在純粹政治的舞台上,漂亮的臉蛋又算是什麼呢?對於一個要在宦海中沉浮的女人來說,婉兒有她的智慧和她女人的身體就足夠了。智慧才是最最重要的。有了智慧,缺少美麗的女人的身體也是有價值的,何況,婉兒還有著那與生俱來的同樣能吸引男人的優雅氣質呢。日後的婉兒,被女皇留住了性命的婉兒,使出渾身解數,充分利用其才智,與那些朝中重臣們展開激烈而又悲壯淒婉的爭戰。這恐怕也是婉兒遭黥刑後心理變態的具體表現吧?

婉兒臉上的印記,好像一位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士臉上留下的一道傷疤,大敵當前,些許傷疤何足掛齒。將士們隻有揩掉臉上的血跡,揮戈躍馬,繼續與敵人拚搏。慢慢地,婉兒臉頰上的疼痛開始減輕,那駭人的腫脹也開始消退。到了後來,婉兒臉上的皮膚完全平複了下去,幾乎恢複了原樣,使婉兒遠遠看去,仿佛又重現了原先的美麗。隻是那個被墨刺上去的忤旨的字樣,卻永遠留在了那裏,留在了婉兒白細的皮膚中,深嵌著,昭示著。那將是婉兒的一個永遠的陰影。

公元695年的某一天,以為薛懷義牽馬而獲得女皇賞識的武三思又得到了一次升遷。女皇又一次十分慷慨地將她的這個侄子累進為春官尚書,而她把這個朝中也算是舉足輕重的文官給了武三思,是因為她同時又頒布了一項新的旨令,那就是,她決定要修撰一部大周帝國的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