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天生尤物,武三思難抑春心(7)(3 / 3)

婉兒終於和武三思同流合汙,婉兒就是這樣非常清醒地做著這種肮髒的交易。她也悔恨痛失尊嚴,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卑鄙的女人。

四廬陵王返朝,皇宮起風波

婉兒與武三思成了拴在一條線上的蚱蜢。

有人誇獎武則天,說她雖然淫蕩,溺愛二張,但卻不荒疏朝政,在這一點上,比她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唐明皇李隆基,要高明不止百倍千倍。

以當下朝中的格局,以東宮太子為儲君的規矩,未來要繼承王位的,當然就是住在東宮的李旦了。與世無爭的李旦盡管已經被武姓的皇帝母親賜予了武姓,但是作為武周的繼承人還是有點不夠純粹,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女皇深知她的這個兒子無論在名義上怎樣姓武,他的骨子裏也是姓李的。而一旦她的武周王朝被骨子裏姓李的子嗣繼承,那無疑就意味著李唐的複辟。武則天怎麼會把她辛辛苦苦從李唐手中奪下的江山又拱手送還給李唐呢?而她作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帝又有什麼意義呢?何況,年邁的女皇對她最小的這個兒子不僅不放心,而且沒信心。她怎麼能把這偌大的江山交給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呢?

就在女皇為此而困惑不已的時候,朝中以狄仁傑為首的一些臣相們開始在武皇帝的麵前不斷地提起那個被貶至房陵的廬陵王李顯,後來這成為了一種很強的朝中勢力。顯雖然曾忘乎所以,得意忘形,但是比起唯唯諾諾的旦來,畢竟還顯得有作為些。特別是顯流放多年,朝野上下就更是懷念起這個已有十三年不能回京都的前太子來。人們滿懷熱忱地期待著聖上能高抬貴手,不計前嫌,給顯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他們不停地在女皇的耳邊吹著接回廬陵王李顯的風,他們說惟有顯才是真正擁有一代君王的氣象的。

與此同時,朝中還有另一股暗流在湧動。那就是主張武姓的王朝當然應當由那些純正的武姓子嗣來繼承。而在這些武姓的後代中,最讓武皇帝滿意的,自然就是武三思了,且武皇帝同她的這個侄子幾乎是朝夕相處,他們之間已經有了一種很深的默契和感情。女皇是欣賞武三思的,而且她越來越需要他。而此時的三思也如日中天,輝煌壯麗。他不僅把他的姑母伺候得舒服自在,而且在婉兒的鼎力幫助下,他在監修國史上也是功勞卓著。這樣的一個傑出人才自然在女皇的視野之中,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武則天是更傾向於武三思的,她堅信武三思就是她大周帝國的未來。

於是這三個都具有競爭力的孩子就這樣擺在了武則天的麵前。她摸摸這個,拍拍那個,思前想後,覺得他們都不錯但也都不夠好。其實自武則天六十二歲在則天門上登基以來,她就已經把這個繼承人的問題擺在了議事日程上。然而整整七年過去,她卻仍然被這心病困擾著,找不出一個最合適的人選來。

於是年邁的女皇就幹脆不去想這些煩心的事了,她轉而朝向她自己的生活,她晚年的歡樂。那就是她七十歲時開始對張氏兄弟的寵愛。這是女皇七十八歲仙逝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整整八年,她始終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倘若七十歲的武則天是一個男性的皇帝,那麼他身邊的美姬們就是再年少,人們也能夠接受。但一個七十歲的老眼昏花、步履蹣跚的老嫗,竟終日將兩個豆年華的美少年擁在懷中,那樣的一番景象怕就是不堪入目的了。然而老女皇就是這樣做了。兄弟二人甚至像女人一樣化起妝來,塗著腮紅,身穿漂亮的錦繡衣裳。她將他們牢牢地拴在裙帶上竟有八年之久,以至於後來她衰弱的生命就是被他們撐持的。

後來,張氏兄弟就成為了女皇退位前很多事件的導火索。他們不僅糾纏女皇的床幃,還透過枕邊之風參與到朝政乃至於繼承人的選擇中。女皇之所以最終選擇了將她在房陵的兒子李顯接回,其實就是因為聽了受李唐朝臣之托的張氏兄弟的鼓噪。張氏兄弟因此也成為所有想不斷升遷的朝臣們的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