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新帝王莽(3 / 3)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綠林山一帶疫病流行,起義軍死亡很多,不得不分兵兩路,向其它地區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為“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朱鮪、張?等率領,北進南陽,稱為“新市兵”。同年七月,王匡等率起義軍進攻隋縣(今湖北隋縣),平林(今湖北隋縣北)人陳牧、廖湛等率千餘人響應,稱為“平林兵”。

荊州起義軍不斷發展壯大,新莽政權搖搖欲墜,一些貴族豪富無不為之震動。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紛紛打出反莽的旗號,加入起義軍。如西漢宗室劉玄,在陳牧起義後,即加入了平林軍。另一宗室劉績、劉秀兄弟,則聚族人七八千人,起兵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稱為“舂陵兵”,並與新市兵、平林兵聯合反莽。

與南方綠林起義幾乎同時,另一支義軍勁旅赤眉軍,正在東部地區打擊敵人。天鳳五年(公元18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聚眾百餘人起義。這一年,青、徐地區正鬧饑荒,貧苦農民紛紛起義響應。一年之間,隊伍發展到一萬餘人。當時,東莞(今山東沂水)人逄安、東海(今山東郯城)人徐宣、謝祿、楊音等,也同時起義,共有數百人,並與樊崇會合,壯大了樊崇領導的起義力量。他們提出“殺人者死,傷人償命”的口號,彼此“以言辭為約束”,共同遵守義軍的紀律。他們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的設置。在義軍內部,首領被尊稱為“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稱“卒史”,相互間稱“巨人”,體現了義軍平等的關係。這支由貧苦農民組成的起義軍,與南方的綠林軍遙相呼應,成為當時反莽的兩支主要的農民軍。

樊崇與逄安等會合之後,他們聯合攻打莒縣未下,便向莒縣東北進擊,轉戰姑幕(今山東安丘南)一帶,擊敗王莽軍探湯侯田況,共殲敵一萬餘人。之後,他們北入青州,又回師泰山。義軍所到之處,打擊豪富,開倉賑濟,深得饑民擁護。

起義軍的聲勢,震動了新莽集團。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師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率軍鎮壓。官軍沿途燒殺擄掠,各地人民無不遭殃。第二年,樊崇再次擊敗王莽軍,殺死其統帥景尚,取得又一次的勝利。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在損兵折將之後,又派太師王匡(與綠林軍王匡同名)、更始將軍廉丹將兵十餘萬人,氣勢洶洶地撲向東平(今山東東平東)一帶。樊崇聞訊,準備迎戰。為了與王莽軍相區別,義軍用朱紅塗眉,因此被稱為“赤眉軍”。王莽軍所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流傳一首民謠,表達了人民對官軍的痛恨:“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

王匡和廉丹到達東平後,正值索盧恢在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起兵,以響應樊崇領導的赤眉軍。這年冬天,王匡和廉丹先攻取無鹽,殺害起義人民一萬多人。

當時赤眉軍董憲等數萬人,正駐紮在梁郡(郡治今河南商丘南),王匡及廉丹乘勝引兵進擊,雙方大戰於成昌(今山東東平東南)。結果官軍大敗,士卒死一萬餘人。王匡戰敗後逃走,廉丹及校尉汝雲、王隆等二十餘人被殺。赤眉軍取得這一輝煌的戰果,沉重地打擊了王莽在東部的統治。王莽又派國將哀章率軍與王匡餘部彙合,妄圖繼續鎮壓赤眉軍。但是官軍數戰不利,已經無法挽回敗局。於是,樊崇率赤眉軍十餘萬人,還軍圍攻莒縣。又轉戰東海、楚、沛、汝南、潁川、陳留、魯城、濮陽等地。最後,赤眉軍發展成數十萬人的隊伍,並控製包括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這對馳騁中原的綠林軍,在客觀上無疑是有力的支持。

綠林軍分兵轉移後,不久又彙合,並與舂陵兵聯合反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新市兵、平林兵與舂陵兵西擊長聚,攻破唐子鄉(今湖北棗陽北),殺湖陽(今河南新野東南)尉,又乘虛攻取棘陽(今河南南陽市南)。接著,劉績、劉秀率軍北上,準備進攻宛(今河南南陽市),途中與王莽軍甄阜、梁丘賜相遇,兩軍戰於小長安聚(今河南南陽市南),結果兵敗被迫退守棘陽。甄阜、梁丘賜引十萬精兵乘勝追擊,將輜重留在藍鄉,企圖將起義軍消滅於?水(今河南泌陽縣境內)一帶。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義軍夜襲藍鄉,繳獲官軍全部輜重之後,舂陵兵與下江兵遂發起攻擊。他們斬殺甄阜和梁丘賜,殲滅官軍兩萬餘人。這時,王莽軍嚴尤、陳茂見主力軍大敗,準備率軍退至宛城據守,卻在?陽(今河南新野北)與劉績、劉秀發生激戰。嚴尤、陳茂戰敗,起義軍遂進圍宛城。

同年二月,起義軍擁立劉玄為帝,改年號為“更始”,以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績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其餘將領為九卿將軍。當時,南陽豪強所支持的劉績沒有取得政權,並在擁立問題上反對劉玄稱帝,這就在更始政權內部埋下了不和的種子。

更始政權建立後,義軍士氣更加高漲。他們分兵兩路:以主力進攻宛城,以便西進關中;又派王鳳、王常、劉秀北上,於三月間攻占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今河南郾城南),繳獲許多物資和糧食,支援圍攻宛的主力。

王莽得知甄阜、梁丘賜被殺,更始政權建立,更加慌成一團。這年五月,他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到洛陽,調發州郡精兵四十二萬人,南出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的餘部彙合,妄圖一舉消滅起義軍。他們首先縱兵包圍昆陽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開始了。

當時,昆陽城中的義軍隻有八九千人,雙方力量對比非常懸殊。麵對占壓倒優勢的王莽軍,起義軍決定由王鳳、王常守城,派劉秀、宗佻和李軼等十三人,乘黑夜自南門突圍出城,到郾和定陵調發援軍。

王莽軍仗著優勢兵力,將昆陽圍成數十重。他們挖掘地道,使用衝車、樓車攻城,對昆陽發起猛烈攻擊。但是義軍堅守城中,官軍久攻不破。

同年六月,劉秀發郾和定陵的援軍趕到,並親率步騎千餘為前鋒,在距離官軍四、五裏遠的地方擺下陣勢。王尋、王邑派數千人迎戰,都被義軍擊敗。

義軍初戰告捷,愈戰愈勇,士氣更加旺盛。於是,劉秀組成敢死隊三千人,從昆陽城西突擊敵人中軍兵營。這是王莽軍指揮機關所在地。義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得官軍措手不及,王尋、王邑親自率軍萬餘人迎戰,命令其餘各部堅守陣地,不得隨便行動。但是王尋、王邑出師不利,軍陣大亂,義軍乘勢猛打猛衝,銳不可當,遂將王尋殺於亂陣之中。

昆陽守軍聞訊,擂鼓呐喊,奮勇地殺出城外。兩支義軍裏應外合,殺聲震天動地,官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被殺者不計其數。又逢風雨大作,消水暴漲,奪路逃命的官軍,紛紛跳入消水,溺死者數以萬計。王邑、嚴尤、陳茂等人,渡消水逃走,遺棄輜重無數。

昆陽大戰給予王莽致命的打擊,各地起義浪潮更加高漲,新莽垮台指日可待。與此同時,劉績和劉秀在攻宛及昆陽大戰中,戰功卓著,威名益盛,他們與更始政權的矛盾也隨之加深。結果在昆陽戰後,劉績及其部將劉稷,遂在宛同時被殺。劉秀因一時無力反抗,隻好暫時隱忍,並親自從父城趕赴宛城,向劉玄表示“謝罪”。

昆陽大戰之後,綠林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率軍北上進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李鬆率軍西進長安。這年九月,西進的綠林軍破武關,從宣平門攻入長安城,得到城中人民的響應。王莽躲入未央宮漸台,被商人杜吳殺死,至此新莽政權宣告垮台。