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新帝王莽(1 / 3)

哀帝在位六年,死時二十六歲,沒有兒子嗣位。他的祖母傅氏、母親丁氏,也已經先他死去。太皇太後王政君得知哀帝死訊,立即趕往未央宮收取皇帝的印璽,並派人急召她的侄子王莽入宮主持喪事。接著,罷去大司馬董賢的職務,由王莽接替。又派車騎將軍王舜持節前往中山國,迎接中山王劉箕子(即劉衍)來京師繼位。他就是漢平帝。

平帝即位時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後臨朝稱製,大司馬王莽掌管朝政。平帝的母親衛姬及外家,都不準來京師侍候平帝。這位小皇帝成為漢家的招牌,實際的朝政大權落入王氏家族手中,而王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王莽發跡,與王氏家族的勃興,息息相關。他的先世田安,即項羽所封濟北王。田安失國之後,齊人稱之為“王家”,因此就以“王”為姓。王莽的曾祖父王賀,武帝時為繡衣禦史。祖父王禁,宣帝時任過廷尉史。他們都是漢廷的一般官員。直到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在元帝時被立為皇後,這個舊的貴族之家,才由衰微而再度勃興。漢成帝即位後,王政君成了皇太後,王氏一族貴幸傾朝。他們先後有十人封侯,五人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執掌漢家的朝政大權。朝廷公卿、大夫、侍中、諸曹、郡國守相、刺史,也多出自王氏之門。王氏家族成為西漢末年權勢最大的政治集團,王莽即依附這個家族一躍而為漢朝的頭麵人物。

王莽的父親王曼,是王政君的異母弟。因為王曼早死,來不及封侯,所以王莽自幼孤貧。但是他“內事諸父,曲有禮意”(《漢書,王莽傳》),受到王氏兄弟的信任。王鳳病重時,王莽小心侍候,連月不解衣帶。臨死前,王鳳薦舉他為黃門郎,又遷射聲校尉。後來,又經他的叔父王商,以及一些官員的推薦,成帝封他為新都侯,擢遷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為了謀取高官厚祿,王莽收養名士,對賓客施加小恩小惠,結交朝廷的大官僚,作為他的進身之階。綏和元年(前8年),由於他的叔父王根的推薦,王莽接替王根為大司馬,執掌漢廷大權。但是,不久成帝死去,哀帝繼位,外戚傅氏、丁氏得勢,王莽被迫辭職。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死,王莽才重任大司馬。

王莽執政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並進一步奪取漢室最高權力,便大施各種權術。他培植黨羽,安插心腹,提拔附順他的官員。他的親信王舜、王邑、甄豐、甄邯、平晏、劉歆、孫建等人,都分別授予重要的職務。對官員中的異己者則加以排斥,有的免官,有的罷去官爵後遷徙邊遠地區。甚至連他的叔父王立,也被遣回封地,以免幹涉他的行動。同時,他還唆使公卿上書太皇太後,攫取州牧及二千石官員的任免權。

為了籠絡人心,取得宗室、老臣的支持,王莽大封宗室和功臣的後代為侯。對二千石以上的退休官員,則發給原來俸祿的三分之一,直到老死為止。當青州(今山東地區)、其它郡國發生旱災、蝗災時,王莽率先上書,表示願捐錢一百萬,獻出土地三十頃,交大司農分給貧民。遇有自然災害發生,他就素食,以博取憂國憂民的聲譽。

王莽又利用古文經學派,作為代漢及改製的工具。事情是這樣:漢武帝尊崇儒術,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及弟子員。博士們傳授的經書,都是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書寫的,所以稱為“今文經”。當時的公羊學,以及後來的穀梁學,即屬於今文經學派,曾經盛行一時。到成、哀之際,劉歆受命校訂秘府藏書,曾發現一部《春秋左氏傳》,是用先秦古文字寫成的。劉歆認為,它的作者左丘明,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他們的好惡也相同。與《公羊傳》、《穀梁傳》依靠傳聞解釋經義相比,《左氏傳》更符合《春秋》宗旨。因此,劉歆建議將《春秋左氏傳》,還有當時陸續發現的《逸禮》、《古文尚書》、《毛詩》等都列於學官。但是,博士們不讚成,劉歆寫信指責他們,結果遭到一陣攻擊。因為今文經學派勢力大,劉歆隻好離開京師,到外地當郡守去。劉歆要立的四種經書,都是用先秦篆文書寫的,所以稱為“古文經”。隨著古文經學的興起,儒家發生了內爭,儒學也分成為兩派。今文經與古文經不僅文字不同,更主要的還在它們釋經的內容、政治曆史觀也大相徑庭,於是便演變成以經學為形式的政治派別的鬥爭。

平帝即位後,王莽執掌大權,古文經學美化古製,倡導複古的主張,正是新莽代漢、托古改製最好的工具。在王莽的支持下,古文經學再度興起。他將劉歆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先後任右曹太中大夫,遷中壘校尉、羲和、京兆尹,又封紅休侯,掌儒林史卜之官。劉歆要表彰的《春秋左氏傳》、《逸禮》、《古文尚書》、《毛詩》四種古文經,也都列於學官。王莽還擴充太學,擴建太學生房舍。增立《樂經》於學官,將五經增為六經。每經的博士增為五人,每個博士領弟子三百六十人,進一步擴大博士及其弟子的人數。在郡縣設立學校,設置經師,招收生徒。他又網羅天下異能之士,凡通曉《逸禮》、《古文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小學、醫藥、方技的人,由地方官備車馬遣送京師,前後達數千人。王莽所征募的“異能”之士,自然都是古文經的信奉者。他們在京城討論經傳,撰寫釋經的文字,“正乖繆,壹異說”(《漢書,王莽傳》),對今文經學發動攻擊,並作為異端思想加以剿殺,以求達到統一學術思想的目的。王莽通過表彰古文經學,為新莽代漢、托古改製造成輿論。在經學的外衣下,思想學術愈益演變為政治說教,成為維護這個政權合法化的工具。

與此同時,王莽攫取漢室最高權力也在加緊進行。他出任大司馬僅僅幾個月,便指使親信上書替他邀功請賞,終於得到太皇太後的寵信,封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元始三年(公元三年),王莽又策劃立他的女兒為皇後。翌年,他果然成了平帝的嶽父。這種聯姻無疑使王莽既得的權力進一步得到了鞏固。但是王莽並不滿足,他的心腹王舜等人,又上書大造輿論,認為王莽的“功德”,可與殷朝的阿衡伊尹、周朝的太宰周公相比,應兼采“阿衡”、“太宰”的稱號,以“宰衡”封王莽,位居上公。於是,太皇太後親封拜,王莽官為宰衡、太傅、大司馬,可謂位極人臣。他還接受“九命之錫”,即皇帝賜予九種表示極尊的器物,其權勢之大和聲望之高,都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就在這時,泉陵侯劉慶上書聲稱:漢平帝年輕,“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漢書,王莽傳》)。王莽問鼎的野心,正在一步步實現。然而他行天子事,平帝畢竟是絆腳石。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平帝突然駕崩,使王莽更加得心應手。在他一手操縱之下,宣帝最小的玄孫、年僅兩歲的孺子嬰,被立為皇太子。一時,王莽代漢輿論四起,符命圖讖隨之出現。有人浚井挖得一塊白石,上麵寫有紅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王莽指示親信上奏此事,太皇太後無可奈何,令王莽居攝踐祚。於是,王莽服天子?冕,南麵朝群臣,做起了“假皇帝”。僅僅過了三年,王莽以假造的金匱符命,逼令元後交出傳國璽,準備改朝換代。公元九年,王莽拋掉孺子嬰,摘下漢家招牌,改國號為“新”,改元“始建國”,做了真皇帝。

王莽攝政及代漢,不僅沒有使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得以緩和,反而愈益加深了。還在他攝政剛剛四個月,宗室劉崇因不滿王莽專製朝政,遂與張紹合謀起兵攻宛(今河南南陽)。第二年,東郡太守翟義移檄郡國,以王莽“毒殺平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為號召,發兵十餘萬討伐王莽。槐裏人趙明、霍鴻等人,在關中起兵響應。王莽驚恐萬狀,立即分派王邑、孫建、王奇、王級將兵鎮壓。王莽建立新朝那年,又有宗室劉快起兵膠東。這些反莽的兵火,大多屬統治集團內部相互火拚,表明王莽代漢與正統觀念格格不入,給新莽政權又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