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以郡、縣為基本行政單位,下分鄉、亭、裏、什伍。郡設郡守,作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受朝廷管轄。郡守之下有郡尉輔佐郡守,並兼管郡中軍務;又有監禦史,負責監察。郡內分為若幹縣,萬戶以上設縣令,不滿萬戶設縣長,主管全縣政務,受郡守管轄。縣令、縣長下有縣尉管縣中軍務,有縣丞助理令長並兼管司法。縣內分為若幹鄉,鄉有嗇夫主管鄉務,三老主管教化,遊徼主管治安。交通要道往往設亭,負責郵傳和追捕盜賊。裏是民間居住區,有裏正。居民的基層組織是什和伍。十家為什,有什長;五家為伍,有伍長。什伍互相監督,有罪連坐。
秦始皇設置的這套行政製度,起到了層層控製,權力向上集中的作用,從朝廷到地方,從郡縣到鄉裏,構成了一張龐大的統治網,使分散的地方權逐層向上集中,最後集中到朝廷,再通過朝廷集中於皇帝手中。這套行政製度,對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和君主專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當然,這一套製度的維持,還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措施。首先是遷徙豪富,把天下豪富12萬戶遷到鹹陽,使六國貴族失去反抗的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便於帝國的監視和控製;其次是沒收兵器,把民間兵器全部沒收,集中到鹹陽銷毀,鑄成了鍾座和12金人,從而剝奪了反抗的武器;第三是毀壞城防,秦始皇下令一律拆毀六國首都城郭和邊城、關塞。破壞了分裂帝國的割據憑藉;第四是修築馳道,以鹹陽為中心,一條東通今河北、山東的海邊;一條南通今兩湖、江蘇等地,一條北通今內蒙(又曰直道)。馳道寬5O步,路基夯實,兩旁每隔3丈種青鬆一棵。三條主要馳道外,通嶺南有“靈渠”和“新道”,通西南山險地區則修了“五尺道”。這一條交通網,大大便利了帝國中央對廣大領土的控製。
統一之初,各地沿用舊製,諸項法規製度處於極端混亂狀態。對此,秦始皇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頒布執行各項統一的法規。首先是頒行統一法律。商鞅變法時,采用魏國李悝所著的《法經》作為秦國法律的藍本。“法”為“律”,並增加“什伍連坐”和參夷等內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秦律頒布全國執行,結束了戰國時代各國法律條文不一致的狀況。秦律具有苛刻嚴明的特征,對於“治吏”尤為重視,大量律條是針對官吏製定,官吏犯過,刑罰必加,絕無寬恕餘地,所以秦代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貪汙受賄,也不敢玩忽職守,理事效率極高。
除法律之外,秦始皇還采取了許多統一措施,諸如統一度量衡、貨幣,簡化和統一漢字等,史稱“車同軌,書同文”。這些,都對統一帝國的鞏固和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在國家疆域方麵,秦始皇於統一後派大將蒙恬北攻匈奴,解除了匈奴對秦朝北境的威脅。接著便在那裏設置34縣,移民開墾,並大規模修築長城作為帝國的北疆。長城西起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碣石(今大同江附近),延綿萬裏,成為舉世聞名的奇跡。對“南越”居住的嶺南廣大地區,秦始皇也進行了征服和統一。五嶺山高水險,交通不便,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秦始皇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鑿了靈渠(又名興安運河),靈渠溝通湘、漓二水,使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連接起來。另外,又修築了一條“新道”,大大方便了內地與嶺南的交通運輸。統一嶺南後,秦始皇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作為帝國南部邊郡,並徙民戍守,與越雜居。北築長城和南戍五嶺兩項大功告成,就大體上劃定了秦朝東到遼東,西至隴西,北至陰山,南至南海的空前遼闊的帝國疆域。
橫征暴斂焚書坑儒
成為“皇帝”的秦始皇躊躇滿誌,不可一世,嚴刑峻法,橫征暴斂,無所不用其極。
秦始皇在兼並六國時,每滅一國,就命人把該國宮殿繪製圖樣,在鹹陽仿造。統一後,他曾打算擴建苑囿,西起雍、陳倉(今陝西鳳翔、寶雞一帶),東至函穀關(今河南靈寶東北),麵積廣闊,東西千裏。秦始皇身邊的侏儒優旃愛開玩笑,他說:“好極了!這麼大的苑囿,多放凶禽猛獸,有強盜從東方進犯,讓麋鹿出動就把他們頂跑了。”秦始皇聽後大笑,這才做罷。他雖然沒有擴建這一苑囿,卻到處建造離宮別館,僅首都鹹陽四周2OO裏內就有宮殿27O座,關中有行宮3OO座,關外4OO多座。
在秦始皇興修的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宮殿是阿房宮。阿房宮究竟有多大是難以確估的。據載,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5OO步(約合今7OO米),南北長5O丈(約合今115米),上麵可坐萬人,下麵可豎5丈大旗。殿門以磁石做成,以防刺客暗攜兵器入殿。殿門前排列沒收民間武器鑄成的12金人,各重24萬斤。這項宏大的工程,常年用工7O萬人,沒有等到建成,秦始皇去世,後來項羽入關放火焚燒,一連三月還沒燒滅。
驪山墓是秦始皇的另一項宏大工程。秦始皇剛即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造墳墓,統一後擴大規模修造,常年使用刑徒72萬人,一直修到死。
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宏大工程,就用去了精壯勞力14O餘萬人,加上北築長城,南戍五嶺,修馳道,造離宮,以及其他兵役雜役,常年動用民力多達3OO餘萬。丁男全被征發服役,部分丁女也裹入服役隊伍。沉重的兵役徭役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又加以橫征暴斂,於是海內虛耗,民窮財盡。秦自孝公以來奉行法家學說,法家急法尚刑,山東稱秦為虎狼之國。秦始皇繼續推崇法家,他為人苛薄寡恩,用刑殘酷,殺人如麻,使秦政的殘暴達到高峰。人民揚手犯法,舉足觸律,無所措手足,大批無辜者被羅入刑徒去服苦役,路上行人半數都是囚犯。長城腳下,阿房宮中,驪山墓旁以及五嶺路上,處處如此,秦帝國成了一座人間大地獄,百姓生活在恐怖之中。
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引起了社會的普遍不滿。一直對秦恨之入骨的六國貴族首當其衝,多次采用暗殺方式行刺秦始皇;士人得不到信用,紛紛指責秦的統治政策;廣大百姓剛剛脫離戰爭之苦,本來擁護統一,但秦的暴政又引起了他們對故國的懷念,轉而詛咒秦始皇早死,秦朝快亡。
士人的指責,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滿。當時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決定打擊士人的議政之風,就給秦始皇上了一封咄咄逼人的奏書,建議“命令史官將《秦記》以外的史書統統燒毀。除博士官掌管收藏以外,天下所有的《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人殺頭,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情不報同罪。令下3O日不燒即判刑。保存醫藥、卜筮和農書不毀。如果有人想學法令,拜官吏為師。”秦始皇批準了李斯的奏書,全國各地便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焚書”活動。
焚書並未能封起士人的口來。加上秦始皇佞信神仙家之說,民情怨憤,士人的議論如浪如潮。秦始皇大怒,派禦史進行調查。結果犯禁者46O餘人,秦始皇把他們全部坑埋在驪山深穀。因為其中多為儒生,所以史稱“坑儒”。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進諫說:“天下初定,遠方的黔首還沒有安下心來,諸位先生都誦法孔子,陛下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三思。”秦始皇怒扶蘇多嘴,把他轟出鹹陽,讓他到北邊的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去執行監軍任務。
不僅士人,黔首也在怨恨秦始皇。楚地流行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歌謠,詛咒秦王朝滅亡。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落下一塊隕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知道後,派遣禦史追查刻字人,由於無人承認,便把隕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殺死,然後銷毀隕石。盡管如此,朝野的怨恨不能稍減。
希求長生病死他鄉
秦始皇自忖功蓋三皇五帝,而且也確實有些政績,所以一方麵是為了解下情,炫耀威風;一方麵是尋訪仙山、希求長生,他總是接連不斷地出巡。
早在統一之前,隨著兼並戰爭的勝利步伐,他就先後到過洛陽、邯鄲以及楚國的首都郢、陳等地。統一的第二年,出於防禦匈奴的需要,他巡視西北邊郡隴西和北地二郡,越過雞頭山(位於今六盤山中段),由回中(今甘肅華亭南)返回鹹陽。從統一的第三年起,他開始了全國性的大巡遊。共巡遊四次,跋涉名山大川,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各地。在巡遊途中,他到處刻石,如《泰山刻石》、《琅邪刻石》、《芝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其內容主要歌頌秦始皇的功德,宣揚結束戰爭、統一天下、製定國策以及革除舊俗的正義性和優越性。他總以為神仙就在東海,要見神仙,隻有多去沿海之濱,所以他四次大巡遊,都是到沿海地區,一臨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兩登成山(今山東成山角),三次來到琅邪和芝罘,這些地方是傳說中的神仙登岸點。在巡遊途中,秦始皇每到一地,便派遣大量的方士去尋找神仙,求取長生仙藥。
始皇三十一年(前12O),秦始皇進行他的最後一次巡遊。他從鹹陽出發,首先來到南方的雲夢(今洪湖、洞庭湖一帶),在九疑山祭祀了虞舜。然後順江東下,由丹陽(今安徽當塗東)登陸,來到錢塘(今浙江杭州),繞道向西12O裏渡江登上會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祭罷大禹,秦始皇在會稽山刻石留念,然後下山,經吳中(今江蘇吳縣)北上。秦始皇一行從江乘(今江蘇鎮江)渡江,一直沿著海邊向北,又來到琅邪。他總想能在海邊有所收獲,遇見仙人或得到仙藥,所以一直靠著海岸走,然而仍一無所獲。看看求仙無望,便決定返回鹹陽。連日的旅途勞累,加上心情沮喪,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
當時,跟隨秦始皇出遊的有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等人,還有秦始皇的少子胡亥。雖然秦始皇已經病危,但由於他最厭惡死亡,忌諱“死”字,所以李斯等無人敢向他問及後事。不過,隨著病情加重,秦始皇自己也明白死到臨頭了,於是給在北邊監軍的長子扶蘇留下璽書,讓他急赴鹹陽主辦喪事,明確地安排由扶蘇來繼承帝位。璽書封好後,放在中書府令趙高處。璽書還沒有來得及交予使者,行輿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就病逝了。時為始皇三十一年(前21O)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稱王25年,稱帝12年,終年5O歲。
丞相李斯見秦始皇死在途中,恐怕鹹陽諸公子爭奪繼承權和天下叛亂,采取了絕密措施,把秦始皇的屍體載在可以躺臥的車中繼續前進。天氣日益炎熱,屍體臭味撲鼻,為了掩蓋屍臭,李斯命令從官每車載一石鮑魚。就這樣,行輿大隊浩浩蕩蕩,一路臭氣熏天,返回鹹陽。在歸途中,趙高乘機策動政變。他勾結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囑,扶立少子胡亥繼承帝位,並派人逼死扶蘇。返回鹹陽後,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皇帝。
九月,為秦始皇舉行隆重葬禮,安葬驪山。驪山墓是秦始皇用7O多萬人力,曆時1O餘年修建的一項巨大墓葬工程。驪山墓墳高5O丈,遍植樹木,形如大山。墓室極深,下穿三泉,灌銅液阻擋泉水。墓室頂部用珠寶設日月星辰之象,底部用水銀作江河大海之勢,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機械轉動,巨炷照明,室內序列百官次位。羅滿奇珍異寶,又以能工巧匠設置機械弩矢,有人穿墓近室,弩矢自發,射殺竊賊。秦始皇陵現在陝西臨潼縣東5公裏的下河村附近,今墳高55.O5米,周長2OOO米。
秦始皇死亡披露
沙丘之死真相
關於秦始皇之死,司馬遷《史記》記述很多,似乎死因已明,無可置疑。可是將這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文字細細閱讀,可發現其中有耐人尋味之處。
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O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主要巡遊雲夢、會稽等地時,李斯、胡亥、趙高等隨從,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為皇帝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還禱山川”。這似為趙高等的計謀。因蒙恬領兵三十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以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以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複官爵,因此,趙高對蒙毅恨之入骨,要滅蒙氏一族。
那趙高是個宦官,專管宮廷輿車與印信、墨書。這次秦始皇巡遊,自然少不了中車府令的事務。而且後來趙高還“行符璽事”,即執掌傳達皇帝命令和調兵的憑證“符”和“璽”,趙高當然隨從。秦始皇這次出巡,一路勞頓,到平原津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會鹹陽而葬。”信還未送出,秦始皇就於沙丘(今河北廣宗縣北)行宮一命嗚呼了。
趙高為何矯詔扶二世
為了不使秦始皇死的消息傳揚出去而引起亂子,丞相李斯秘不發喪,將屍體載於?車中,飲食奏請如常。一麵命令車隊加緊趕路,一麵讓趙高盡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遺詔給扶蘇送去。
太監趙高可不願意讓扶蘇繼承皇位。因為扶蘇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阿諛奉承的趙高。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是一個昏庸的家夥,且趙高還曾受命教胡亥學習法律,二人正好臭味相投。趙高想立胡亥為皇帝,以便實現他篡權亂政的陰謀,因而他違背秦始皇的命令,扣著詔書不發。接著,趙高就悄悄去見胡亥,問他想不想當皇帝。胡亥當然想當皇帝,隻是擔心李斯不同意,趙高便說:“這件事由我來管,公子放心好了。”
太監趙高找到李斯,對他說:“先帝臨終前立詔書的事,別人都還不知道。如今詔書和璽印都在公子胡亥那兒,到底由誰來繼承皇位,全憑你我二人的一句話,丞相你看怎麼辦好啊?”李斯一聽,大吃一驚,板起麵孔,責問說:“由誰來繼承皇位,先帝臨終前已經作了安排。你怎麼敢說出這種罪孽的話來?這難道是做臣下的應該議論的事嗎?”別看李斯聲色俱厲,可趙高一點兒也不害怕。他假惺惺地對李斯說:“我也是為你好啊!丞相你想想,你的功勞、你和扶蘇的交情能比得上蒙恬嗎?扶蘇做了皇帝,蒙恬將會代替你的位子,你隻好讓位回老家去。”趙高盡管這樣說,李斯還是不同意。趙高見軟的不行,便來硬的,他露出一副凶狠陰險的樣,冷冷地說道:“如今大權掌握在公子胡亥手裏,丞相不同意這麼辦,一定會惹下大禍的。丞相也該替自己的子孫著想啊,否則的話,到那時候,恐怕再後悔也就來不及了。”這一嚇唬,果然見效,李斯考慮了一會兒,終於長歎一聲,答應了趙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