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漢文帝劉恒(1 / 3)

文帝劉恒

漢文帝劉恒,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高祖五年(前2O2)生,7歲時被封為代王。呂後八年(前18O),呂後逝世,繼皇帝位,是為西漢第三個皇帝漢文帝。漢文帝在位23年多,創造了曆史上的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身世憂患一朝升騰

劉邦生有八子,其中呂後隻生了老二劉盈,後繼位為漢惠帝,卻不幸早逝。呂後為了掌權,對庶出的其餘諸子大加迫害,有4人為其所害,隻有老大劉肥善終。到呂後逝世時,兒子中隻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

劉恒在諸子中,地位是最不起眼的。這是由他母親薄氏的地位確定的。

漢高祖三年(前2O4),劉邦的軍隊打垮了項羽封立的魏國,把魏王豹的宮人俘擄到滎陽,要她們織布。有一次劉邦閑逛到了織布的房子裏,見一女子有些姿色,就把她要進了後宮。這個女子的父親是吳(今蘇州市)人,姓薄,在秦朝時與原魏王宗室女子魏媼私通生了她。劉邦把這個薄氏要到後宮,轉臉就把她忘了。過了一年,戰爭形勢好轉,劉邦有了閑心,與管夫人、趙子兒兩個美人取樂。這兩個美人是與薄氏一起從魏宮被擄來的,而且彼此都很要好,當初曾相約:“富貴莫相忘。”她們把薄氏的約言當笑料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心慘然,憐薄氏”,當天就把她召了來“幸之”。激動的薄氏對劉邦說:“我昨天夜裏夢見一條蒼龍盤在我的肚子上。”劉邦說:“這是要尊貴的兆頭,我成就你。”就此一“幸”,薄氏遂在漢高祖五年(前2O2)生了劉恒。

劉邦後來極少再“幸”她,薄氏母子生活在被冷落的邊角裏,誰也不能得罪,逢事多加考慮,處處謹慎小心,劉恒也就在朝臣的眼裏留下了一個“賢智溫良”的好印象。公元前197年,蕭何等33位朝臣舉薦,7歲的劉恒被封為代王。呂後去世的前一年,曾讓劉恒任趙王,劉恒想起在此一任上死去的三個兄弟,婉言謝絕,呂後遂封侄子呂祿為趙王。劉恒的母親薄氏,終劉邦之世,一直處在“諸姬”也即眾妾當中,人們稱她為“薄姬”,從沒有升到“夫人”的行列。劉恒自己也偏處一隅,謹小慎微。故此,他們母子也才能躲過呂後的迫害,平安地活下來。

呂後死後,宮廷發生變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誅殺諸呂,控製了朝政。此時,大臣們開始籌劃皇位的繼承。大家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後代,不宜保留;齊王劉襄雖說是高皇帝的嫡長孫,但外舅是惡人不能立;淮南王劉長年幼,母親娘家人又很壞,不能立。權衡來去,最後認為“代王是現存高皇帝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為人仁孝寬厚。太後娘家的人謹慎善良。而且立長子本來就名正言順,再加上他的仁孝名聲天下都知道,是最合適的人選”閏九月,周勃、陳平等朝中大臣秘密派使者去代郡,迎接劉恒到長安去當皇帝。郎中令張武等一派人全都認為這事不可信,勸劉恒托病拒絕。中尉宋昌認為迎立是真實的,不應懷疑:劉氏的天下是天意神授,深入人心,誰也改變不了的;現在劉邦的兒子們隻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恒二人,劉恒年長而又“賢聖仁孝”,名聲好。宋昌的分析不無道理,但畢竟是推測,不好定奪。劉恒找他的母親代王太後薄氏,太後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於是,劉恒以占卜決疑。結果得兆“大橫”,釋文說:“大橫裂紋正正當當,我要成為天王,讓父業發揚光大,像夏啟繼承大禹那樣。”劉恒聽了這段話後,表示不解,他說:“我本來就是王了,還再當什麼王呢?”卜人說:“這裏說的是‘天王’,是天子的意思。”

為了徹底了解情況,劉恒派母親薄氏的弟弟薄昭赴長安,求見周勃等朝臣。薄昭很快回複,說事實如此,無可懷疑。這樣,劉恒要宋昌陪同自己坐在他那輛代王的專用車裏,要張武等6人每人乘一輛驛站平常用的普通車子作為隨從,組成一支小小的車隊,登上了前往長安的道路。

車隊行到離長安城約5O裏的高陵(今陝西高陵),劉恒停了下來,他要宋昌先到長安去看看有沒有發生變化。宋昌到那裏,見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早已在那裏等候迎接代王的到來。宋昌返回報告劉恒,劉恒命車隊快馬加鞭趕到了渭橋。群臣拜見,口口稱臣,劉恒也下車一一還禮。太尉周勃走上前去對劉恒說:“請暫離眾人,說幾句話。”宋昌說:“要講的是公事,就當著公眾講;要講的是私事,王者是大公無私的。”周勃就跪在地上,從懷裏拿出皇帝寶璽,向代王劉恒奉獻。劉恒沒有接受,說:“這事到代邸(代國駐國都的辦事機構)再作商量。”劉恒並非不願當皇帝,隻是周勃的做法太簡單草率了。

劉恒的車子很快進了代邸,群臣也一齊隨從而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禦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8名謀劃和發動政變的骨幹人物到劉恒麵前禮拜,並宣讀了他們聯名給劉恒的上表。表中說:現在的小皇帝劉弘等人都不是惠帝的兒子,沒有奉祀宗廟的資格。又說:他們征求了高皇帝劉邦的大嫂、二嫂、同曾祖的弟兄琅琊王劉澤,以及其他宗室、列侯、奉祿二千石的官吏們的意見,認為劉恒應當成為皇帝的繼承人,請他即天子位。在這道上表中集中了劉氏宗親和上層官吏的意見,而且把宗親放在首位,既符合劉恒的意願也合於他的利益。但在劉氏宗親中楚元王劉交的態度沒有講到,這使劉恒不放心。劉交是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是劉恒的叔父,他的態度既可影響一部分宗族,也可影響一部分官吏,萬一他提出異議,朝臣將如何對待?劉恒在答詞中把這個問題端了出來說:“奉祀高帝宗廟,是大事。我不材,與此不相稱。希望請楚王考慮個更合適的人,我不敢擔當。”結果是“群臣皆伏,固請”這表明即使劉交有異議,群臣不會受到影響。於是劉恒就先麵向西以賓主禮說了三遍“不敢當”;然後又麵向南以君臣禮說了兩遍“不敢當”。既然用起了君臣禮,那就是已經當起來了。群臣最後獻上璽和符。劉恒說:“既然宗室、將相、王、列侯都以為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我也就不敢再推辭了。”於是即了“天子位”,群臣依次排列,侍奉兩旁。

當晚,劉恒住進皇宮未央宮。

鞏固地位,穩定政權

從不起眼的地位做到皇帝,從邊遠小郡住進皇宮,頗為不易。而要保持這地位和尊榮更屬不易。因此,劉恒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鞏固自己已得的地位。

他首先從衛護自己的安全做起。進入未央宮當晚,劉恒就任命宋昌為衛將軍,統帥駐守長安的南軍和北軍。這兩支軍隊直接控製長安,自劉邦死後,分別由呂後的兩個娘家侄子呂產和呂祿掌握。又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統領直接為皇帝服務的各種官員。這兩項任命可以保障他在長安的基本安全。

任命完畢以後,劉恒又回到前殿坐下,給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下達了第一道詔書,要他們發布皇帝即位的公告,並“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五日。”總之,要在帝國範圍內為皇帝的即位造成一種大喜大慶的氣氛。與此同時,呂氏所立的小皇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分別在各自的住所由有關部門處死。

接著,劉恒又采取幾項措施收買人心,培植勢力。首先,表彰、賞賜功臣。凡是在推翻諸呂和擁立過程中立了功的,一一表彰他們的事跡,給予厚賞;功大而無爵的,除賞賜外,再封侯。首功自然屬周勃,而周勃原封絳侯,就在原先基礎上增封食邑一萬戶,賜金(指銅。下同)5OOO斤。典客劉揭從呂祿手中奪取了將軍印綬,使周勃得到了軍權,功勞卓著,賜金千斤,原無爵,封陽信侯。等等。對於從代國陪同他來長安的巨僚,專門進行了功績登記,首功自然屬宋昌,封宋昌為壯武侯。其次,安置親近官吏。凡自代國隨從而來的,一律安置在重要的位置。宋昌為衛將軍,統帥長安南北軍;其餘六人,“官皆至九卿”;舅父薄昭為車騎將軍,封軹侯。再次,恢複劉氏宗族在呂後當政時期被削被奪的封地和其他利益。“呂氏所奪齊、楚地,皆歸之”;立趙幽王劉友子劉遂為趙王;等等。第四,對曾隨從劉邦征戰奪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列侯從高帝入蜀漢者68人益邑各3OO戶”;“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者1O人,食邑6OO戶;等等。

如果說以上措施重在籠絡,那麼另外一項就意在抑製和排擠了。劉恒即位不久,下達詔書說,大批列侯居住京師,不僅要消費大量財富,給運輸供應造成沉重負擔,而且也使他們沒有辦法“教訓其民”。因此命令:列侯都要各到自己的封國裏去;有官職在身不能離開,或朝臣特許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遣送封國。這是一道對上層人物關係重大的命令,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詔書下達一年之久不見行動。劉恒有些惱火,再次下詔說:“前時詔書要列侯各到封國,托辭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請他為我率領列侯到封國。”列侯們除了爵位以外,還想在京師尋找到有權力的職位,所以托辭不走。劉恒要丞相帶頭到封國,以此擋回列侯們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這樣做不僅是治國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列侯們的真正器重,於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到了他的封地絳縣(今山西省曲沃縣東)。

然而,劉恒讓列侯歸國這一措施,確實也是要處理一批他所不器重或不放心的人物,以此鞏固他的地位。周勃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周勃是發動政變誅滅諸呂,擁戴劉恒當皇帝的第一號首領,劉恒確實感激他,給了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心懷畏懼,不放心。在他即位後,並沒有打算改變周勃太尉的位置,丞相仍由陳平擔任。陳平是謀士出身,一向謀慮深遠,他感到自己與周勃之間失去了平衡,處於危險地位,托病不出,堅持要求把周勃的位置排在自己之上。劉恒隻好把丞相職位一分為二,要周勃任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任左丞相,位居第二;空出的太尉一席,由將軍灌嬰填補。周勃功高權大,每當“朝罷趨出,意得甚”,“有驕主色”,而劉恒對他卻是“禮之恭,常目送之”。當時的郎中袁盎向劉恒指出,對周勃過分謙恭使得“臣主失禮”。自那以後,上朝時劉恒的神色越來越“莊”,周勃的神色越來越“畏”。這時有人對周勃說:“你誅呂氏、立代王,威震天下;受重賞、處尊位,得寵已極。長此下去勢必引禍及身。”周勃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即“請歸相印”,劉恒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周勃當右丞相前後隻有一個多月。辭相一年後,丞相陳平去世,因無合適人選劉恒又讓他當了丞相。複職後1O個月,又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他免了職。

後來,有人上書說,周勃在家經常披帶戰甲,家人在接待客人時手裏拿著兵器,像是要造反。劉恒就立即把他抓進了監獄。幸虧周勃與薄昭有些交情,通過薄昭向薄太後解釋:自從罷職後,時刻擔心被抓去殺頭,因而家中有所戒備,並無造反之意。薄太後也相信周勃不會造反,她提著劉恒的帽帶子說:“絳侯懷揣皇帝寶璽,統帥長安北軍的時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個小縣裏,反倒會造反?”劉恒親自調閱了周勃的案卷,確無造反實據,才放了他,恢複了他的爵邑。周勃出獄後,又活了9年。劉恒最終未讓周勃橫死,算是中國帝王史上少見的特例了。

與民休息堪稱楷模

漢文帝劉恒所以能取得“文景之治”的政績,根本就在於他采取了與民休息的國策。劉恒自公元前18O年末開始,至前157年,當了23年皇帝。在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國策是與民休息,安定百姓。在他即位不久,就接連下了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說:“在春季要到來的時節,連草木和各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快樂,而我們的百姓中鰥寡孤獨、貧窮困窘的人,有的已經麵臨死亡,而為人民當父母的不體察他們的憂愁,還幹什麼呢?要研究出一個賑濟的辦法。”第二道詔書說:“年老的人,沒有布帛就穿不暖,沒有肉就吃不飽。如今正當歲首,不按時派人慰問年老的長者,又沒有布帛酒肉的賜予,將用什麼幫助天下的兒孫孝敬贍養他們的老人?現在聽說官吏給貧餓老人發放飯食,有的用陳穀子,難道這符合贍養老人的本意嗎?要搞個法令出來。”有關官府根據詔書給各縣、道(少數民族區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縣)下達了下列法令:“年8O以上,每人每月賜米1石,肉2O斤,酒5鬥;年9O以上,每人另加帛2匹,絮3斤。所賜物品,由縣令過目。賜給9O歲以上老人的物品,由縣丞(位次於縣令的官職)或縣尉(位次於縣丞)致送;不滿9O歲的,由嗇夫、令史(低於縣丞、縣尉的官職)致送。郡太守派都吏(負責檢查的官職,後世稱督郵)巡行各縣,對不合規定的,予以督責。對刑徒和有罪未及判決的,不用此令。”

此外,無論從國政、吏政,還是自我要求、皇親約束等方麵,都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做法。諸如:

偃兵務農。漢文帝元年(前179),劉恒即位不久,就和平解決了南粵問題。秦始皇時略定南方土地,設置了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南海郡(治番禺,即今廣州市)、象郡(治臨塵,即今廣西崇左)。秦末農民起義之際,南海郡尉趙佗乘機擴大勢力,聽到秦朝滅亡,就合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漢初,劉邦無力遠征,派使者立趙佗為南粵王,要他在當地和輯粵族各部,與漢朝通使,不要擾亂附近各郡。呂後時期,認為南粵是蠻夷,禁止賣給鐵器;馬、牛、羊,隻賣牡,不賣牝,不使其繁殖。於是,趙佗就自號南武帝,發兵攻打漢朝的長沙郡。呂後派兵征伐,不能取勝。趙佗本是真定(今石家莊市東北)人,雖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鄉。他聽說先人墳墓已被破壞,親族兄弟被殺,更為惱火,發書要求漢朝撤離長沙郡的駐軍,給他送去親族兄弟。劉恒下令修複了趙佗先人的墳墓,派人慰問了他在真定的親人,還給趙佗的親族兄弟以尊貴地位。然後派使者持詔書和禮物前往告諭趙佗,隻要削去帝號,不再擾亂附近郡國,則承認他為南粵王,允許他自治,與漢朝通使往來。趙佗削去了帝號,重又稱臣歸服了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