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武則天在她的女皇帝的位子上已經坐了整整五個春秋。五年之後,她覺得是該留下一部她武姓的國史了。或許是她覺得自己慢慢衰老,時不我待;或許是她覺得她所創建的這大周帝國是應該青史留名的。畢竟她的王朝有無數值得留給後人評說的東西,特別是她這位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中空前絕後的女皇。在文明悠久的大地上,自從盤古開天辟地,有哪個女人真的能改朝換代,坐在這把隻有男人才能坐的龍椅上?難道關於這個女人的曆史不該留給後世嗎?要完全按照她的思想撰著這部震古爍今的周史,武則天認為,當然不能依靠朝中那些對她懷有偏見的李唐舊臣們,她甚至不能指望她的兒子李旦。而能夠承擔起監修國史這一重任的,恐怕隻能是她們武姓的後代了。惟有他們,才會精心修撰武姓的國史,才會對女皇的這項工程真正負責任。畢竟朝代變了,姓氏變了,而她要書的,又是武姓的曆史,而武姓中惟一能夠委以重任的,思前想後,當然就隻有這個略涉文史的武三思了。而三思又恰恰是她近年來十分寵幸的朝臣,所以監修國史的重任,當然非三思莫屬。
於是武皇帝修撰國史的艱巨任務就這樣在春官尚書武三思的監督下開始了。女皇盡管對她的這個侄子無比信任,但是對他在文史方麵的造詣卻難免有所懷疑。武皇帝當然不能把她自己的曆史當兒戲,而這部國史修撰得好壞優劣,對女皇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她老人家還是對三思不夠放心,她一方麵要三思廣招天下精英、文人雅士;另一方麵,她又委派了上官婉兒參與到修撰國史的工作中。她要婉兒代替她不斷過問這件事。她覺得婉兒的才華才能當此重任。
武皇帝之所以要婉兒參與其中,是因為婉兒自十四歲進宮以來,就一直侍奉於女皇左右。所以在整個王朝中,在滿朝文武和所有的皇親國戚中,怕是惟有婉兒才是最熟悉也最了解她了。二十年來婉兒始終跟隨著她,幾乎形影不離。婉兒不僅和她一道經曆了時代的變遷,而且還目睹甚至參與了她所做出的所有重大的決定。所以,婉兒之於這部國史來說才是特別重要的,或者可以說婉兒就是一部活的國家曆史的見證人。
據說武則天非常講究宮廷的化妝和發式,打扮精致,從不疏忽。史書上也記載,由於武則天很會化妝的緣故,她的臉經過一番修飾與塗抹,讓人根本看不出她的實際年齡。就連常同她在一起不離左右的人,也感覺不到她有明顯的老態。在當時的朝廷中,一位天子能不停造訪一個朝官的家,連女皇的親兒子住在東宮的太子李旦,也很少能在他的家中接待母親。而武三思家中,卻頻頻可見女皇的身影。當然武三思不是一般的朝臣,無論如何,他是女皇的親侄兒,他的血管裏同女皇一樣都流著武士的血。但是武則天有比武三思血緣更近的親戚,她又何曾如此頻繁地造訪過他們?武三思和他們不一樣。武則天覺得他們武家,惟有武三思是可以造就的,也惟有武三思能理解她的苦衷。
武則天每每前往武三思的宅第,總會動用很多輛皇家的車輦,前呼後擁。她會帶上她的各種侍從,當然她也必會帶上婉兒。不知道女皇是不是有意要把婉兒帶到武三思家的盛大晚宴上。
那時候武三思正因為成功地取悅了姑母而春風得意。武則天臨朝之後,便封武三思為夏官尚書。不久,又隨著武姓勢力的不斷擴張,而累遷天官尚書,加封梁王。武則天如此地器重三思,自然是因為欣賞他對文史的精通;但是更直接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滿朝文武都對武皇帝的情人不屑一顧時,是武三思給予了薛懷義起碼的尊重和承認,這才是武則天為什麼要讓三思不斷升遷,又為什麼要頻頻光顧武三思的家。一是她在三思的家中確實快樂,而同時,她也是做給滿朝文武看的,她要讓她的朝臣們知道,誰真心對她好,她也會真心對誰好。
武則天便把婉兒帶到了武三思的家。她才不理會婉兒與武三思之間的仇恨有多深。婉兒當然不敢違抗女皇,她知道她臉上依然腫痛的黥痕,就是她違抗女皇的結果。於是婉兒便在女皇身後,帶著她的標記第一次出現在武三思的家中。武三思的家眷們都很熟悉婉兒,當然他們都聽說了婉兒被黥刑的事。但是看見婉兒之後他們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那個半邊臉都紅腫晦暗的醜女人,就是原來那個不離女皇左右的美麗的婉兒。盡管他們都曾認為婉兒免於一死真是太幸運了,但是當他們看到婉兒那張麵目全非的臉時,都一致認為婉兒生不如死。
連眾人的感覺都是如此,婉兒的心情又會是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