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上窮碧落下黃泉,音容留人間(3)(3 / 3)

顯確實是個好人,是個有良知重情意的男人。那是惟有婉兒這種與顯有著幾十年友情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的。她惟一對不起顯的地方,就是她從來沒有真正地愛過他。但是顯卻始終不渝地愛著她,並把她當做最好的朋友和最信任的女人,這能說顯的意誌不堅定嗎?又有哪個男人能如顯一般幾十年如一日地深愛著一個女人而不要任何的報答。她記得幾十年前她深愛著章懷太子李賢的時候,顯總是遠遠地觀望著,為了他的兄長,而把自己的愛默默埋在心裏。十幾年後,當顯從流放之地返回再一次麵對他心愛的女人時,而婉兒又早已成為了武三思的人。在後來的日子裏,她仍然不停地與顯失之交臂。她就是離開了武三思,也沒有去愛顯,而是又選擇了那個年輕的風流詩人。她為什麼又一次錯過了顯?是顯不夠好嗎?是顯不夠情深意切,盡善盡美嗎?

顯的驟然離去使婉兒的心驟然失落。那種空空蕩蕩,從此漂泊無依的感覺,深入骨髓。顯的位置從此空了,無人替代。

婉兒這樣想著,禁不住失聲痛哭起來。她知道這世間最疼她愛她給予她寬容的那個男人這一次真的走了。她就是想報答他也無以報答,無從報答了。

顯就躺在那裏。從此再也起不來了。

而顯臉頰上的黑斑,驀然地就激怒了婉兒,她想惟有誅滅殺害顯的罪人,才是對顯最好的報答。她決不放過那些凶手。顯如此善良尚逃不過他們的毒手,更不用說那些鄙視他們、勵精圖治、僥幸還留在人間的李唐的幸存者了。婉兒當然要保護他們。這就是婉兒在顯死後,為自己選擇的立場。

於是婉兒苦思冥想,以她非凡的智慧,終於想出了一條緩兵之計,她便立即揮筆草擬了一份中宗李顯的遺詔:立溫王重茂為太子。韋後知政事。相王參決政務。

這當然是一個八麵玲瓏的立場。是婉兒在那一刻所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了。既遷就了韋氏的勢力,也討好了李氏家族。畢竟中宗剛歿,婉兒還不想做出單方麵的判斷來。婉兒相信她假托的這份中宗的遺詔,也一定是符合中宗的心意的。

婉兒下定決心不讓這堪稱輝煌的帝國偉業最終落入諸韋的手中,於是她才英勇地假托了顯的遺詔,至少能暫時抑製住諸韋篡權,或者,至少是能夠延緩他們篡權的進程,而給李家一個反攻的機會。

立溫王重茂為太子。韋後知政事。相王參決政務。

這恐怕是惟有聰明的婉兒才想得出的一個絕好的良策了。立李顯之子、十六歲的少年重茂為太子,可謂天經地義;而聖上駕崩,太子年少,由皇後垂簾聽政,似乎也合乎情理。而對此真正起到製約作用的,是相王的參決政務,這就為李唐皇室的東山再起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他們能準確地抓住這個機會,那麼奪回天下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

這便是婉兒的智慧。還有她多年來在政壇的沉浮中所積累的經驗。這是婉兒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所能夠做出的最好的選擇和決定了。她自己或許也能夠從這一紙偽造的遺詔中贏得某種繼續活下來的機會。可以讓滿朝文武覺得這個每日和昏庸無能的李顯和韋皇後、安樂公主混在一起,並為他們出謀劃策的上官昭容其實並非他們的黨羽。她的真心所向還是李家,是李氏的那些公子王孫們。但是婉兒真的不是要逃避。她早已視生命為多餘。她隻是想能在死前再抵擋一陣,把韋氏一族徹底擋在王朝之外。她深知如果政權真被韋氏篡奪了,那無論對李唐皇室、對大唐帝國,還是對曆史、對未來,都將是不公平的。而她婉兒麵對如此危機而坐視不救,她本來能做而又不去做,那她不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這要受到良心譴責的。

婉兒這樣想著將那偽托的遺詔做好。如此她的心便立刻靜下來,她覺得她這樣做至少就對得起顯了。她甚至覺得她這樣做是在為顯報仇。她發誓一定要將韋氏一族阻擋在朝廷之外。她甚至發誓要殺了韋後,要用她的頭來祭顯無辜的靈魂。婉兒這樣想著便振作起來不再悲傷。她擦幹眼淚並重新整理好頭發、衣裳。她顯得更加莊重、典雅、肅穆、威嚴。她知道她將要參加的是一場怎樣的戰鬥。她手裏握著遺詔,緩緩向顯的靈堂走去。

……

在政務殿寧靜的回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