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胡亥
公元前21O年,秦始皇客死在沙丘平穀(今河北廣宗西北)。按照秦始皇的遺囑,當由長子扶蘇繼位。但中車令趙高出於個人私欲夥同丞相李斯篡改遺詔,發動宮廷政變,蠱惑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繼位。這就是秦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秦二世。
宮廷政變弑兄奪位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進行了一係列的製度建設,奠定了封建帝國的基礎,但也做了一些千古荒唐之事。不過,作為一代帝王,在關係到他秦家天下“傳之萬世”的帝位繼承人選上,秦始皇還是比較明智的。
秦始皇諸公子中,公子扶蘇是長子,但並不為他所喜歡。不過,為了秦家基業,他還是著意地培養扶蘇。扶蘇被派往北部邊疆與大將蒙恬代兵戍邊,實質上是對他的考驗和鍛煉。實際上,扶蘇在諸公子中確實是比較突出的,尤其超出他的小老弟胡亥許多。
少公子胡亥是和乃兄截然不同的人物。雖說他也受到了良好的宮廷教育,但生性是一個“公子哥”的脾性,毫無風範可言。少時,有一天秦始皇在殿中宴會群臣,並詔令諸公子入殿就餐,胡亥也來參加。秦製規定,臣下朝會皇帝,入殿之前必須脫掉鞋子,放在殿外階上。這天宴會盛大,階上的鞋子雖多,但行列整齊,放置有序。胡亥在諸公子中比較嬌慣,他吃飽喝足,不願在席中幹磨時間,便提前退出殿來。他順著鞋子行列,邊走邊用腳踢,一直把整齊的朝鞋踢了個亂七八糟,這才離去。後來胡亥做皇帝,天下秩序正像被他踢亂的鞋子那樣混亂不堪。
在胡亥的一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和趙高的關係,可謂“成也趙高,亡也趙高”。這趙高本是宮中的一位宦官,因為他精通獄法、身高力大,又能寫一手好字,被秦始皇提拔為車府令,掌管皇帝的車馬儀仗隊。趙高生性狡詐,深藏不露,又巧舌如簧,善於奉迎。他教胡亥書法和判案,很快取得胡亥歡心,二人結下了深密關係。
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那年,胡亥年已2O歲。可他玩性正盛,極力請求隨行。秦始皇寵愛這位少公子,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不巧的是,秦始皇尚未巡遊多少地方,便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來日不多,而當時朝中未立太子,長公子扶蘇還在北部邊郡監兵,便及時留下了皇位繼承問題的遺囑。遺囑命扶蘇把兵事移交將軍蒙恬,急赴鹹陽主辦喪事,並繼承皇位。遺囑加蓋玉璽密封後,存在中車府令趙高處,還沒來得及交予使者送出,秦始皇便與世長辭了。
丞相李斯見秦始皇死在途中,恐怕鹹陽諸公子爭奪帝位和天下叛亂,故密不發喪,隻有李斯、胡亥、趙高和幾個親近宦官知道內情,對其他人一概嚴守機密。乘輿就在返回鹹陽的途中,居心叵測的趙高乘機策動了一場篡改遺詔、扶立胡亥的政變。
趙高首先遊說胡亥:“皇帝駕崩,沒有留下分封諸位公子的詔書,卻單獨賜給了長公子一封璽書。長公子一到鹹陽就是皇帝了,你怎麼辦呢?”
胡亥不是長子,又胸無大誌,聽了趙高的話,就說:“這是理所當然的啊。父親死去,他不分封自己的兒子,還會怎麼樣呢?”
趙高說:“不對!現在如何安排天下,關鍵就在於你、我和丞相三人。望你早作打算。別人對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控製別人和受別人控製,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
胡亥明白趙高的意圖,可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他頭腦中還有一定影響,他認為奪取兄長的繼承權是不義,違背父親的遺囑是不孝,才能淺薄而勉強靠別人取勝是不夠格。不義、不孝、不夠格都不道德,即使做了皇帝,天下人也不服氣,自身生命會有危險,連祖宗也要斷絕祭祀香火。
趙高見胡亥並非不想做皇帝,隻是擔心道義上的譴責,就旁征博引,講了一套黑白混淆的歪道理。胡亥經趙高一番蠱惑,終於動了奪位之心。
說通了胡亥,還必須有李斯的配合才成。於是趙高又去遊說丞相李斯。李斯一聽趙高的來意,大吃一驚,他認為誰繼承皇位不是臣下應當議論的,趙高議論此事,純屬“亡國之言”,因此他表示堅決反對。
趙高冷笑一聲,說:“丞相啊,您自己想一下吧。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嗎?您的功勞比得上蒙恬嗎?您的謀略超得過蒙恬嗎?您在百姓中的威望超得過蒙恬嗎?論長子對大臣的信任程度,您又趕得上蒙恬嗎?這五點您都遠遠落後於蒙恬,長公子一即位,必然用蒙恬為丞相,那時丞相您是不可能佩戴侯爵印綬榮歸故裏的。而且受罷丞相的命運相當悲慘,都是掉了腦袋。聽我的話沒錯,您可以永遠封侯,世代稱孤;否則要禍及子孫,令人寒心。丞相選擇哪條路呢?”
在趙高這番威脅利誘和蠱惑煽動下,李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害怕丟失榮華富貴,落到趙高說的那種悲慘下場,終於向趙高屈服,同意支持胡亥繼承皇位。
於是,胡亥、趙高、李斯毀掉原來的遺囑,詐為始皇帝遺詔丞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一封遺書給扶蘇和蒙恬,這封假遺詔稱扶蘇和將軍蒙恬率領幾十萬軍隊屯邊十多年,不但不能開拓疆土,耗費巨大,沒有功勞,反而幾次上書誹謗,又因為不能回京做太子而日夜怨恨,實為不孝,故賜劍自裁。將軍蒙恬不事規勸,實為不忠,命把兵權移交偏將王離,然後自殺。假遺詔加蓋皇帝玉璽後,派胡亥的親信為使者,日夜兼程,前往北邊送交扶蘇。
扶蘇拜讀詔書,淚如泉湧,當即進入內舍,打算自殺。蒙恬恐其中有詐,勸扶蘇先不要自殺,請示屬實再死也不算晚。使者站在旁邊不斷催促,扶蘇為人仁義,見此情景,對蒙恬說:“父親命令兒子死,還何必再請示呢?”說罷,含冤自刎。蒙恬深疑其中有詐,想拖延時日,看個水落石出。使者見蒙恬不肯死,便把他關進陽周(今陝西子長北)的監獄,去向胡亥複命。
胡亥、趙高、李斯聽說扶蘇已死,急忙返回鹹陽,發布秦始皇逝世的消息。接著,胡亥舉行即位大典,是為秦二世皇帝。趙高升任郎中令,全麵掌管宮中警衛,並成為二世寵臣。
大肆殺戮誅滅異己
胡亥雖然登上了帝位,但他心中明白自己名不正言不順,若想隨心所欲地玩樂,還必須首先翦除異己,方可高枕無憂。寵臣趙高更是清楚這一點,倒也能直陳利害。就此,趙高向秦二世獻出了一套血腥味濃到極點的鐵血政策,其內容是變換刑法,使法律更苛刻更嚴酷,讓犯罪的人連坐受誅,乃至滅族;消滅大臣,疏遠骨肉;使貧困的人豪富起來,使卑賤的人高貴起來;統統除掉始皇帝任命的大臣,換上二世的親信。這條鐵血政策得到了秦二世的認可,一場血腥屠殺隨之展開。
首先遭到殺害的是蒙氏兄弟。秦二世本想仍用蒙氏兄弟為將,可是趙高因早年犯罪受過蒙毅製裁,懷恨在心,於是捏造說先帝就想立胡亥為太子,隻是因蒙毅諫阻才未立成,於是二世就打消了釋放蒙恬的念頭,並把蒙毅囚在了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獄中。鐵血政策確定之後,二世遂決定先拿蒙氏兄弟開刀。他派禦史曲宮到代郡監獄宣布蒙毅“罪狀”,令蒙毅自殺。蒙毅據理力爭,曲宮知道二世用意,不聽蒙毅申辯,逼殺了蒙毅。二世又派使者到陽周逼蒙恬自殺,蒙恬希望進諫後再死,不允,最後仰天長歎,服藥自殺。
蒙氏兄弟死後,秦二世讓趙高主管辦案。趙高羅織罪名,大批朝臣被殺,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認為“將相不辱”,相繼自盡。每位大臣含屈而死,往往還要連及一串親友,就是擔任宮廷警衛的親近侍臣三郎官也有不少人無辜受害。屠戮中,趙高乘機安插親信,兄弟趙成任中車府令,女婿閻樂為鹹陽縣令,其他如禦史、謁者、侍中等要職,多更換為趙氏人。秦二世毫無心機,以為趙高安置的親信,就是自己的親信了,因此,趙高如何安排,他根本心不在焉。
在這一場屠戮當中,最慘烈的要算秦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了。一次,在鹹陽市上,二世的12個兄弟同時被砍頭,腔血噴射,觸目驚心。又一次,在杜郵(今陝西鹹陽東)的刑場上,二世的6個兄弟和1O個姐妹同時被活活輾死,血肉狼藉,慘不忍睹。公子將閭三人,平時行為十分謹慎,對他們一時編造不出罪名,就把他們囚在內宮。諸公子大都被殺以後,趙高派使者對他們說:“你們不像臣子,論處死刑,行刑官馬上就來執行。”將閭說:“宮廷之禮,我們未敢失儀;廊廟次位,我們未敢失節;受命應對,我們未敢胡說。什麼叫不像臣子?願聽清楚再死。”使者回答:“我沒參與論罪,無可奉告,僅執行使命而已。”將閭仰首呼天三遍,喊叫:“天啊!我沒有罪!”兄弟三人抱頭痛哭,拔劍自殺。在諸兄妹中,最幸運的要算公子高了。看到兄弟姐妹們都慘遭毒手,自知難免一死,想逃走又怕連累親人,為了保存親友,就上書一封,向二世提出為父皇殉葬驪山腳下的要求。二世見書大喜,批準他的請求,賞賜十萬錢殉葬驪山。在二世眾多的骨肉兄弟中,公子高可謂一個“善終”者了。
宮中的骨肉、朝中的老臣殺得差不多了,秦二世又在趙高的唆使下大批地殺戮地方官吏。為了威脅海內、顯示尊貴,二世在繼位的次年(前2O9)初,即效法秦始皇巡遊天下。這次出巡南到會稽,北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然後由遼東(今遼寧遼陽)而返,四月回到鹹陽。巡途中,趙高對二世說:“現在陛下出巡,應該趁機誅殺一批郡縣官吏,這樣既可排除異己,又可威震天下。”二世說:“好!”於是法令日急,誅殺累累,群臣人人自危,官吏個個不安,老百姓更是手足無措,整個秦帝國幾乎成了大屠宰場。
在這一場大屠戮中,對胡亥奪位有功的李斯也不能幸免。曾經寫下義正辭嚴的《諫逐客書》的李斯,良心不泯,總想找個機會進諫。慣使權術的趙高還真給他提供了一個機會,卻是設下圈套使二世對李斯不悅,並乘機羅列三項罪名:第一,沙丘之謀,丞相是參與的,現在陛下做了皇帝,而丞相的富貴卻沒增多,他的意思是想分土為王;第二,丞相的長子李由任三川郡守,楚地群盜陳勝等人都是丞相的鄰縣之黨,所以楚盜公開行動,經過三川郡,李由閉門不肯出擊,據說李由還與他們有書信來往;第三,丞相居外治事,權力大於陛下。三個方麵加在一起,李斯怎麼能不危險呢?二世一聽,就想逮捕李斯,但又怕情況不實,於是派人對李斯父子進行督察。李斯上書揭發趙高,秦二世不但不聽,還怕李斯殺趙高,把消息透出了給他。趙高又趁機進言誹謗,終使二世下令逮捕李斯,並交趙高審察治罪。把李斯看作眼中釘的趙高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嚴刑逼供,李斯屈招。趙高上報,二世下令判李斯族刑,夷滅三族。二世二年(前2O8),李斯被押赴鹹陽市受刑,先黥麵、割鼻、斷去左右腳趾,再攔腰斬為兩段,最後剁成肉醬,合家滅門,無一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