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秦始皇嬴政(1 / 3)

始皇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吞並山東六國,秦王嬴政(前259—前21O)成為一統天下的至高君王。

不過,嬴政感到“王”涵義狹小,必須更新方可彰顯自己的無量功德和人君的至上權威,於是責成群臣議舉尊號。群臣和博士認為秦王平定天下,功業空前,遠超五帝,鑒於古有三皇而泰皇最貴的傳說,建議尊號更為“泰皇”,命為“製”,令為“詔”,自稱為“朕”。秦王嬴政覺得自己功兼三皇五帝,決定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號為“皇帝”,並批準“製”、“詔”、“朕”作為皇帝專用術語,不許他人染指。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還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可惜得很,秦始皇的理想未能變成現實,秦王朝二世而亡。不過,作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確實是名留青史了。

不韋投機子楚為王

秦始皇出生在戰國時代。當時,戰國七雄連年爭戰,各顯其能。居住於中原地區(今陝西)的秦,就是七雄之一。

秦始皇誕生前夕,正值曾祖父秦昭王在位。秦昭王采取範雎“遠交近攻”的兼並方針,大力進攻與秦土毗連的韓、魏二國,與趙國達成聯盟。按慣例,秦趙聯盟之後,秦始皇的父親子楚被送到了趙國,作為人質。

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安國君名柱,妻妾很多,有子2O餘人,子楚排行居中。子楚的母親名夏姬,安國君並不愛她。子楚的母親不得寵,自身又非長子,所以被作為質子發送趙國邯鄲,成為一個流落異國的寒酸公子。

有一個做投機生意發了財的人,叫呂不韋。見到質子子楚,覺得奇貨可居,就準備大大地做一把政治投機生意。呂不韋往來各國都市,對各國政局都很熟悉,對秦國太子宮闈的內幕更是了如指掌。他知道子楚不得誌,而安國君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又無子,便想以他們的聯合為突破口,通過華陽夫人扶持子楚得到王位,而自己以“定國立君”之功大撈一把政治財。

首先,呂不韋將5OO金交予子楚,讓他改善處境,廣交賓客;同時另拿出5OO金選購珍奇玩物,自己帶上西遊秦國。呂不韋來到秦國,沒有直接求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拜訪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對她說起了子楚的賢惠和聰明,說子楚交結諸侯賓客,朋友遍天下,是一個胸懷遠大抱負的青年,他身居異國,日夜思念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常說“夫人就是子楚的天”,往往到深夜還在流淚,不能成眠。最後,呂不韋拜托華陽夫人的姐姐把子楚的禮物和問候轉呈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聽姐姐親口敘述了子楚的這番情況,又見到子楚給自己送的厚禮,不禁心花怒放,對子楚就有了深刻的好感。

接著,呂不韋策劃華陽夫人的姐姐去遊說華陽夫人,勸趁得寵時早定主張,在群公子中選擇一位賢孝者作為自己的兒子,把他正式立為繼承人,並說當今諸子中子楚最為賢孝,他自願依附夫人,若把他扶持為繼承人,就可終生在秦國得寵。華陽夫人正為無子苦惱,姐姐這番肺腑之言,解開了自己心中的症結。從此,華陽夫人向安國君大吹枕頭風,安國君答應了華陽夫人的請求,並與華陽夫人刻符為信,約定立子楚為合法繼承人。

接著,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子楚送去大批錢財,並請呂不韋作為師長扶助子楚。從此,子楚名聲日盛,譽滿諸侯。

呂不韋為子楚取得王位繼承權後,就返回邯鄲,終日與子楚飲酒作樂,廣泛結交天下豪傑,專等秦國王位輪到子楚來坐,好一展宏圖。此時,他還為子楚找了一位能歌善舞的美貌姑娘同居,史稱“趙姬”。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趙姬生下一子,就是嬴政。因他生於趙都邯鄲,故以趙氏為姓;又因正月出生,故起名為正,一作政。後來趙政歸秦,才從趙姓更為嬴政。趙姬生子以後,子楚把她立為夫人。

這時,秦趙兩國失和,相攻相伐。後趙國割地求和,兩國息兵講和。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九月秦兵進攻邯鄲,次年九月將邯鄲包圍起來,第三年,即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秦將王齕指揮重兵發起強攻,邯鄲危在旦夕。窮急之中,趙國打算殺死子楚,聊解一點對秦的痛恨。子楚得到消息,與呂不韋商討對策,向防守官吏行賄6OO金,脫出邯鄲城,逃奔圍城的秦軍,返回了秦國。趙國又打算殺死趙姬母子,由於趙姬是邯鄲富豪之女,母子在娘家的深密掩藏下,竟躲過殺身大難,存活下來。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昭王死,太子安國君繼位,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這時秦趙關係已經緩和,趙國就把趙姬母子送歸秦國。9歲的嬴政在生地邯鄲度過了童年,來到秦國。

秦孝文王在位時間甚短,他先服喪一年,然後正式即位,即位三天就死了。接著子楚繼承王位,是為秦莊襄王。莊襄王一即位,便起用呂不韋做相國,封為文信侯,賞賜洛陽1O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莊襄王在位時間也很短,3年就去世了。這樣,秦莊襄王三年(前247),13歲的少年嬴政登上了秦國的王位,王政由母親趙太後和相國呂不韋執掌。

肅清君障翦滅六國

秦始皇繼承秦國王位以後,呂不韋的權勢進一步擴大。他繼續官居相國,並取得作為國君長者的“仲父”尊號,不但食封大邑1O萬戶,而且家僮萬人,財力雄厚,成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巨大富翁和政治暴發戶。同時,他還招養門客3OOO,讓他們著寫見聞,然後為自己集論成書,這樣秦國呂氏的書就可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壓倒東方諸子百家之說。

趙太後在秦莊襄王死後,孤身無偶,與呂不韋舊情蒙發,二人時常私通。秦始皇日見長大,漸知人道。呂不韋恐怕隱私暴露,禍端臨頭,就為自己找了替身嫪毐假充宦官,進入太後宮中,侍奉太後,深得太後寵愛,所掌政務悉由其決斷。嫪毐擁有賓客1OOO餘人,家僮數千人,朝中官員爭相交結,不少重要官員如衛尉竭、內史肆等都充當黨羽,成為僅次於呂不韋的秦國又一股政治勢力。

這樣,在秦始皇親政以前,秦國已經形成了兩個與君權對立的政治集團,一個是呂不韋的呂氏集團,一個是嫪毐的後黨集團,兩個集團都將不利於他親政之後行施君主權力。秦王八年(前239),秦始皇已經21歲,按秦國製度,明年就要舉行加冠親政。就在這時,呂不韋公布《呂氏春秋》,嫪毐分土封侯,兩個集團分別向秦始皇弄權示威。嚴峻的考驗第一次擺在了年輕的秦始皇麵前。

麵對呂黨和後黨兩集團的囂張氣焰,秦始皇未動聲色。秦王九年(前238)四月,他照預定計劃到秦故都雍城的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乘秦始皇至雍加冠之機矯造秦王禦璽和太後璽發動暴亂,企圖進攻蘄年宮,殺死秦始皇。秦始皇早有戒備,立刻命令相國昌平君等人率軍鎮壓,活捉嫪毐。九月,車裂,誅滅三族;黨羽骨幹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2O餘人皆梟首示眾;舍人都被判處服刑,受案件牽連的4OOO餘家全部奪爵流放蜀地。秦始皇還殺死了趙太後與嫪毐所生的兩個私生子,同時把她隔離雍城宮中監視起來。後經群臣屢諫,秦始皇親自把趙太後迎回鹹陽。

牽連到相國呂不韋。秦始皇早已深感呂氏集團對秦國君權的威脅,就打算乘嫪毐案件誅殺呂不韋,一並清除呂氏集團。但是呂不韋輔佐先王繼位的卓著功勳眾所周知,在秦國也有深厚的根基,操之過急,難免敗事,因而秦始皇暫時沒有觸動呂不韋。

秦王十年(前237),秦始皇已經牢握國政,站穩腳跟,於是免去呂不韋的相國職位,將他轟出秦都秦陽,遷居封邑洛陽,呂不韋在洛陽居住期間,關東六國君主頻繁地派人到洛陽向他請安。為防止呂氏呂不韋與關東六國的勢力變亂,秦王十二年(前235),他果斷地決定置呂不韋於死地,根除禍患。於是派人給呂不韋送去一封書信中說:“君對秦國有何功勞?卻封土洛陽,食邑十萬。君與秦國有何血親?卻號稱仲父,妄自尊大。快帶家屬滾到西蜀去住!”呂不韋受到這番淩辱,自度不免一死,於是服毒自盡。呂不韋死後,秦始皇還嚴懲了他的家人、賓客。

秦始皇親政不久,就先後消滅嫪毐和呂不韋兩大敵對勢力,徹底肅清了自己行施君權的嚴重障礙。接著,他開始了統一山東六國的事業。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具備完成統一的有利條件。秦國到秦始皇繼承王位時,無論在經濟力量上、軍事力量上還是地理形勢上,都具備了完成統一山東六國的條件。而且為了加快統一步伐,他在清除國內敵對勢力的同時,發揚先王雄風,禮賢下士,搜羅人才,重新組織文武骨幹,並製定出新的戰略方針。

當時,秦始皇的文武骨幹約有2O餘人。其中王翦、王賁、蒙武、蒙恬出自將門世家,都是善於用兵、能征慣戰的將才;頓弱、姚賈善長辭令,隨機應變,精於從事和組織間諜活動;尉繚和李斯則是秦始皇的得力謀士。在戰略上,他繼續奉行先王“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同時又采用了新的策略,即間諜活動。

秦始皇首先向韓國起兵。秦王十四年(前233),韓王獻地稱臣。秦王十七年(前23O),秦軍攻韓,俘韓王安,盡取韓地,置為潁川郡,韓國滅亡。

秦王十八年(前229)秦分兵兩路,大舉攻趙,俘獲趙王;趙公子嘉帶數百人逃奔代郡(今河北蔚縣一帶),自立為代王。秦王二十五年,秦將王賁進攻代郡,俘代王嘉,趙國滅亡。

秦王二十年(前227),秦始皇派王翦、辛勝大舉攻燕,燕、代聯軍抵抗,被秦軍破於易水之西。次年,秦又征發大軍支援王翦,大敗燕軍,攻陷燕都薊城(今北京),燕王逃向遼東。秦將李信窮追不舍,在衍水(今遼河流域)大破太子丹軍,曾派荊軻刺秦王的燕王被迫殺太子丹,將頭顱奉獻秦軍求和。秦王二十五年(前222),秦將王賁進攻燕的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

秦王二十二年(前225),秦將王賁率軍攻魏,掘引黃河、鴻溝,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被俘,魏國滅亡。

秦王二十三年(前224),秦始皇派李信、蒙武率兵二十萬南下滅楚,大敗而回。後采納王翦意見,令其率兵6O萬伐楚,王翦用兵三年,楚國全部滅亡。

齊國長期屈服於秦,苟且偷安,當秦國吞並山東各國的時候,既不援助別國抗秦,也不修整本國戰備。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山東其他五國已經無一存在,齊王與相國後勝才派兵防守西界,與秦斷絕來往。王賁大軍由燕南下,一舉戰勝齊軍,俘齊王建,齊國滅亡。

秦始皇從秦王十七年(前23O)滅韓開始,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曆經1O年時間,終於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全麵革新創建帝國

武力統一完成之後,長期割據所形成的各地差異依然存在,秦始皇以鞏固統一為核心,以秦國製度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行全麵改革,創立空前龐大和統一的封建帝國。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戰爭剛一結束,秦始皇就首先宣布了吞並山東六國的正義性和合理性,理由是韓、趙、魏、楚背叛盟約,燕、齊敵視秦國,所以要全部消滅。同時,他還著手確立秦王朝的正統地位,戰國時流行五行學說,所謂“五德始終”。這種學說認為,五德相克,導致朝代更迭,虞舜為土德,夏朝為木德,商朝為金德,周朝是火德,虞、夏、商、周各占一德,都是曆史上的正統朝代。秦始皇推論五德始終說,以為周得火德,水克火,秦代周,所以秦朝應得水德。於是頒布新的“正朔”,以十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表示新朝代的誕生,並把黃河(古稱為河)改名為“德水”。按五行學說,水德具有黑暗陰冷、嚴酷無情的特性,於是秦朝以黑色為上,衣服旗幟皆為黑色,百姓也改稱為“黔首”。明確秦朝得占水德,也就明確了秦朝的合理性。秦始皇又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告祭天神地祗,把秦朝在中國曆史上的正統地位進一步確立起來。

王朝地位確立後,接著就是君王權位的問題。經群臣鄭重討論,確定尊號名曰“皇帝”,整個帝國都是屬於他的,其地位和權力至高無上,朝廷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皇帝自稱為“朕”,命稱為“製”,令稱為“詔”,行施權力的憑證是玉璽。隻有皇帝的印才稱為璽,隻有璽才能使用玉料,玉璽與朕、製、詔一樣,都是皇帝的專擅之物,不許臣民使用。皇帝名號和權位確定以後,皇帝的至親也隨之各建尊號,父親曰“太上皇”,秦始皇定號的當年就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母親曰“皇太後”,正妻曰“皇後”。秦始皇還命令博士官參照六國禮儀,製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皇帝高高在上,群臣聽傳令官之令趨步入殿拜見皇帝;群臣上書奏事,一律要采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為了充分行施自己的最高權力,秦始皇每天都在夜以繼日地拚命操勞,白天斷獄,夜批公文,並給自己規定,不批完一石公文(秦代公文使用竹簡木牘,一石為12O斤,約合今6O市斤),決不休息。

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如何處理,也是重大問題。對此,丞相王綰主張分封,在各封國設國王,秦始皇把丞相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群臣都表示讚同,唯新任廷尉的李斯獨執己見,力排眾議,他說:“周文王和周武王曾分封許多同姓子弟,然而後代關係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人,諸侯之間也互相殺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現在賴陛下神威,海內一統,全部設置郡縣,對諸子和功臣則用國家的賦稅給予重大賞賜,很容易進行控製。使天下沒有二心,就是安定的方針,分封侯王是不成的。”秦始皇認為李斯的意見正確。於是廢分封,置郡縣,把天下分為36郡,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一套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皇帝專製的行政機構。

朝廷以皇帝為首,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國家大事一般由丞相總領百官進行集議和上奏。太尉是中央行政機構的軍事長官,協助皇帝掌管軍事,但平時沒有兵權,隻有接到皇帝命令和符節時才能調動或指揮軍隊。禦史大夫是副丞相,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長,皇帝詔命常由禦史大夫轉交丞相頒布,禦史大夫協助丞相治事,並有監察文武百官的職權。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負責掌管各方麵的具體政務。奉常是禮教官,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是傳達、警衛官,掌管皇帝的傳達和安全警衛。衛尉是皇宮衛隊長,掌管皇宮守衛。太仆是皇帝的仆從長官,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官,掌管刑法和審理重大案件。典客是外交官,掌管外交和國內少數民族事務。宗正是維護皇室利益的官職,掌管皇室宗族事務。治粟內史是最高財政官,掌管全國租稅收入和財政開支。少府是皇帝的私人財務官,掌管山海湖泊稅賬、宮廷手工業和皇室私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